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上海對外地人口計劃生育如何管理

上海對外地人口計劃生育如何管理

看看這個雖然有點長看是對妳是有所幫助的:‘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流動人口在我國的基礎建設和經濟增長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然而,巨大的城市流動人口也給城市管理帶來壹系列的難題。流動人口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中壹個不可忽視的社會群體,要構建和諧社會,管理好流動人口是關鍵任務之壹。

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它是經濟、政治、文化等多種人類活動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壹個歷史的、綜合的、動態的概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壹種以社會主義制度為基礎的和諧社會。它是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是全體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關系得到有效協調的社會。

人口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主體,無論是人與人的和諧,還是人與社會的和諧,或者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口這壹要素始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是和諧社會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之壹。流動人口是當今社會中壹個非常大的群體,流動人口與社會的和諧直接影響著社會的安定發展,因此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是構建和諧社會重中之重的任務。現階段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應當圍繞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從公平民主、安定和諧的角度去管理流動人口,從而加深他們與社會的融合程度,從而促經和諧社會的建設。

對於流動人口的管理問題,由於受我國傳統體制和具體國情的影響,存在著較多與和諧社會理念不相適應的地方,需要加以改革完善。根據這種流動人口管理的不和諧現狀,本文結合和諧社會的理念,將上海市的實際情況作為研究視角,深入剖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現代流動人口管理工作所提出的要求和方向。

1. 流動人口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

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並把它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壹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同願望。

在我們認真完成構建和諧社會這壹任務的同時,應當註意到流動人口的現狀及其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影響。以下就以上海的現狀為例,剖析流動人口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

1.1 上海流動人口的現狀

上海作為壹個沿海特大城市,隨著經濟的發展,上海外來流動人口逐年增加,對上海的經濟發展和市場繁榮起了壹定的積極作用,但同時也產生了不少有關市政建設和社會秩序等方面的管理問題。

1.1.1 數量大、增長速度快

非本地戶籍的人口都稱為流動人口。就上海而言,為了便於各地流動人口調查數據的可比性,並接近國際上有關人口遷移管理和研究的規範,可以把流動人口定義為“在上海居留半年或半年以上的外來人口”。

上海流動人口的大規模增長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根據上海有關部門組織的歷次流動人口抽樣調查資料顯示,1988年上海外來流動人口為 106萬人,到90年代前期已經翻了壹番,1993年達到251萬人。1997年稍稍減少到237萬人。2000年底上海進行歷史上第壹次流動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市外來流動人口***有387萬人。2003年8月,上海市公安局和統計局進行的全市19個區縣332040個樣本的流動人口抽樣調查發現,全市外來流動人口總數已經增長到499萬人。

表1 1988~2005年部分年份上海市外來流動人口增長情況表

(單位:萬人)

年份 1988 1993 1997 2000 2003 2005

人數 106 251 237 387 499 581

上海最近的壹次人口調查是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調查顯示,2005年流動人口總量達581萬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三分之壹。比2003年的增長了82萬人,也就是說每年增長了40多萬流動人口。2005年的人口抽樣調查顯示,上海人口總量在高位繼續增長,來滬流動人口比重越來越大。 2005年末,常住人口為1778萬人。2005年,來滬流動人口581萬人中,其中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流動人口為438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總量的 24.6%。19個區縣中有3個區流動人口數量超過了戶籍人口數。有的街鎮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之比已經高達5∶1,流動人口出生超過全市出生總數的三分之壹。外來流動人口主要居住在城郊結合部,浦東、閔行、寶山、嘉定、徐匯和普陀等6個區的外來流動人口占全市外來流動人口總量的59.4%。由此可見,流動人口數量大、增長速度快是上海流動人口最大的特點。

1.1.2 文化素質普遍較低

上海外來流動人口中,2000年和2003年2次調查結果都表明初中文化程度占5成以上,其次是小學和高中,3項合計達到90%以上;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流動人口比例在緩慢增加。由於文化水平較低,很多外來人口只能從事較低技能要求的工作,與上海本地人口形成了互補關系。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上海不但需要大量具有較低技能和文化程度的壹般勞動者,也需要引進大量有較高文化水平和技能的外來勞動力。

表2 2000年、2003年上海外來人口文化構成表

單位:%

年份 文盲辦文盲 小學 初中 高中 大專及大專以上

2000 5.3 24.6 55.2 11.2 3.7

2003 3.8 22.1 58.8 11.3 4.0

表3 2003年上海市外來流動人口受教育程度統計壹覽表

受教育程度 人數 百分比

不識字或識很少字 11786 3.79

小學 68705 22.11

初中 182782 58.81

高中 35203 11.33

大專 7279 2.34

受教育程度 人數 百分比

本科 4550 1.46

研究生 482 0.16

合計:310787 100

1.1.3 居住時間日益趨於長期

1993~2003年,在上海居住不滿半年的流動人口比例大幅度減少,半年至1年的比例也在持續下降,而1年以上的比例卻在不斷增加,在1993年只占28.9%,到2003年已經達到64.6%。 很明顯,大部分的流動人口已經成為長期在上海生活和工作的“準市民”。

表4 1993~2003年部分年份上海外來流動人口在滬居住時間表

單位:%

年份 1993 1997 2000 2003

不滿半年 50.7 28.7 21.0 23.2

半年至不滿1年 20.4 19.5 21.6 12.2

1年至不滿5年 22.6 37.1 39.3 40.2

5年及以上 6.3 14.7 18.1 24.4

因此,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得當與否直接關系著上海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

1.2 加強對流動人口管理有利於上海構建和諧社會

外來流動人口的迅速增長,反映了近年來上海經濟發展較快,投資環境較好,社會生活穩定,對各類人員提供了較好的創業和生活空間。同時,由於外來流動人口的大量湧入,外來人口的數量達到了相當大的比例,他們在上海的生存情況直接影響著上海的發展,因此加強對外來流動人口的管理是上海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1.2.1 有利於創建城市文明

流動人口大幅流入上海,給上海的城市文明帶來了極大的壓力,這壹沖擊主要體現為影響了人口總體文化素質的提高。依照實有人口管理要求的概念,人口總體文化素質,不僅僅包括上海本地居民的文化素質,而且還包含外來流動人員的文化素質,後者的總體文化素質與上海市民的總體文化素質相比,差距極大。絕大多數外來流動人口文化層次很低,初中文化學歷以下的占84.71%,與上海的城市文明很不協調。伴隨無序、低質的人口流動,壹些消極的影響和壹系列的社會矛盾與沖突不斷凸顯,影響著城市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發展。

從壹種文化背景和特定社區流入另壹種行為方式和文化氛圍中的移民,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差異迫使移民在沖突中進行著調整,同時他們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也可能影響遷入地的土著居民。因此,外來流動人口的湧入對上海人口總體文化素質的影響有著長遠的影響。盡管目前在上海有許多民工子弟學校,分布在各個區縣,從表面上看這壹做法似乎在縮小這種差距,然而實際情況卻是這類學校絕大部分規模偏小,師資有限,生源不穩,頻繁搬遷,很難形成完整的教育體系,很難達到符合社會要求的教育程度。

由於外來人口的大量湧入,造成了上海人口總體文化素質的下降,不利於上海的政治、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006年國務院對流動人口的教育問題作出了新的規定,將流動人口的義務教育問題劃歸流入地負責。大量民工子弟的湧入,將使有限的教育資源更加捉襟見肘,同時,也會大大降低現有的教育質量。

只有使流動人口的整體文化素質得到提升,才能維護和發展上海的城市文明。

1.2.2 有利於社會資源的配置

人口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是全球***同關註的戰略問題。上海是我國的特大型城市,自然資源匱乏,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壓力,將成為制約未來上海城市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流動人口數量的無序增長對上海的資源承受能力是壹個極大的考驗,壹個城市的人口數量在短期內快速增加,流動人口與常住人口壹起對上海市的住房、交通、能源等城市資源的爭奪也勢必日益激烈,影響社會的和諧發展。

伴隨著流動人口的大量湧入,他們為了滿足自身的住宅需求,大量的違章搭建物應運而生,日益增多的違法建築不僅影響了市容環境,有的還成為不潔食品、非法出版物等的加工場所,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簡易棚屋本身在安全方面也存在著不少隱患。這些雜亂的“生存建築”給城市的合理規劃帶來麻煩,也帶來消防和衛生方面的隱患。在這些違章搭建的重災區,火災隱患多,環衛、水、電、交通等配套設施嚴重滯後,生活環境臟、亂、差,供水、供電緊張。

雖然流動人口來滬工作、學習和生活,他們也已成為建設上海、繁榮上海的壹支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是上海勞動力補給的重要來源。由於流動人口的語言、地方習俗等方面的差異以及流動人口的盲目、無序流動給城市公***設施、住房、交通、水資源、教育資源和就業崗位等的容納能力造成的巨大壓力,引發了城市常住居民與流動人口之間“爭利”等社會矛盾,導致雙方之間存在相互排斥的現象,從而未能很好地和諧***處。

1.2.3 有利於衛生防疫與計生工作的進行

壹部分流動人口的不良衛生習慣和惡劣的居住環境,增加了城市衛生工作的難度。由於生活條件差、無證攤販橫行以及食品、飲水汙染等問題,導致壹些早已絕跡的傳染病死灰復燃。另外,由於缺乏基本的保障和管理而導致的衛生問題日益突出,在嚴重威脅著流動人口健康的同時,也開始影響上海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初步的統計數據顯示流動人口衛生保健服務的利用低於常住人口,孕產婦死亡率和圍產兒死亡率均明顯高於常住人口;兒童計劃免疫率低,麻疹、新生兒破傷風等的發病人群主要是流動人口;流動人口中肺結核、性病等經典傳染病和新發傳染病艾滋病等問題也日益嚴重;接觸職業危害因素、不良工作環境和缺乏勞動保護等造成的職業相關疾病和職業病等也較為常見。

從計劃生育來看,外來人員的超生情況相當嚴重。據有關資料統計,1999年,全上海超計劃生育***6000多例,其中本市市民超計劃生育為10例,占0.17 ,流動人口的超計劃生育比例為99.83 。

據"五普"資料分析,2000年本市常住半年以上的15-49歲的外來育齡婦女數為108.8萬人,其中,處於生育旺盛期的20-29歲的常住外來育齡婦女數為51.94萬人,占常住外來育齡婦女數的比重為47.73%,而同期本市戶籍人口中處於生育旺盛期的20-29歲育齡婦女也只有75.26萬人, 占戶籍人口育齡婦女數的比重僅為20.29%,說明外來流動人口育齡婦女的具有很大的生育潛力,外來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的任務十分艱巨。

據2005年10月召開的全國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上海常住流動人口中已婚育齡婦女達82.37萬人,流動人口出生占全市出生總數的33.66%。

同時,這些外來人員的第二代要真正融人上海市民的生活,就涉及到文化、生活、社會背景等許多綜合性的問題,這勢必給上海的治安環境帶來潛在的巨大壓力。

1.2.4 有利於社會治安的穩定

社會穩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而流動人口的無序流入帶來衛生、文化、資源壓力的結果都會轉化為治安問題,給社會穩定造成威脅。近年來,隨著外來人員的大量湧人,其犯罪率也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據上海市公安局資料顯示,流動人口總刑事犯罪人數占在滬犯罪人數的70%之多,並有逐年遞增趨勢。尤其是 2003年收容遣送管理辦法廢止後,由於公安機關高壓式管理的松綁,使流動人員作案數升幅明顯,惡性程度不斷增加。其中偷竊、騙取財物、尋釁滋事、毆打他人最為突出,而且地緣化、專業化、組織化、低齡化等特點日趨明顯。

同時,隨著流動人口停留時間的延長,外來人員中大量更深層次的問題正在日益顯露出來。壹是缺乏社會認同感。與常住人口相比,流動人口的生活資料積累、社會關系培養都十分有限,再加上流動性的特征,使得個人無法正常參與有組織的社會生活,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其社會責任意識相對薄弱,壹旦他們的正當權益受到侵犯,又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合法途徑,就往往會用不合法的方式為自己討公道,由此釀成治安事件甚至犯罪,等等。二是就業壓力大。由於外來人員素質相對較差,普遍從事強度大、待遇差的低層次職業,往往會造成心理失衡;並且當前社會就業壓力較大,尤其是低層次的勞動力市場已趨飽和,因此,當外來人員無法就業或收入不能滿足其心理預期時,往往會因生存發生困難挺而走險,成為社會治安的重大隱患。三是人員構成復雜。外來人員壹般以地緣或行業關系相對集中居住,構成成分復雜,大量有違法犯罪經歷人員混跡其中。據有關部門調查統計,流動人口中刑滿釋放、解除勞動教養人員,有80%不願回流出地,這些人員聚集在壹起,往往具有壹定的放大效應,而且這部分人群的數量將逐步進人高峰期。

上海外來流動人口的違法犯罪問題不僅嚴重影響了上海的城市治安和社會穩定,還打打損害了上海作為開放性國際大都市的整體形象和投資環境,成為壹大社會問題。只有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才能減少流動人口的犯罪率,維護上海的安定團結。

以上這些矛盾和沖突都是壹與和諧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的,若不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對這些矛盾和沖突引起重視,進行認真研究和分析並加以妥善解決,勢必會影響到城市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2. 上海流動人口管理的現狀

上海經濟發展極為迅速,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吸引了周邊及內地眾多的人口源源不斷流入上海。上海作為壹個沿海的國際化大都市,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移民,並依托人口流動所帶來的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進而使上海發展成如今的國際化大都市。為了順應時代,更好地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上海流動人口管理的方法已經在逐步改變。

2.1 上海流動人口的管理情況

從上海市公安、統計部門提供的數字顯示,1988年上海市流動人口有106萬人,1993年迅速增長到251萬人,1997年略微減少到237萬人,2000年上升到387萬人,2003年達到499萬人,2005年底進壹步增長到581萬人。而在20世紀90年代上海對待外來人員其實還是以限制性的管理政策和措施為主,主要目的是控制流動人口數量的過快增長,打擊流動人口中的違法犯罪分子,維持社會治安。對流動人口的限制性政策在20世紀90年代表現最為突出。比如,1991年上海市發布了收容遣送管理條例,把盲流收容後遣送回原籍。這些人要被送到收容中心,然後遣返回鄉。但是,這種定期清理的制度成本巨大,效果有限,因為據估計70%的盲流人員在遣返後不久又返回了城市。

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上海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為保障這些外來流動人口在滬的合法權益,更好地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進入21世紀以來,流動人口管理政策從嚴格控制為主向管理和服務並重轉變,出臺了壹些維護流動人口合法權益的政策措施,加快了流動人口融入上海社會發展的進程。例如,2002年上海市推出了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把流動人口子女納入了上海市教育發展總體規劃中,以公辦學校為接納外來人口就學的主要渠道;上海市計劃生育部門還和壹些流動人口比較多的流出地政府部門簽訂了計劃生育雙方服務和管理的協議;上海市有關部門近年來出臺了多項政策,保護外來建築業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由於新政策的調整和落實,上海的流動人口數量也大幅度增長,從2000年以來,流動人口總數已經增長了200萬人,增長幅度達到50%以上,並且這種增長勢頭還有加速的趨勢。

由上述措施可以看出,上海已經對流動人口的管理作出了巨大調整,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流動人口在上海的生活。但也應當清醒地看到,由於諸多原因,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工作還存在管理缺位、不到位問題;侵害流動人口合法權益的事件還時有發生,由此引發的不安定因素大量存在;流動人口違法犯罪活動仍呈高發態勢,影響了壹些地方的社會穩定。

伴隨著流動人口規模不斷增加以及年齡結構的明顯變化,對上海城市管理模式提出的需求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第壹代外來務工人員的盲目流入到新壹代希望融入社會的過程,也對如何管理流動人口這壹課題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如何解決流動人口在上海定居、分娩、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問題已經破在眉睫。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已成為我國目前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農村富余勞動力向發達地區的大城市集中已成為壹種必然的趨勢。在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有關部門制定並出臺了壹系列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新政策,廢止和取消了專門針對外來流動人口管理的壹些行之有效的地方性法規政策及各項收費制度,這對於我們改革傳統的人口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2.2 導致流動人口不和諧現象的管理因素

因為意識到原來的對流動人口限制性政策已經越來越受到批評,並且也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也不符合和諧社會的構建要求,所以近年來上海在流動人口的管理方面已經逐步糾正了壹些陳舊錯誤的管理觀念,有關政策出現了“限制”向“容忍”,從“流動”向“融入”的轉變,並在多方面開始改進流動人口的管理方法,也取得了壹些成效。但是這些轉變還不夠徹底,目前這些努力對於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在實際的管理中,還存在著很多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容不相符的地方,有待於逐步研究和解決。

2.2.1 戶籍制度陳舊,阻礙流動人口融入城市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市場大潮同時洶湧而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遠離鄉土闖蕩世界。但已經實行將近50年的戶籍制度還是像壹條無形的帶子,束縛著人們的自由流動。上海是壹個國內相對發達的城市,流動人口的數量也非常大,但戶籍制卻成為流動人口融入上海的阻礙。

戶籍制度,實際上是政府對公民遷徙、居住的管理制度,在任何國家都是必須的。但是,人是活的,在任何國家,公民都有遷徙的自由,在我國也是壹樣,這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但是,從50年代末期開始,處於加強管理的考慮,我國的戶籍制度從登記制改為許可制,持續至今。在60、70年代的20年中,嚴格的戶籍管理極大地方便了政府的管理,也極大地限制了公民的自由,造成了城鄉之間、大城市與小城市之間實際存在的階層差別,公民的出生地往往決定了公民壹生命運的不同。

改革開放以後,戶籍管理實際上趨向松動,人口流動大大增加,但由於戶籍管理形式上的嚴格,導致人戶分離現象嚴重,這種形式上嚴格的許可戶籍制對人口的管理能力,有時連寬松的登記戶籍制都不如,類似與上海等大型城市還能用“暫住證”制度這種實際上的登記戶籍制來做補充,但小城鎮和農村的戶籍管理往往處於真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很多人擔心壹旦承認事實上的人口遷徙,放開戶籍登記,會導致大城市人口壓力大大增加。其實這種現象的發生就是因為目前無法可依造成的。

目前的許可戶籍制,從實際上講已經沒有操作可能,能限制的僅是某些需要正規手續的高素質人口的某些需求,但是對於大量低素質城市外來人口卻沒有任何法律可以來管理。而同樣大量存在的城市貧困人口因為戶籍取得的困難,寧肯在城市接受政府救濟,也決不遷移到生活成本低的地方去,造成人口向大城市的單向流動。只有實行新的登記戶籍制,才能打開人口雙向流動的大門,才能依法管理流動人口。

我國現行的戶口管理是將勞動用工、住房、醫療、教育、就業等公民權益同戶口性質相掛鉤,並劃分為“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這種做法在歷史上曾發揮過積極作用。如今,現行戶籍制度的弊端日益顯現,對於流動人口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加大了流動人口的管理難度,影響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氣氛:

壹是導致公民待遇不公平。通過對非本市戶籍人口的暫住證和其他收費辦法,以及每年春運期間通過加價辦法控制人口流動,明顯加大了流動人口的生存和就業成本。

二是影響民工心理認同和社會穩定。進入城鎮務工經商的民工幾乎不能獲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機會和社會地位,甚至缺乏基本的安全感,這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他們投身城市管理的積極性,甚至因心理因素引發犯罪率上升。

三是影響了農民向城市居民轉變的進程。由於他們的工作預期不穩定,其生活方式難以城市化,消費行為也沒有能城市化。民工所賺工資不在上海消費而寄回老家建房,又壹定程度上固化了原有的城鄉二元結構。

註明壹下以為回答不是我寫的我沒那麽本事和才能我是搜索復制的,不知對妳有到點幫助沒有如果沒有那麽這個朋友回答的很不錯啦‘回答者:ahgfjk - 經理 四級 3-’我認為他的就已經夠了別的只是參考壹下就好。

  • 上一篇:圖說電冰箱原理與快修的目錄
  • 下一篇:珠海有哪些中大型公司?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