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設立雲浮郡,明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建置東安縣,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改稱雲浮縣。
1949年10月27日雲浮縣解放,1958年11月與新興縣合並稱新雲縣,1959年4月新雲縣改稱新興縣,1961年4月恢復雲浮縣建制。
1992年9月,撤銷雲浮縣建制,設立雲浮市(縣級)。
1994年4月5日,國務院批準將原縣級雲浮市升格為地級市。
現轄雲城區、新興縣、郁南縣、雲安縣,代管羅定市。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設立雲浮郡,明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建置東安縣,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改稱雲浮縣。
1949年10月27日雲浮縣解放,1958年11月與新興縣合並稱新雲縣,1959年4月新雲縣改稱新興縣,1961年4月恢復雲浮縣建制。
1992年9月,撤銷雲浮縣建制,設立雲浮市(縣級)。
1994年4月5日,國務院批準將原縣級雲浮市升格為地級市。
現轄雲城區、新興縣、郁南縣、雲安縣,代管羅定市。
位置、範圍和面積 雲浮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中遊以南。
東與肇慶市、江門市交界,南與陽江市、茂名市相鄰,西與廣西梧州接壤,北臨西江,與肇慶市的封開縣、德慶縣隔江相望。
市區距肇慶60公裏,距廣州160公裏,水路距香港177海裏,上溯廣西梧州60海裏。
全市在北緯22°22?—23°19?,東經111°03?—112°31?的範圍內。
2005年全市總面積為7779.1平方公裏。
耕地面積187.48萬畝,其中水田面積136.24萬畝。
地貌 雲浮市地域地質上處於雲開山脈隆起帶之中部,由褶皺和斷裂發育而成,境內峰巒疊嶂,丘陵起伏,形成奇特的巖溶地貌。
地勢總體西南高東北低。
全市最高峰是位於羅定市與信宜市交界的龍須頂,海拔1327米。
氣候 雲浮市地處亞熱帶,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1.6℃,年平均降水量1518mm,年平均日照1708小時。
壹年四季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春季陰雨天氣多,雨量少;夏季高溫多雨,雷暴日數多;秋季涼爽,氣候宜人;冬季幹燥少雨,陽光充足。
土地資源 2005年全市土地總面積7779.1平方公裏。
其中,全市耕地面積187.48萬畝,水田面積136.24萬畝。
在全市總面積中,山區面積占60.5%,丘陵面積占30.7%,是典型山區市。
2005年,全市總人口263.3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8.35萬人,農業人口165.01萬人,人均耕地0.712畝。
礦產資源 雲浮市地域在地質上處於雲開隆起帶雲中部,構造復雜,區內成礦地質條件好,是我國重要的多金屬礦化集中區之壹,是聞名全國的石材之鄉,且享有“硫都”的美譽。
現已發現的礦種有52種,已探明儲量並開采的有23種。
其中金屬礦種有:金、銀、銅、鐵、錫、鉛、鋅、錳等;非金屬礦種有:矽線石、白雲巖、大理巖、花崗巖、重晶石、滑石、高嶺土、石灰石、粘土、砂頁巖、鉀長石、礦泉水、地熱和稀有礦種等。
截至2005年底,全市***有持證礦山131個。
水資源 雲浮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中下遊右岸,東經111°03′至112°19′,北緯22°22′至23°06′之間。
地處亞熱帶以南,屬南方水網地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
境內水力資源豐富,西江主幹流從西向東在我市北部通過,南江、新興江從南向北,分別在郁南縣南江口和高要市的新江口流入西江。
另外,還有黑河、建成河、羅鏡河、圍底河、泗綸河、集成河、***成河等28條集雨面積超過100平方公裏的河流。
全市登記在冊的中型水庫12宗,小(壹)型水庫49宗、小(二)型水庫159宗,總庫容23295.19萬立方米。
淺層地下水總儲量17.72億立方米。
多年平均降雨量1577毫米,實測年最大降雨為2620.8毫米。
河流年均徑流總量59.82億立方米,過境客水2235億立方米(含西江過境客水2227億立方米)。
因過境客水在我市的利用率很低,實際可供開發利用的徑流資源不多。
全市78%—83%的降雨集中在4—9月份,由於雨量集中,山區易爆發山洪、丘陵地區澇積易成災害,夏季臺風暴雨破壞性較大,加上境內水土流失嚴重,河床升高,洪水沖刮力強,路途停留時間短和受西江洪水頂托,往往水災為患。
10月至次年3月的枯水季節降雨少,不少河流甚至出現斷流。
另外,我市各地降雨分布也不均勻,西南多,東北少,尤其是有些石灰巖地區,生產、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有“十年九旱”之稱。
人口 261.28萬人
民族 雲浮市少數民族人口8920人,族別29個(2000年人口普查統計資料),以散居為主,婚嫁、工作調動轉入為多,人數較多的有壯族、苗族、蒙古族、侗族、瑤族等,主要分布在羅定市,人口比較集中的有羅定市加益鎮雙益、旺水兩個村會。
2004年常住人口情況
單位:人
地區
總人口
總戶數
男
女
非農業
人口
未落常
住人員
備註
合 計
2619639
741413
1368781
1250858
978797
35219
雲城區
283221
82958
148024
135197
283221
1203
新興縣
451109
118954
229627
221482
157671
2315
郁南縣
479016
139783
252926
226096
94918
0
雲安縣
308216
78946
158736
149480
76082
4866
羅定市
1098077
311222
579468
518526
366905
26835
2005年是我市經濟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經濟和社會協調快速發展的壹年。
我市按照省委、省 *** 壹系列決策和工作部署,圍繞建設山區經濟強市、構建和諧雲浮總目標,以加快發展為主題,走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發展路子,加強對經濟工作的協調服務,緩解經濟運行中的不利因素,積極實施“十項民心工程”,統籌推進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根據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按2004年經濟普查口徑)215.29億元,比上年增長(下同)13.6%。
其中第壹產業增加值78.23億元,增長6.4%;第二產業增加值72.24億元,增長25.9 %;第三產業增加值64.82億元,增長10.7%。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07.31億元,增長27.8 %。
在崗職工工資總額 20.56 億元,增長16.7%。
農民人均純收入4222元,增長5.5%。
壹、經濟發展情況
(壹)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
2005年,我市抗擊西江百年壹遇洪水取得勝利,農業在大災之年奪得大豐收。
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4億元,增長6.6%。
糧食播種面積236.73萬畝,總產量94.3萬噸,均超額完成省下達的任務。
農業產業化組織發展到135個,增加20個;其中農業龍頭企業增加了8個,龍頭企業銷售總收入達107.5億元,帶動農戶17.9萬戶,戶均增收4620元,比上年增加125元。
石灰巖苦旱鎮的農業龍頭企業已發展到19家,其中新增8家;年銷售收入4.2億元,帶動農戶4687戶。
水果、蔬菜、花卉、蠶桑、藥材等經濟作物大面積豐收,畜牧、水產養殖業有較大發展。
新建了羅定粵西瀧州農產品交易中心(首期),舉辦了全市首屆農產品交易會,新簽了壹批農林項目,投資額 8.1億元。
創建林業生態縣工作成續顯著,完成造林作業面積25.21萬畝,占年計劃141.6%。
有兩個縣(市)被推薦為全國綠化模範縣和造林綠化先進單位。
(二)工業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後勁增強。
全市工業總產值完成230億元(按2004年經濟普查口徑),增長2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4.05億元,增長28%。
實現銷售產值150.8億元,增長28.8%。
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09.5% ,比上年提高3.7個百分點。
支柱產業進壹步壯大。
電力、石材、水泥、不銹鋼制品、紡織、機械、電子、電池和涼果加工等產業繼續集群發展,規模不斷擴大。
壹些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加快形成,其中生物制藥、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分別增長了65.3%和55.2%,產業發展出現了新的亮點。
項目建設勢頭較好。
全市新上項目413個,投資總額為70.4億元。
其中2006年3月份前能投產規模以上企業133個,投資總額47.75億元,可新增工業總產值70億元。
項目儲備增加。
各種經貿、外經貿活動***簽訂經濟合同、協議項目***88個,金額107.6億元。
駐珠三角聯絡處***引進項目19宗,投資額1.21億美元。
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取得較大成效,與佛山市***建都楊和新成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其中新成工業園已動工建設。
推進雲浮電廠三期、華潤(雲浮)電廠、抽水蓄能電站、粵瀧電廠二期、雲安電廠(A廠)、享達利資源綜合利用發電廠等重大能源項目的立項工作,啟動了爭取內河核電項目的相關工作。
(三)外經貿工作有新發展,招商引資成效顯著。
全市新批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56家,另有21個項目增資擴產。
全年合同利用外資金額14683.8萬美元,增長28.7%;實際吸收外資金額3802.8萬美元,增長79.6%。
外貿進出口總額7.3億美元,增長21.7%,其中出口總額4.31億美元,增長23.1%。
出口國家和地區達到104個,增加了14個。
開通了雲浮至深圳華南公***駁船快線,大大降低了進出口貨物運輸成本。
(四)縣域、鎮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發展態勢良好。
縣域經濟進壹步發展,經濟運行質量有較大提高。
雲安、郁南、新興和羅定市的財政綜合增長率分別排在全省67個縣(市)第4 位、第7 位、第 9位和第36位。
全市鎮(街)抓經濟發展和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得到進壹步調動,鎮域在建規模以上企業120多個,已成為我市經濟加快發展的新增長點。
2005年全市***有民營企業45882戶,增長12.1%,其中個體工商戶44297戶,增長11.8%,私營企業1585戶,增長22.5%。
個體從業人員9.86萬人,增長17.2%,民營企業從業人員13.45萬人,增長17.8 %。
個體工商戶註冊資金13.05億元,同比增長18%,民營企業註冊資金32.14億元,同比增長29.5%。
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民營企業達到56家,新增20 家。
民營企業所創造的工業產值和上繳稅金分別占全市的60%和70%以上。
(五)第三產業發展加快,消費市場持續暢旺。
全市新增在建商貿服務業項目55個,總投資11.6億元。
全年接待旅客人數205.62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6.06億元,增長11.84%。
房地產開發增加,並以小區建設為主體。
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17.4億元,比年初增長14.22%;貸款余額97.1億元,比年初有所增長;市外金融機構向我市企業發放貸款22.2億元。
交通運輸和港口物流活躍。
城鄉消費持續升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億元,增長17.8%。
保險業、證券業穩健運行,電信、郵政和中介等業務穩步增長。
(六)交通、城建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固定資產投資理想。
廣梧高速公路二期控制性工程已動工,主體工程已獲批復,已開展征地拆遷工作。
建成了總長7.14公裏的新世紀大道。
水毀公路已全面修復,國省道、通鎮公路和通村公路建設改造加快,全年完成公路建設改造575公裏。
四圍塘和都楊碼頭的前期工作繼續推進。
全市***投入3.6億元興建和改造了壹批水利工程。
13宗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36宗水毀水利工程,以及61宗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加緊進行。
市黨校、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中級法院審判大樓、金山大道、三河洲小區,以及河濱西路立面改造等主要城建工程建設順利進行;市區和各縣城新建了壹批城區主幹道,大力度進行城市美化綠化;中心鎮規劃修編全面完成,151個在建項目,累計已完成投資13.86億元,品位進壹步提升。
(七)財稅收入快速增長, *** 財力逐步增強。
全市地方財政壹般預算收入9.33億元、增長24.7%。
;支出23. 9億元,增長20.5%。
國稅收入9.94億元,增長21.4%;地稅收入8.65億元,增長24.6%。
財政綜合增長率排全省第4位。
推進公***財政建設和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等改革,財政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持作用明顯增強。
推動企業改制上市工作順利開展,已有兩家企業完成上市輔導期工作。
成立了我市首家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
全市追收地方金融資產當年收回3254萬元。
成功盤活東街市場等國有資產,加強了對國有資產的監管,國有企業納稅增長8.4%。
二、社會發展情況
(壹)投資軟環境進壹步優化。
認真貫徹落實《公務員法》、《行政許可法》等法律、規章,進壹步規範 *** 運作。
***制訂實施規範性文件28件,辦理行政復議案件32件。
有形建築市場和有形土地市場健康發展,工程招標項目66宗,中標價2.29億元,節約2639.13 萬元。
經營性用地和采礦權有償出讓全部實行公開交易。
縣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全部進行藥品和醫療器械集中招標采購,招標采購藥品1.27億元,向群眾讓利2989萬元;采購醫療設備2413.68萬元,節約311.36萬元。
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部門、重點資金的審計監督,加強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監督,糾正了違規行為。
全市行政服務中心窗口辦件總數42521件。
設立了民營企業投訴中心。
積極查處公路“三亂”行為,糾正違法或不當行政執法行為6宗。
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
查處各類經濟違法違規案件 1779宗。
考核認定了179家“重合同守信用”企業。
加強食品、藥品質量監督,嚴厲打擊了虛假違法廣告和傳銷活動,整治了“黑網吧”等場所,規範了市場經濟秩序。
(二)各項改革穩妥推進。
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免征了農業稅。
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額撥款的市直行政事業單位已全部實施部門預算,統壹了公務員崗位津貼。
開展國庫集中支付改革試點工作,財政性資金管理進壹步規範化。
住房公積金歸集和管理進壹步完善。
繼續擴大縣級經濟管理權限,城市公用事業和社區管理改革等進壹步深化。
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取得初步成效。
(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壹步完善。
全市社會保險覆蓋面進壹步擴大,全年***收社保費36752萬元,增加1290萬元。
社保基金當期結余8349萬元,歷年累計結余6.26億元。
社保待遇有所提高,並按時足額發放,業務流程逐步規範。
市、縣兩級勞動力市場實現與省聯網,街道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服務質量不斷提高。
新增就業崗位3.3萬個。
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鞏固提高。
2005全市參加新型合作醫療A檔159.49萬人,覆蓋率為82.9%,排省內地級以上市前列;B檔128.5萬人,覆蓋率為66.8% 。
享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住院補助42693人次,合作醫療救助基金救助947人次。
完成了2006年度新型合作醫療的發動繳費工作,參加合作醫療164.5萬人,覆蓋率為91.4%。
繼續實施智力扶貧工程。
市、縣兩級財政撥出專款對城鄉貧困人員和下崗失業人員進行免費技能培訓。
選送560人免費就讀省、市技工學校接受學歷教育;選送了66 名貧困戶子女到省級技工學校勤工儉學培訓班學習。
全年舉辦農科知識講座和短期技能培訓班,參加人數分別為2.3萬多人次。
有23082名貧困家庭子女享受義務教育階段免收書雜費政策。
(四)熱點、難點問題得到逐步解決。
全市新動工改造貧困戶危房2408戶,累計已達2991戶。
省、市、縣330多個機關部門掛鉤扶持300多個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落實資金1980萬元,集體經濟年純收入3萬元以上村委會新增52個。
全市享受“低保”救濟58007人,增加19957人,“低保”人數占全市總人口的22‰,實現了應保盡保。
全市五保供養人數為15304人,增加了4753人。
擴建改造了19間列入省“千間敬老福星工程”的敬老院。
完成51所山區老區小學殘危教學樓的改造。
在全省率先解決了18萬農民的飲水難問題,523戶西江特大洪水房屋“全倒戶”己全部重建了新居,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災民得到妥善安置。
完成16條水庫移民村住房改造和食水工程建設任務。
全市新建了300條生態文明村。
23項西江水環境整治工程全面開展,重汙染企業全部實行在線監控,城區降塵量下降,已連續三年控制在省的標準以內。
開展清理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專項工作,取得較好成效。
殘疾人康復受惠面進壹步擴大。
(五)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得到加強。
組織實施了打擊“雙搶”、“雙盜”和偵破命案專項行動,惡性案件大幅度下降。
全市***破獲各類刑事案件2301宗,增加了289宗;打掉犯罪集團116個;命案破案率為91.9%,排全省及三類地區首位。
全市***調處各類矛盾糾紛7636件。
落實領導 *** 包案責任制,完成省交辦 *** 案件37宗、本市立案案件53宗;市縣兩級領導包案261宗,已辦結249宗。
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領導責任,深化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安全事故明顯下降。
醫藥市場和學校的食品衛生得到有效整治。
(六)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加強了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新成立了華南理工大學雲浮研究院。
加大了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力度,增加了壹批工程中心、技術創新專業鎮、民營科技企業等創新載體。
專利工作和知識產權保障得到了加強。
素質教育和特色教育協調發展。
全市所有小學從壹年級起開設了英語課程,中學和中心小學裝備了計算機室,並與互聯網接通,開通了全市基礎教育信息網。
新建、擴建高中學校總建築面積10.2萬平方米,增加學位5800個。
高考取得歷年最好成績,上省專科A線人數增加了17%。
大、中專、職業技術和成人教育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新組建了市技工學校,全市職業招生人數11684人,比上年增加13.1%。
市職業技術學校籌建工作正在進行。
文化、體育等事業有新進步。
相繼建成健身廣場等壹批文化、體育基礎設施。
城鄉文化活動深入開展,舉辦了多場高品位文藝演出活動。
《雲浮市誌》編修工作進展順利,已有7部部門誌編成出版。
廣播電視建成市至各縣(市)光纖幹線,實現了全市聯網,部分縣(市、區)實現了縣(區)至鎮的廣播電視光纖聯網。
參加第十屆全運會獲金牌1枚、銀牌1枚、5項第4名;已取得計入省十二運金牌17枚,其中新增8.5枚。
我市籍運動員蘇麗慧參加全國、亞洲及世界級比賽,分別獲得1枚金牌,2枚銀牌。
女子曲棍球隊參加全國青少年錦標賽勇奪冠軍。
成功舉辦全市第壹屆殘疾人運動會。
加強了公***衛生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建設,市和各縣(市、區)的疾控中心全面動工、改造了各地定點醫院的傳染病區,防控了非典、禽流情、狂犬病等疫情。
加大了藥品食品衛生監督和整治的力度,嚴厲打擊了無牌無證行醫等非法行醫行為,醫療市場進壹步規範。
創建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工作得到省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
計劃生育與環境保護、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績。
全市人口出生率10.98‰、人口自然增長率5.6‰,均完成省下達任務。
實行了“節育獎”制度。
加大國土資源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力度,完成了基本農田保護任務。
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得到加強,生態環境進壹步優化。
創建雙擁先進市(縣、區)工作有新進展。
支援部隊建設、安置退役士兵、解決隨軍家屬就業,以及人防工程規劃等工作進壹步加強。
按上級的統壹部署,開展了第壹次經濟普查和“十壹五”規劃編制工作。
此外,物價、糧食、人事、民族、宗教、檔案、武裝、民兵預備役、信息產業、外事、僑務、臺務、口岸、消防、保密、新聞出版、婦女兒童、紅十字會、工商聯、文聯、僑聯、社科聯、氣象、經濟發展研究以及駐外機構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