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壹生物教學工作計劃1 壹、本學期教材內容分析 高壹生物學習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包括生命的物質基礎;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生物的新陳代謝。 具體內容分析: 1、生命的物質基礎,介紹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和化合物。 水、無機鹽、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等有機物的結構和功能,是後續學習的基礎。在這部分內容中,糖類、蛋白質和核酸是重點內容,教學中要有所側重。由於學生缺乏有機化學知識,這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在教學中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同時,要重視實驗教學,讓學生學會規範實驗操作。 2、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部分在整個生物知識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生命科學研究的基礎。因此,細胞這部分內容是主線,其中細胞的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是重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應重點突出。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多媒體等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 3、生物新陳代謝是在學習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的基礎上學習的壹部分內容。 這部分內容中,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而ATP與酶、細胞呼吸與光合作用的原理又與化學知識相互滲透,學習起來有壹定的難度。 在進行光合作用教學時,註意引導學生分析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階段中物質和能量的變化,進而探究影響光合作用的環境因素。 結合生產實踐,了解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原理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4、細胞增殖部分主要講述細胞的增殖和過程。 這部分內容可使學生在了解細胞生命系統的物質組成、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進壹步認識細胞作為生命系統的發育過程。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和特點是這部分內容的重點。由於這部分內容大多比較微觀、抽象,因此教學設計中應註重訓練和學法指導。同時,要切實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細胞分化、癌變與衰老部分。是生物個體發育的重要生理過程和生理現象。其中細胞分化、高度分化的細胞仍具有全能性、細胞雕亡的含義、癌細胞的特點和細胞癌變的原因是教學的重點。教學中應加強學科內知識的聯系。細胞分裂、分化、衰老和雕亡既是前面所學細胞內容的延伸,又是認識生物體生長發育和遺傳變異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加強對基本概念的理解非常重要。 II.教學目標 通過高中生物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發展:掌握生物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知識,了解並關註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增強對科學的興趣和對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樹立創新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認識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初步掌握生物科學探究的壹般方法。具有較強的生物實驗基本操作技能、采集技能、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與生物科學相關的應用領域,為進壹步學習和走向社會作必要的準備。具體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掌握生物學的基本事實、概念、原理、規律和模式等基本知識,了解生物科學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和成就,了解生物科學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2) 了解生物科學知識在生活、生產、科技發展和環境保護中的 "應用"。 (3) 積極參與生物科學知識的傳播,促進生物科學知識進入個人和社會生活。 2.能力目標 (1)能正確使用壹般實驗儀器,掌握實驗材料的收集與處理、生物操作、生物繪圖等技能。 (2)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課程具體目標中的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力三個維度是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有機整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初步形成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多樣性與***同質性相統壹的觀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2)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喜歡學習生物科學,養成敢於質疑、追求真理、勇於創新、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3)認識生物科學技術的本質,能準確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能運用生物科學知識和觀念參與社會事務的討論。 教與學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是農業科學、醫學科學、環境科學和其他相關科學技術的基礎。它是壹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必須重視實驗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首先要深入學習新課標的有關理論,領會新課標的精髓,明確新課標的目的要求,把握新課標的教學方向,使學科教學有的放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宏觀上把握生物教學內容,了解章節內容的地位,使自己的教學思路更加清晰明朗。從微觀上,認真分析章節內容。將本章內容放在整個教材體系中進行分析,使教學內容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也使本章內容具有整體性和層次性。 2.嚴格落實 "教學五認真 "的要求,做到充分備課,認真上課,精心布置作業和批改作業,耐心輔導,準確考核評價。生物學科是壹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自己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心理狀況,只有掌握了學生各方面的情況,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實現教學的真正主動。 3、充分利用教材的特點,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變學生為學習的真正主人,用研究性學習、探索性學習的方法,也使教學更具人文性。 4、加強直觀教學法的應用,充分利用各種多媒體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5、精心安排實驗,想方設法將教材中的實驗充分開放,讓學生學會生物實驗的壹般方法,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6、在教學中,註意向老壹輩教師學習,認真聽課,細心領悟,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初壹生物教學工作計劃2 壹份完善的教學計劃 為了保證教學活動的有序、有效進行,在開始上課之前,教師要制定壹份詳細的教學計劃,確定實驗的選擇,每個實驗要用到的有關儀器、實驗材料、藥品,需要提前購買或準備哪些,需要多少課時,在學校還是在校內,需要多少時間。多少課時,在學校還是在家裏完成,具體的方法步驟,學生之間何時交流,如何評價實驗效果等。為了保證方案的可行性,這些難度較大的實驗,教師最好提前預實驗,把握好時間。 深入鉆研教材 在每個課題中,課題背景說明生物技術與生產、生活的聯系,基礎知識介紹基本方法和原理,研究思路提示學生從哪些方面入手解決問題,實驗設計提供實驗過程示意圖和參考資料,操作提示從操作層面給予指導建議。實驗設計提供實驗過程的示意圖和參考資料,操作提示從操作層面給出指導性建議。 由於這部分內容較新,教師在學習每個專題時,有必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研究,甚至進行實驗預習。然後才有可能引導學生分析教材提供的信息,弄清知識背景,理清研究思路,進而設計實驗方案,動手探究,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掌握生物技術,形成實踐能力。 三、看錄像、視頻,用 "講授-演示 "法教學 "講授-演示 "這種方式學生也有收獲,結合講授,學生的框架更清晰。 四、成立實驗活動小組 本模塊對學生的要求是在自學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設計並完成實驗,然後收集整理資料,寫出報告,進行口頭交流,相互討論。為了落實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的三維目標,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以三人或五人為壹組進行分組。這樣不僅能在活動中實現智慧的**** 享受,提供創新精神的土壤,在挫折面前相互激勵,還能培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合理利用學生在社區、家庭中的課程資源 從課程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壹目標出發,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利用社區、家庭中的課程資源。比如,參觀制作果醬的作坊,豆沙的制作可以在家裏完成。壹些疑難問題可以通過上網查詢答案,尋求有經驗人士的幫助。在具體活動中幫助學生認識生物科學與科技、社會的相互關系,提高學習生物的興趣。 六、設計好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不僅可以了解學科活動的效果,還可以發現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遇到的困難、心理的變化。在這種難度大、持續時間長、自由度高的教學活動中,實驗的終結性評價能起到激發學生成功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勇於克服困難的效果。可以用檢查表對操作行為、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進行評價,借助這些輔助手段,保證本單元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