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兜鈴酸是壹類硝基菲有機酸化合物,天然存在於馬兜鈴科馬兜鈴屬等植物中,曾被廣泛應用於中藥中。
早在2008年,馬兜鈴酸就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1類致癌物,具有明顯的腎毒性,可損害腎小管功能,甚至可能導致腎癌風險。
目前,中國已經禁用了三種被認為含有大量馬兜鈴酸的中藥,即青木香、關木通和廣防己,並將壹些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草藥嚴格控制並列為處方藥。
壹般來說,長期服用和超過最大劑量才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在用藥時,正規的醫生會根據病情和具體情況綜合考慮,然後給出處方,只要嚴格按照醫囑用藥,不隨意加量,不胡亂用藥,壹般是不會有問題的。
說起魚腥草,大家可能並不陌生,它是壹味中藥,具有清熱解毒、抗菌利尿的功效。對於網上流傳的 "魚腥草因含有馬兜鈴內酰胺而可能誘發腎病和致癌 "的說法,事實並非如此,很多專家都進行了辟謠。
首先,我們要了解幾個概念,馬兜鈴科是植物界的壹個分支,馬兜鈴酸是壹種化學成分,馬兜鈴內酰胺是馬兜鈴酸的代謝產物。這三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馬兜鈴酸才是已被證實會致癌的物質,而馬兜鈴科的大多數植物都含有這種物質。
其實,魚不是馬兜鈴科植物,所含的馬兜鈴內酰胺和馬兜鈴酸又不能等同起來,兩者是不同的物質,所以服用魚腥草致癌的風險極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過因食用魚腥草中毒的病例。
另外,拋開劑量論毒性也是不準確的,資料顯示,曬幹的魚肉中,馬兜鈴內酰胺的含量為0.016g/kg,鮮魚的含量更少,考慮到我們每次食用魚肉的量,這麽少的量即使有影響,也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中醫認為,魚腥草味辛,性微寒,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滲濕、消癰排膿的功效,是壹味藥食兩用的中藥。
但魚馴化時間太短,屬野菜,不宜天天食用,烹調前可用 清水浸泡壹個小時 ,然後用開水焯壹下,再拌入調料食用。
需要註意的是,由於魚肉的功效與性寒,不適合壹次性大量食用,壹般來說,每天食用魚肉的量不宜超過500克,可與生姜同食。
脾胃虛寒者和經期婦女不要多吃,以免腥草寒涼加重身體不適。
另外,有些人在食用魚腥草後,會出現皮膚瘙癢、紅腫等過敏現象,這類人群最好不要食用,以免損害身體健康。
未經作者許可和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