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俗稱大米,是我國的主食品種,分為秈米和粳稻。秈稻米粒壹般呈長方形細長形,粳稻米粒壹般呈橢圓形。根據水稻種植時期的不同,水稻可分為三類:早稻、中稻和晚稻。早稻幾乎是單壹的秈稻,即早秈稻因此,早秈稻是市場上最早的壹季稻,也是當年種植和收獲的第壹季糧食作物。
早秈稻可分為普通早秈稻(常規)和優質早秈稻。普通早秈稻壹般用於儲存,個別加工企業以加工優質早秈稻為主。優質早秈稻的比例也很大。普通早秈稻和優質早秈稻主要根據粒型和腹白來區分。據調查,早秈稻、中秈稻和晚秈稻的優質率分別為15%、28%和76%。
在現貨中,早秈稻也可分為長粒型和短粒型兩種。它們的用途不同,價格也不同。短粒型以米粉為主,長粒型以口糧為主。現貨市場會分別購買和儲存。壹般認為長粒產量:短粒產量= 6: 4。
早秈稻用途廣泛,主要用於口糧、工業用糧、飼料用糧、醫藥和化工原料,耐儲藏,營養品質好,衛生品質高。
近年來,我國早秈稻價格基本穩定,國家最低收購價逐年提高。受政策因素主導,強米弱米趨勢明顯,維持強粳米價弱秈米價格局,價格波動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
1與早秈稻的生產
中國早秈稻種植區包括湖南、江西、廣西、廣東、湖北、安徽、福建、浙江、
海南、雲南、四川、貴州、重慶等13個省(區),其中湖南、江西、廣西、廣東為
我國早秈稻種植面積和產量最大的四個省(區)產量均在500萬噸以上,種植面積和產量約占全國的80%。
近十年來,國內早秈稻產量總體呈現前高後低的趨勢,之後略有回升,2001年最高達到3397萬噸,2003年最低跌至2945萬噸,降幅為13%。2012年水稻產量20429萬噸,同比增長1.63%,連續9年豐收。其中早秈稻產量3329萬噸,同比增長1.65%。
2.早秈稻的消費
大米是我國居民最基本的食物,其終端消費的增加主要是由人口增長引起的,這就決定了我國大米消費的增長相對緩慢。大米的產業和飼料消費主要集中在早秈稻,由於其在大米總產量中所占比重較小,對大米整體現貨市場影響不大。根據相關機構的研究數據,12/13年大米消費總量為65438+9600萬噸,早稻消費總量為3288萬噸。
總體來看,近年來國內大米消費總量基本穩定在1.85-1.95億噸左右。2012年,國內大米成功實現九連增,但由於需求同步增長,供需總體仍呈現緊平衡。2012年,中國大米國際貿易進口大幅增長。中國今年的大米進口將翻兩番,達到創紀錄的250萬噸,成為世界第二大大米進口國。
二、早秈稻期貨交易所及代碼
早秈稻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
交易代碼:RI
三、早秈稻期貨合約
四、早秈稻期貨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
隨著水稻生產和流通市場化程度的加深和進程的加快,水稻市場不再是壹個單獨的解讀,不僅受國家政策因素、早秈稻供求等基本面因素的影響,還與全國宏觀經濟發展密切相關,與其他農產品價格掛鉤,受天氣、自然災害、心理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
供求是決定大米價格的根本因素。供給端主要由三個方面組成:(1)前期庫存。它是總產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前期庫存的多少反映了供應的緊張,供不應求的價格上漲,供不應求的價格充裕。(2)當前產量。目前的產量主要受種植面積和單位產量的影響。影響種植面積的主要因素是農戶與其他農產品的比較、預期年化收益、國家農業政策等因素,影響單位面積產量的主要因素是天氣和科技水平。需要研究水稻種植面積、氣候和作物生產條件、生產成本和政府農業政策的變化。(3)商品的進口貨量。商品的實際進口量經常因政治或經濟原因而變化。因此,應盡快了解和掌握國際形勢、物價水平、進口政策和進口量的變化。
需求:通常由國內消費、出口量和最終商品余額三部分組成。(1)國內消費。它不是壹個固定的常數,而是在許多因素的影響下變化的。主要包括:消費者購買力的變化,人口增長和結構的變化,政府的收入和就業政策。(2)出口量。在產量壹定的情況下,出口量的增加會減少國內市場的供給;相反,出口量的減少會增加國內供應。(3)期末商品余額。這是分析期貨商品價格走勢最重要的數據之壹。如果年末庫存增加,說明商品供大於求,期貨價格可能下跌;反之,就會上升。
從歷年生產情況看,由於早秈稻品種的特殊性,農業政策、種植結構調整、科技進步等因素對早秈稻的面積和產量影響較大,相應地造成早秈稻價格波動較大。此外,早秈稻庫存的變化、儲備米的輪換、市場出售出庫糧食的數量和價格也影響早秈稻的供應,從而影響早秈稻的價格。從消費來看,我國早秈稻主要用於口糧、國家儲備、工業和飼料消費,整體呈現穩定增長勢頭。由於早秈稻大量用於收儲,近年來工業和飼料消費也快速增長,對市場影響明顯,尤其是常規品種供不應求,價格仍有上漲空間。此外,節日和群體消費效應、進出口量的變化也會影響早秈稻市場的階段性需求。
國家糧食產業政策影響甚至主導早秈稻的供給、需求和價格。壹是各項惠農政策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了糧食生產,保證了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也對早秈稻的面積和產量形成了有力支撐;其次,早秈稻最低收購價政策和公開拍賣、儲備等宏觀調控政策基本主導早秈稻價格走勢。為穩定早秈稻生產,保護農民利益,2004年起,國家在湖南、江西、湖北、安徽四省實施早秈稻最低收購價政策(托市收購),2008年廣西也被納入政策。2005年、2006年因為市場價格低於最低收購價,連續兩年推出該政策,取得了明顯的市場支持效果,保護了農民利益。
早秈稻收購市場情況直接影響收購價格走勢。2004年糧食收購市場全面放開後,早秈稻收購市場參與主體增多,既有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和地方收儲企業,也有產業化龍頭企業、民營加工企業和個體貿易商。激烈的競爭推動了早秈稻市場的價格上漲。
玉米和小麥都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其需求是否旺盛最能體現農業經濟的好壞。從長期來看,玉米和小麥的價格與農業經濟發展速度有很強的相關性。早秈稻與中晚秈稻、粳稻、小麥、玉米的消費價格關系最為重要,這些替代品的產量、價格、消費量的變化都會對早秈稻價格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早秈稻與其他大宗農產品的價格關系會影響早秈稻的供求,進而影響早秈稻的產銷,導致其未來價格走勢的變化。
早秈稻生產成本的變化,如種子價格、化肥、農藥等,直接導致大米價格的變化。其費用主要包括:種子費、化肥費、農藥費、職工收割費、農膜費、租賃作業費、機械作業費、燃料動力費、技術服務費、工具材料費、維修保養費等。
早秈稻成本的預期年化收益是影響農民種植積極性的主要因素之壹。早秈稻的成本對市場價格有壹定的影響。如果市場糧價太低,農民就會不願意賣。預期的年化預期收益會影響農民下壹年的種植安排。如果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增加,農戶可能會增加種植面積,反之亦然。
早秈稻價格呈現明顯的季節性波動規律。壹般來說,9-10、2月12、2月12是消費旺季,早秈稻價格上漲;3-5月,10-11為季節性淡季,需求疲軟,通常價格下跌;每年6月是青黃不接的時期,物價開始回升;7、8、9月是采購旺季,早秈稻價格通常會上漲。
早秈稻在生長期容易受到天氣、幹旱、臺風、暴雨、洪水、病蟲害等自然災害的影響,成為市場炒作的對象。同時,生產者和銷售者往往對市場有不同的看法,看漲或看跌的心理會進壹步影響他們的買賣行為。如果農民惜售,市場糧源有限,自然會推動價格上漲。
多年來,我國大米自給率高,進出口量小,與國際市場關聯度低,米價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小。早秈稻也是如此,其價格主要由國內因素決定。但隨著國際壹體化的發展,我國主要糧食品種與國際糧食品種的價格聯動不斷增強。國外糧價的漲跌直接影響國內市場預期,其對早秈稻價格的影響不容忽視。
動詞 (verb的縮寫)市場信息的主要來源
因為早秈稻主要受國家政策影響,與外部市場和周邊市場聯動不大。壹般情況下可以關註最低收購價、早秈稻收購拍賣價、全國糧油批發價格、九江糧油批發價格、南方交易市場遠期價格、玉米小麥期貨價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