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中國吸引外資政策的反思

中國吸引外資政策的反思

伴隨企業跨國並購規模的大幅減少,2002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延續上年狀況,呈現持續下降的勢頭。在世界經濟前景莫測、美歐企業醜聞、企業整體贏利狀況下降等壹系列因素的影響下,世界各國的跨國公司表現出十分謹慎的投資戰略。這種狀況使人們對未來國際直接投資形勢,平添了壹層憂慮與企盼。

壹、 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形勢

2002年的國際直接投資形勢,承接2001年全球跨國並購規模不斷下降的趨勢,繼續呈現出投資規模減少的現象。具體特點如下:

(壹)外國直接投資總規模持續減少

2001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額為7350億美元,流出規模為6210億美元,比2000年分別下降了51%和55%。近年來,在外國直接投資中,同新建投資相比,跨國並購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因此,實際上,跨國並購規模的下降,是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規模減少的最直接原因。2001年,全球跨國並購交易總規模為6010億美元,比2000年的1.14萬億美元下降了47%。進入2002年,國際直接投資疲弱形勢依舊。按照經合組織(OECD)發表的統計數據,從2002年1月至6月12日,OECD國家的跨國並購流入規模合計為1994億美元,僅及2001年全年的1/3水平。因此,根據這壹數據,以及下半年的國際投資大體形勢,可以估計,2002年的全球跨國並購總規模可能會在5000億美元左右。按照跨國並購規模占全球直接投資80%的比重估算,2002年全球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總規模將在6300億美元左右,比2001年減少約14%。

圖1 1988-2002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總規模

資料來源:根據聯合國貿易會議《2001年世界投資報告》等資料制作。

(二)美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在下降

圖2顯示,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向的地區分布,發達國家占2/3以上,發展中國家吸收的外資不到全部的1/3。其中,美國引進外資的多寡,歷來是反映國際直接投資形勢的晴雨表。2001年,美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僅為1310億美元,比2000年的3080億美元減少了57%,為199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2001年在美國的外資並購規模為1880億美元,比2000年的2695億美元下降了30.2%。進入2002年,流入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下降程度更為明顯。2002年1—6月初,流入美國的外資並購資金為343億美元,為2001年1880億美元的18.2%。2001年,美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占全球的23%,而到2002年的上半年,則下降到17%。

同樣,在對外投資方面,美國企業對外投資熱情與能力也顯現持續下降的趨勢。美國2000年對外直接投資為1512億美元,2001年減為1234億美元,2002年1月至6月初僅為471億美元。

圖2 2001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的地區分布

資料來源:根據聯合國《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表1.2制作.。

(三)歐盟的國際投資能力亦呈收縮狀態

與美國壹樣,作為世界上另壹個重要的外資輸入與輸出國,英國在國際投資中的地位也明顯下降。壹方面,從外資流入情況看,2000年,發生在英國的跨國並購資金為2148億美元,2001年下降了47.5%,僅為1127億美元;2002年1—6月12日,為309億美元,僅相當於2001年全年的27.4%。另壹方面,從外資流出情況看,英國對外並購資金從2000年的3726億美元驟減至2001年的846億美元,2002年1月至6月12日也僅為325億美元,相當於上年全年的38.4%。

從地區總體情況看,歐盟依然是對外直接投資的凈流出地區,盡管這種凈流出規模同樣在明顯下降。根據歐盟官方統計,2001年的歐盟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直接投資為2020億歐元,而流入歐盟的直接投資為970億歐元,比上年下降39%。從表1中,可以看到,2001年歐盟對外直接投資凈流出為1050億歐元(占歐盟GDP的1.2%),而2000年凈流出規模為1640億歐元(占歐盟GDP的1.9%)。在歐盟各國中,德國是對其他地區投資最大的成員國(600億歐元),其次分別為比利時/盧森堡、荷蘭、法國等。

2002年上半年,法國和德國吸收了全球跨國並購規模總額的20%以上,而2001年全年只占到14%,在德國,每起並購的平均金額達到1.16億歐元,與去年同期持平,高於全球並購的平均交易金額。這主要是因為德國的大企業正處於調整重組期,中型規模並購則呈上升之勢。其他歐盟國家,如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等在2002年上半年的企業並購流入規模比上年同期也略有提高。

表1 2000-2001年歐盟國際直接投資狀況 (單位:億歐元)

資料來源: Europe Commission(August 05,2002):

從對外投資情況看,盡管2002年的法國、德國等國家對外投資規模均無法與2000年的投資高潮相比,但與2001年相比,下降的趨勢已經有所趨緩。2001年,德國和法國的對外並購資金分別為608億美元和275億美元,2002年1月至6月初,分別為254億美元和148億美元。預計全年可以保持甚至超過2001年的水平。

(四)發展中國家外資流入水平處於比較低迷的狀況

拉美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在1999年達到創造記錄的1050億美元,2000年下降到880億美元,2001年續減到800億美元,但其10%的下降幅度同全球FDI 40%的下降幅度相比,情況要好得多。在拉美國家中,墨西哥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為247.3億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14.44億美元,是拉美地區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巴西曾在2000年吸引外資327.8億美元,列居當年拉美第壹位,但在2001年,巴西吸引外資226.4億美元,列於墨西哥之後,居拉美國家第二位。但好景不長,進入2002年後,由於該地區私有化浪潮的結束和發生金融危機等因素,拉美地區的投資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外資流入迅速減少,即使原本計劃前來投資的外國企業也變得謹慎起來。2002年1月-6月12日,流入巴西、阿根廷、智利三個南美主要國家的外資並購金額合計僅為46億美元,尚不及智利壹個國家2001年51億美元的引資規模。外資流入之驟減可見壹斑。

同樣,除中國外,亞洲發展中國家(地區)的外資流入也呈劇減之勢。2002年1月至6月初,東盟中6個成員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大約在65億美元左右,比上年同期減少近60%。其中下降最明顯的馬來西亞,從2001年1-6月的30億美元下降到5.7億美元。降幅高達80%。新加坡的外資流入是6個國家中下降幅度最小的,降幅也有22%之高。

(五)中國是國際直接投資主要受益者

作為世界上最大新興市場的中國,成為全球投資陰霾中少有的亮點之壹,是國際直接投資流向變化中的主要受益者。在加入WTO後的第壹年,中國利用外資保持了很高的增長勢頭。根據中國外經貿部統計,2002年1-8月,實際利用外資金額344.42億美元,同比增長25.52%。可以預計,2002年中國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總規模將超過500億美元,創下歷年外資引進規模的最高記錄。而且,隨著中國整體實力的提高,流入中國的外資構成也在發生積極變化,資金和技術密集型投資比重在明顯提高。從來自中國港澳臺地區的投資構成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變化。僅根據臺灣的統計,在1991-2000年間,臺灣對大陸電子及電器制造業的投資僅占其對大陸投資總額的28%,而2001年則提高到45%,而相應地,紡織與食品飲料行業的投資則從12%下降到3%。

(六)流向公用事業和建築業的並購資金顯著增加

雖然2001年的全球並購資金比上年明顯減少,而其部門流向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即仍以流向信息及金融與保險等部門為主。但是,進入2002年以後,並購資金的部門流向與過去有了新的變化,除了第壹產業及傳統制造業變化不大外,最重要的變化是公用事業及建築領域並購規模的顯著增加,吸收的資金在各產業中所占比重,從2001年的不足5%躍升至23%(圖3)。相比之下,資金流向減少最多的是金融與保險、信息與多媒體領域,這些領域2001年吸收的企業並購資金合計高達43%,而2002年上半年則驟減至26%,其中在新經濟浪潮中並購異常火爆的電信領域,已是江河日下,在2002年可以說幾乎是偃旗息鼓,沒有發生幾起太大規模的並購案。

圖3 2002年上半年全球並購資金的部門流向

資料來源:OECD:。

二、造成近年來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變化的主要動因

具體地,造成近年來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發生變化的主要動因包括:

(壹)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和主要股市的不斷下跌

以美國經濟為火車頭的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和主要股市不斷下跌,制約著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如今的美國股市,資本總市值大幅縮水。美國100家最大公司有26家企業(包括惠普、思科、AOL等)的市值縮水在2/3以上。投資者損失慘重,投資信心深受打擊。在2002年1—8月,美國標準普爾指數已下跌了23%。第二季度的家庭凈資產,因股市下跌減少8770億美元,家庭擁有的***同基金下跌了2000億美元,退休基金損失4690億美元。證券行業贏利水平的下降同樣可以說明這壹問題。2000年,美國證券公司的稅前利潤尚為210億美元,2001年便下降了50%,僅為104億美元,美國證券行業協會預測2002年的證券業利潤也僅為100億美元。股市的興衰是企業並購活躍程度的晴雨表。這種背景下,並購交易的換股方式不再那麽受歡迎,被收購企業更樂於以現金方式進行交易,使得並購難度進壹步加大。

(二)第五次全球並購浪潮的結束

過去的壹個多世紀中,全球企業發生了五次並購浪潮,每次都有其各自的特點,所相同的,但相同特點都是與當時的經濟周期變動發生同向變化。即並購浪潮中的起步、上升、高峰、下降四個階段,都是與經濟的蕭條、復蘇、繁榮、衰退相合拍的。第五次全球並購浪潮的發展,正是沿著這樣壹種軌跡變化的。此次全球並購浪潮的結束,可以從三個方面體現出來,壹是體現在全球並購總交易規模、並購件數和平均每件並購交易規模的減少;二是跨大西洋兩岸資本流動的減少,三是新經濟產業(電信為主)並購熱潮的降溫。

首先,自2000年下半年起,包括跨國並購在內的全球企業並購活動,無論從交易規模還是並購件數都明顯下降。在規模上,與2000年3.5萬億美元的全球並購規模相比,2001年全年並購規模下降到2萬億美元左右。2002年第壹季度,全球企業並購規模只有2436億美元,為1995年以來季度最低水平。在體現活躍程度的並購件數上,2002年上半年,全球企業的並購數量8340件,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近29%。另外,平均每件交易規模也大為降低,超過百億美元的並購案件已是屈指可數,無論是2001年全年最大的並購案,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 AG)對美國聲流公司(VoiceStream)的收購,還是進入2002年後,最具影響力的惠普並購康柏壹案,它們的交易規模都為200多億美元,與2000年沃達豐收購曼內斯曼、美國在線收購時代華納的上千億美元相比,已是天壤之別。

其次,作為全球並購活動的“主戰場”,大西洋兩岸的並購之活躍,尤其是歐洲企業對美國企業的大肆並購,是第五次全球並購浪潮的重要特點之壹。但是,近兩年歐美並購熱浪的降溫直接導致了全球並購規模的減少。2000年,歐洲流入美國的直接投資達到創記錄的2387億美元,2001年,便下降51%,為1181億美元。2002年第壹季度僅為23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6%。

再次,從行業狀況看,電信行業是第五次並購浪潮最“火”的明星領域,電信巨頭們紛紛狂熱地進行巨額資本跨國並購。但孰料它們不僅沒有獲得預期的豐厚利潤,反而陷入累累的債務危機之中。截止2002年第壹季度,絕大多數西方電信巨頭,均宣布經營虧損,在短期內這些企業的財務狀況不會有大的改善。又如在半導體產業,早在2001年年初,美國的行業協會和半導體公司就曾預計2001年下半年產業發展就會走出谷地,但事實並非如此。2002年,它們又做出類似的預測,而事實是,2002年上半年,在全球10大半導體供應商中,只有英特爾、三星電子、臺積電三家銷售額有所增長,其余7家(如東芝)均有5—29%幅度的下降,整個產業並沒有真正走出低谷。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擴張與對外投資的意願與能力都大大下降,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形勢由盛而衰,便是勢在必然了。

(三)美歐大公司醜聞使投資者信心受到沈重打擊

安然、世通、泰科等壹系列公司腐敗事件的發生,迅速捅破美國股市泡沫.。公司治理結構及其會計、審計制度都暴露出很大問題。嚴重的制度缺陷,使得曾備受其他國家推崇的美國企業模式受到廣泛質疑。的確,公司腐敗事件產生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僅從短期的市場效果看,它們在心理上對投資者的打擊就格外沈重的,人們已不知道明天還會出哪家企業的醜聞,害怕股市投資踩上“地雷”。拋售和減持手中股票,似已成為投資者的唯壹選擇。股市低迷,反映了廣大投資者對於以往大量並購活動的反思。那些熱衷於並購的企業高管,無論並購的成敗與否,往往才是最大受益者。因此,廣大投資者在股市上“用腳投票”迫使企業在目前的並購活動中逐漸謹慎起來。惠普收購康柏的消息發布後,它們的股票不漲反跌,也說明了這壹點。因此,在美歐股市不斷下跌使企業融資能力下降的情況下,跨國公司對新增投資擴張持謹慎觀望態度。

(四)跨國公司“少而精”的全球投資戰略

跨國公司整體贏利能力的不斷下降,迫使它們重新反省以往的外部擴張性發展戰略。對於美國《財富》壹年壹度的全球500家大公司排名,雖然2002年的排序因有安然、世界通信這樣的問題企業赫然在列而受到質疑,但由於它是以2001年企業公布的財務報告、按營業額排序,畢竟反映了跨國公司經營的大體狀況,仍具有壹定的參考價值。根據2002年《財富》全球“500大”,2001年的全球“500大”的企業資產總額雖然有所增加(6.2%),但營業額還是略有下降的(-0.4%)。而最為令人吃驚的,是利潤下降幅度之大(-54.1%)。

企業內外環境的變化,迫使跨國公司對以往大肆外部性擴張的戰略進行重新審視與調整,從過去追求外部擴張向目前加強內部整合方向轉變,除了對美國、中國等重點國家加強投資外,從總體上,向著“少而精”的全球發展戰略轉變。這種轉變主要體現在很多跨國公司紛紛裁員(自2001年以來,美國僅電信企業就已裁員50萬人)、出售非主營部門資產等等。在過去兩年中,索尼削減了它在全球資本開支40%,關閉了15家工廠(其中兩家在美國)。再如,作為歐洲新經濟時代的標誌性企業,在短短幾年中,法國維旺迪環球公司(Vivendi Universal)從壹個自來水公司迅速發展成為全球性媒體集團,但它也為此欠下了高達190億歐元的巨額債務,總裁梅西耶被迫辭職。新總裁富爾圖上任伊始,便對以往的並購戰略來了個180度大轉彎,決定采取以“出售求生存”的戰略,被迫放棄壹些“重大資產”,包括可能出售幾年前收購的美國環球音樂公司。

(五)中國日益成為影響國際直接投資格局的重要因素

中國經濟的崛起,標誌著國際直接投資格局正在發生重要的轉變。與兩年來亞太地區外資流入的減少形成鮮明的反差,投資中國與外資在華並購的熱潮正在升溫。由於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和廣闊的市場前景,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不斷增強,並對亞太地區乃至全球國際直接投資格局開始產生顯著的影響。例如,2001年,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大東道國不是美國,而是中國。而且,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正在從東南亞遷往中國。造成這壹狀況的因素,並非如人們所想象的是中國勞動力廉價所致。實際上,壹向被認為中國勞動力成本低的狀況正在發生變化。資料顯示,外資企業的中國職員的勞動力成本已高於泰國、馬來西亞、越南。而且,隨著外資大量流入和國內企業吸引力的提高,使得對合格人才的競爭更加激烈,加上中國社會福利保障制度正在不斷完善,這些都在加大外企的投資成本。因此,影響中國外資流入的勞動力價格優勢開始下降。

其實,真正影響和加快外資流入的決定性因素,是中國的市場優勢和制度優勢(如投資政策及其透明度)正在上升。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和“入世”後鼓勵外資進入的政策保障,都堅定了跨國公司投資信心。僅從中國的外資政策方面看,在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中國政府本著鼓勵外商投資、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的原則,增加了鼓勵類目錄,由過去的186條增加到262條;減少了限制類,由112條減少到75條。同時,放寬了外商投資的持股比例限制,並將原禁止外商投資的電信和燃氣、熱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網絡系統首次例外對外開放領域,進壹步開放銀行、保險、商業等領域。

正是在此背景下,大量的跨國公司卻紛紛表示要加大對中國的投資規模。許多大型跨國公司,它們的全球戰略都將中國作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投資對象。中國投資市場的國際競爭將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小到鐘表、眼鏡,大到汽車、航空,競爭的硝煙都將達到空前激烈的程度。僅以汽車業為例,在大眾、豐田等巨頭南北割據的情況下,不甘落後的日產公司亮出大手筆,投資85.5億元(10.3億美元)與東風汽車公司組建壹家新公司,雙方各持50%股份,要在2006年實現55萬輛汽車的年銷售目標。

在新的外資政策導引下,外商已不再滿足於已往的合資等投資方式。2002年前8個月,外商獨資企業占新批外資企業總數的65.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6.3個百分點,體現出日益明顯的外商“獨資傾向”。伴隨著中國允許國有企業向外資出售股權政策的出臺,外資在華並購必將呈現迅速升溫的現象。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正在將它們的地區總部遷入北京和上海。2002年上半年,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落戶上海的步伐明顯加快,累計已超過70家,其中以信息技術產品公司以及物流、航運等行業的跨國公司居多。值得指出的是,我國臺灣企業在外資流入大幅減少的同時,對大陸卻顯示了極大的投資熱情,其中2002年上半年的新增投資有88%都投在長江三角洲。而且,臺灣電子等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投資呈明顯的增長趨勢。

三、對2003年的預測

2003年,國際直接投資形勢能否走出低迷,依然取決於世界經濟的復蘇程度和全球投資環境能否有所改善。從歐美等投資大國的狀況看,在2003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停止下滑,還是可望可及的。促成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停止下滑的因素包括:

第壹,隨著歐盟各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稅制改革及歐盟東擴,歐盟企業區內投資潛力巨大。尤其是中東歐經濟轉軌國家近年來的經濟穩定、投資環境的改善,加上文化趨同和地理優勢,使得這些國家對歐盟企業具有很大的投資吸引力。

第二,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強國,日本的外資引進不僅遠遠落後於美國,而且也大大落後於英國、法國和德國。但是,由於日本經濟的長期萎靡不振,日本人對外資的觀念正在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日產公司被雷諾收購後的改革成效,使日本人切身看到,日產式的徹底重建也許才企業新的發展出路。經過幾年的改革,日本企業相互持股的比例在明顯降低,由1991年的52%降低到目前的37%,這為外資企業收購本地企業提供更大機會。所以,可以預期在今後幾年,隨著包括政府在內的各種阻力的繼續減少,完全可能掀起壹陣外資並購日本企業的浪潮。

第三,美國投資環境的改善,決定了新壹輪的國際投資浪潮將在何時、以何等規模出現。雖然統計數字顯示,從2000年後美國對外資的吸引力的確有所下降,但這並不意味著跨國公司對美國投資機會放松關註。相反,它們是在等待新的更好的機會。因為沒有跡象表明已經投資美國的外國企業在大量轉讓資產。事實上,在壹些產業,如汽車、制藥等領域,外國企業依然在增加投資。例如,在對美國的投資中,汽車領域是個少有的投資亮點。外國企業正在擴大在美國的生產能力和市場份額,豐田增資擴大其在美國的四個制造廠的規模;韓國現代汽車公司則斥資10億美元美國興建壹家年產22.5萬輛轎車、用工2000人的汽車制造廠。同樣,制藥行業的跨國公司依然對美國市場情有獨鐘。德國Merck制藥公司2002年6月宣布,公司今後的投資重點將轉向美國。此前,德國第二大制藥公司-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及瑞士諾華(Novartis)制藥公司也宣布將投資重點從歐洲轉向美國。世界各國制藥工業將美國作為投資重點的原因關鍵有兩點,壹是世界制藥業正越來越集中於美國。美國藥品銷售額占世界總銷售額的40%以上(歐盟只占22%)。二是美國能夠提供更好的藥品研發條件,能夠在企業與科研機構間建立更緊密聯系。世界上62%的新藥是在美國研制出的(歐洲的新藥研制數量僅占世界的21%)。這樣,為了爭奪美國藥品市場,新壹輪的投資熱潮正在興起。

第四,以中國為核心的亞太地區的並購活動有可能率先走出低谷,成為全球並購形勢中最為活躍的地區。隨著中國開始向外資出售國有企業股權和有關外資並購法規的完善,外資並購的可操作性將不斷提高,外資並購熱潮將從2003年繼續升溫。同時,作為經濟總量和對外貿易已居世界第六位的經濟大國,中國對外投資能力也必將迅速提高。尤其是隨著民營經濟的崛起,中國對世界直接投資增長的貢獻度會越來越大。作為周邊國家,其他亞太地區國家也紛紛調整產業結構,以適應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加上亞太新興地區現已成為國際資本最重要的避險地區,因此,可以預計,整個亞太地區正在醞釀著以中國為核心的新壹輪企業兼並高潮。

第五,傳統產業將重新成為企業並購主流。對於傳統領域來說,分分合合本是經常事。只是在新經濟浪潮中,高新技術產業占盡了風頭,成為全球並購浪潮的主角。但從某種角度上,傳統產業倒是新經濟浪潮的最大受益者,高新技術產業為傳統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高的平臺,企業並購的活躍程度也因此將大大提高。從2002年情況看,50%以上的並購資金流向了以制造業、公用事業與建築業為主的傳統產業,這種現象將繼續保持到2003年。由於電信、因特網等領域的規模擴張已基本止步,在債務危機等因素影響下,它們之間的重新整合也是難上加難。因此,今後壹段時期,人們對並購領域關註的目光將更多地聚焦在傳統領域。

綜上所述,2003年不太可能形成大規模的國際投資熱潮,總規模依然可能在5000億美元之間,很明顯,同2000-2002年這三年總規模的變化相比,其下降趨勢已大大趨緩。而隨著世界經濟形勢好轉和投資者信心的恢復,新壹輪國際投資浪潮還是指日可待的。

  • 上一篇:市院組織參觀國家安全教育圖片展板,市院組織參觀國家安全教育圖片展覽?
  • 下一篇:印度軟件很厲害嗎?印度制造的常用軟件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