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家公司再大,也會有需求是要交給外面的公司做,我們稱這類承接需求的乙方為供應商。與供應商打交道就跟古時候的國與國博弈壹般,不是甲方地位就能百分百勝算。從A公司到現在的公司,接觸了大大小小的供應商,也跟不少朋友吐槽過與供應商打交道的哪些事兒,有些經驗可做分享總結。
套路壹,銷售。
遇到兩類銷售。
第壹類是敢於承認公司缺陷,並用誠懇的語氣表明他們以誠待人,踏實做事。以下是經典語句。
“這個說實話,不是我們公司強項,我們不是像其他公司亂吹。但是,如果妳們有需求,我們也可以做。”
怎麽樣?很誠懇吧,能把雞肋亮出來是很誠懇的態度。不過請註意那個“但是”,這話真正潛臺詞是: 給我們做,我們會做得很爛。
原因有三:1,供應商不擅長的東西經驗會少,做起來會很困難。2,供應商不重視的業務面臨公司資源部夠,調動難的潛在問題,影響項目進度。我們也遇到過供應商整個部門被cut,找不到責任人的情況。3,可以多問壹句“妳們也可以接這個需求的話,是自己做還是交給第三方做呢?”,如果是交給第三方,中間存在溝通成本翻倍的問題。
所以大部分時間我們不會選擇這樣的供應商,至今也沒有把重要的需求交給壹個“但是我們也可以做”的公司。
第二類是表明強大實力,列舉了公司做的很多知名客戶案例。
怕誤傷真的牛B那種供應商,此處談談甄別假牛B還是真牛B。大部分的銷售會拿出公司做過的最優秀的案例,例如華為是他們做的,阿裏是他們做的。不過接觸幾家下來,大家都說華為是他們做的,那就需要長個心眼。多問幾句“妳們做的是華為哪個項目?是只有妳們壹家做還是幾家聯合?在項目中妳們負責什麽?妳們壹***花了多少時間?”幾個問題下來壹般就可以了解這家供應商在這些優秀的案例裏面是真重要還是假重要。壹個知名企業有很多業務部門,也不可能只有壹家供應商,而供應商往往省掉很多括號裏面的話,只談大的。例如真實情況是為華為某個手機系列的活動專題頁面做H5改造的,他們也可以拔高為是做的華為網站。
對於這樣的公司,除了多問之外也建議利用人脈,找找在那些大公司工作的朋友,直接從他們口裏了解用的是哪家供應商。
套路二,對接者。
與供應商的溝通,往往涉及到不同的工種,不同的人。公司內會找壹個統壹發聲口,畢竟人多意見雜,內部統壹的意見再流出去,這是對自己項目的負責,也是對供應商負責。那麽與公司對接的那個人,就極大影響了項目的質量。
同樣有三類不同類型的對接者。
第壹類,不溝通,有事捂著,拖項目進度很常見。
“家醜不可外揚”大概是這類供應商的心理。可能因為資源問題、能力問題等等原因,造成他們真的完成不了當初的承諾,又不想場面難堪,給公司造成不好影響,便用了很多的方法來回避問題,拖延時間。例如”核心人XX請假了,暫時沒有替代的人,要等他回來“”公司服務器出現了點問題,要兩天後才能搞定“。我們遇到過壹家公司說是項目經理請假了,其實是那個人辭職了。遇到這樣的供應商也拿不出脾氣,他們態度總是那麽好,就是做不了事,疲軟。要做的,是通過騷擾該供應商其他的員工打聽打聽事情的真相,合作該斷就斷。
第二類是真牛B,姿態也很高,工作流程很多套。
這些公司發展比較成熟,當然也練就了壹身七十二變的本領。但不論怎麽變化,我們始終記住保持清醒的頭腦,每壹步都要慎重。我們遇到過壹家公司,有很多流程和看起來很規範的操作,例如每次談需求,他們會視頻和錄音記錄,理解他們怕需求變化的心理,這也無可厚非。但是這樣壹家看起來很規範的公司,壹些溝通上的問題很可能就被這些規範的樣子所掩飾。例如,供應商說事情已經由我們公司的H部門確認了,但當我們去跟H部門二次確認的時候發現根本沒有這壹出。如果壹開始信了供應商的話,簽了字就完蛋了。所以還是要做雙向確認,最好拉在壹起開會,當面把話說清楚。
第三類,少見的脾氣大態度差。 不論是不是甲乙方的關系,工作上初次合作的都會客客氣氣的,這是職業道德也是做人的情商,不過我們也很悲催地遇見了脾氣大到可以和甲方吵起來的乙方。結果是直接被我們要求換人,時候得知這位項目經理在壹個月後被裁員,理由是已經有三家客戶投訴他了。溝通不好是能力問題,脾氣不好就是態度問題了,就換吧,雖然甲方越來越難當,但錢也不能受著氣就給了別人。
甲乙方站的立場不同,總會有利益的碰撞。上面提到的套路也表現出利益的矛盾。每個人拿著公司的薪水自然是為自家公司著想,為個人業績著想。我們不反對供應商掙錢,我們反對的是在正大光明的合作之外安插這麽多套路,毫無誠意。
當然,在公司內部,我們也受不了上級需求的變幻莫測,在到供應商前也擋過不少無理變更。畢竟人多意見雜,內部統壹的意見再溜出去。只能說,拋開背後的公司,沒有那麽多套路,但願走出江湖,再相聚也可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