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電影院的時候,我萌發了壹個想法: 從我在醫藥外企經歷的三件事來還原壹個更立體真實的外資藥企。不評判,只陳述事實。
第壹件事:默沙東公司全球召回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王牌藥物萬絡。
事情的背景是這樣的:2004年9月30日,默沙東公司對外宣布,將對其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王牌藥物萬絡(羅非昔布)實施全球召回,原因是該藥物在壹項研究項目中發現,服用萬絡18個月以上可能會導致心臟病和中風幾率升高。默沙東公司決定主動對其進行全球召回。這將帶走公司每年25億美金的銷售收入,而且美國默克股價在公布聲明當日大跌,重挫逾25%。10月1日,萬絡全球召回計劃開始實施,默沙東(中國)的經銷商存貨回收也啟動;10月9日,消費者退貨程序啟動。
那是壹個不平靜的十壹假期,當時的我還只是默沙東中國上海辦事處HR實習的大學生,只記得公司所有的高層那個國慶都沒有休息,夜以繼日地處理相關的退貨和員工安置事宜。
場景壹:每天絡繹不絕到公司來的病人們,每壹位到了前臺,都有專人接待解釋,協助完成退藥流程。當然有情緒激動的,我記得當時的總經理是壹位臺灣人,總是非常nice地回應病人和家屬的問題。
最讓我難忘的是壹位親自上門要求買藥的病人。他說,我生病這麽久,吃了好多藥都沒有用,只有萬絡管用。為什麽妳們要召回,那我怎麽辦?我吃了沒有什麽不良反應,要不妳們把回收的藥品都賣給我,我敢吃。
答案當然是NO,全球召回,意味著曾經給病人帶來希望的藥不能再給病人服用了。
場景二:當時部門的HR經理幾乎都沒有休息,夜以繼日地和高層討論人員安置的問題。萬絡當時在中國上市短短幾年,但業績增長迅速,銷售團隊也不小,藥沒了,員工怎麽辦?壹時間萬絡組員工人心惶惶。很快,公司高層達成壹致:在整個萬絡召回事件中,公司決定不讓任何壹位萬絡組的員工因此下崗,在短短的國慶假期中,員工已經被妥善安置到其他各個產品線,繼續留在默沙東中國工作。
當我度完國慶假期後,看到部門經理深深的黑眼圈,才知道在這個國慶假期,他們經歷了極大的考驗和煎熬。萬絡組的銷售員工也壹時間從谷底回到地面。
誰對?誰錯?很難講。我看到的是,事情發生後,病人和員工的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和保障。
第二件事:2008年,美國默沙東公司的花費數十億美金、歷時10年的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宣布失敗。
這是壹個被寄以厚望的艾滋病疫苗,不僅是公司和員工,也是業內專業人士翹首以盼的。消息傳來的那天,大家都很失落。可是事實就是這樣,原研藥太難了,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和大量的金錢投入。我記得公司每次的年會上,會特別強調幾個重要信息,第壹:公司的現金流狀況;第二:公司對研發的投入狀況;第三:公司後續的產品線研發、註冊和上市進度。
所以,“天價藥”的判斷依據是什麽?壹片藥物的價格怎麽可能只等於生產成本呢?藥品的價格裏如果沒有研發的成本,那後續原研藥的研發資金從哪裏來?
我壹直很敬佩堅持研發,走在疾病前沿的公司,我也特別慶幸入行的第壹家公司是默沙東。我現在還記得,在每壹位新員工入職的第壹天,新員工手冊的第壹頁就寫著創始人喬治.默克的壹句話:
我們應當永遠銘記,藥物是為人類而生產,不是為追求利潤而制造的。只要我們堅守這壹信念,利潤必將隨之而來。
也是在新員工培訓上,我才知道,每壹個中國人出生以後要註射的乙肝疫苗,是在1989年,默沙東公司以壹元的價格技術轉讓給中國政府的。2005年5月,默沙東與中國衛生部簽署了全面預防和治療艾滋病的合作項目(C-MAP項目),項目為期5年、投入高達3050萬美金。這個項目首先在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的3個縣啟動。我親身經歷身邊的同事出差去那個我們談及色變的地方,也親眼看到他們歸來後在年會上贏得全體同事的尊重和掌聲。
所以,影片裏呈現出的外資藥企=高高在上、唯利是圖的印象,我覺得有失公允。
第三件事:醫學部招聘中,我了解到的中國臨床醫生的工作狀態。
去年的第四季度,我做了壹個外資藥企阿斯利康醫學部的招聘項目,我服務對象以腫瘤產品線為主,人才搜尋的目標很大壹部分是在三甲醫院相關科室工作的臨床醫生。
看病難、看病貴,越來越多的醫患糾紛把醫院和醫生推到了風口浪尖,可是妳知道臨床醫生的工作狀態嗎?他們真的是朝南坐的嗎?
至少7年苦讀,基本都是碩士以上學位,2年醫院的規培,幾乎沒有休息地輪崗,正式進入編制後也是要倒班的住院醫生,什麽時候熬出頭還不壹定。不僅要看門診上手術臺,還要查房寫報告,還要科研上有成果,幾乎都是連軸轉。不是我誇張,90%以上的醫生在這種生活節奏裏,自己的身體也是亞健康的狀態。
“醫生才問了我幾句就把我打發了”,病人的抱怨背後,是好多醫生手裏壹堆的門診號,壹個上午沒喝水沒上廁所。
誰對?誰錯?很難講,病人不容易,醫生也不容易。 印象裏,我考大學那個年頭,醫學專業絕對是分數很高的,那個年代,醫生意味著穩定、受尊重。可是這些年呢?醫患糾紛、被打被砍層出不窮,不信妳問問,有幾個醫生願意自己的孩子以後從事這行? 治療本身是有風險的,不是包退包換的,病人不是上帝,把壓力都拋給醫院和醫生,最後損失的是誰呢?
盡管如此,我依然不後悔曾經是這個行業的壹份子。什麽“藥販子”也好,什麽“商業賄賂”也好, 我依然尊敬在我醫藥行業職業生涯的這些年,碰到的每壹個專業、用心的同事、同行和醫護人員。
以上,就是我的觀影感受,也僅僅代表我本人的觀點。 也許本沒有什麽真相,每個人的角度不同,利益不同,經歷不同,看到的就是不同的世界。
作者介紹:
Lily能媽
生涯規劃&客棧掌櫃
微信聯絡:rumuchunfeng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