主產於河南、湖南、四川、新疆、西藏等地。活血通經,散瘀止痛,有助於治療經閉、痛經、痛經、胸痹心痛、氣滯腹痛、胸脅刺痛、跌打損傷、瘡瘍腫痛等功效。具有活血化瘀、散濕消腫的功效,孕婦忌用,否則會導致流產。
古代可染紅色的染料雖然也有茜草,但茜草為土紅,且需要較復雜的媒染工藝,而紅花染的為 "真紅",且可直接染於纖維上,所以它在紅色染料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紅色曾是隋唐時期的流行色,唐代李中的詩句 "紅花顏色蓋千花,任是猩猩血未添",形象地概括了紅花艷麗非凡的效果。
據現代科學分析,紅花中含有黃色和紅色兩種色素,其中黃色素易溶於水和酸性溶液,在古代沒有染色價值,而在現代常被作為安全的食用色素添加劑。
而紅色素易溶於堿性水溶液,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能產生沈澱,形成鮮紅的色澱沈積在纖維上,獲得壹定牢度的紅色服裝。
古人用紅花制作紅色染料的工藝如下:將帶露的紅花采回後 "杵臼 "成漿,加水浸漬。在中性條件下,黃色素溶解,用布袋除去黃色素(即黃汁),這樣剩下的殘花大部分已是紅色素。
之後,再用酸性玉米水或淘米水將已酸性的汁液沖洗幹凈,進壹步除去殘留的黃色素,即可得到含紅色素的殘花餅。這種提取紅花色素的方法,古人稱之為 "殺花法",這種方法在隋唐時期就已傳到日本等國。
如果要長期使用藏紅花,只需用青蒿(有抗菌作用)捂壹夜,捏成薄餅狀,晾幹後加工,做成 "藏紅花餅 "保存即可。
待用時,只需用堿水或草木灰澄清幾遍,紅色素即溶解,即可染色。最後,用烏梅酸性水處理,相當於固色,紅色沈澱生成,染色過程結束。"紅花糕 "流行於宋元以後。
古代還有將藏紅花素浸入澱粉中制成胭脂的做法。
擴展:
紅花屬於壹年生草本植物。高度(20)50-100(150)厘米。
莖直立,上部分枝,所有莖枝白色或淺白色,光滑無毛。莖中下部葉披針形、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7-15厘米,寬2.5-6厘米,邊緣有大鋸齒、重鋸齒、有細鋸齒至無鋸齒,全緣。
極少數羽狀復葉,葉齒先端有羽片,羽片長1-1.5毫米,向上的葉片漸細,披針形,邊緣有鋸齒,葉齒先端的羽片較長,可達3毫米長。所有葉片堅硬,革質,兩面無毛,無腺點,有光澤,基部無柄,半抱莖。
頭狀花序多數,呈傘房花序狀排列在莖枝頂端,周圍有苞片,苞片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其中頂端的針狀花序長2.5-3厘米,邊緣有針刺,針狀花序長1-3毫米,或無針刺,頂端漸細,有篦齒狀針刺,針狀花序長2毫米。
總苞卵形,直徑 2.5 厘米。總苞片4層,外層豎琴狀,中央或下部有縊縮部,縊縮部以上多葉,綠色,邊緣無針或有篦齒狀針,針長達3毫米,頂端漸尖,長1-2毫米,縊縮部以下黃白色。
中層和內層硬膜質,倒披針形橢圓形至長倒披針形,長達2.3厘米,頂部漸尖。所有苞片無毛,沒有腺點。小花紅色、橙紅色,均為兩性,花冠長2.8厘米,細長的筒部長2厘米,花冠裂片數倍於檐部基部。
果核倒卵形,長5.5毫米,寬5毫米,乳白色,有4條棱,棱突出於果頂,側生於著生面。果冠無毛。花果期5-8月。
二、地理分布
原產中亞,蘇聯有野生,也有栽植,日本、朝鮮均有栽植。國內河南、新疆、甘肅、山東、浙江、四川、西藏等地也有種植。我國在上述地區有引種,山西、甘肅、四川也見野生。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 - 藏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