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活動的實施過程,我們將課堂組織形式分為幾種基本形式,即:主題確定階段的組織形式、活動策劃階段的組織形式、總結交流階段的組織形式,此外,我們還探索了綜合實踐活動方法教學的基本方法。下面,向大家作詳細介紹。
壹.主題確定階段的課堂組織形式
在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確定階段,教師的指導體現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中,引導學生主動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確定活動的組織形式,通過討論交流確定活動主題。在活動主題確定階段,教師的指導應註重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自主匯報來自實踐中的問題
這壹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就平時在觀察、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匯報交流。
需要強調的是:在主題確定之前,教師應讓學生通過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的方式在實踐情境中發現問題,並由此開展主題綜合實踐活動。如某教師安排學生開展 "海選活動",先讓到社區開展社會觀察和調查。隨後,教師讓學生在主題班會上匯報調查結果,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現了很多問題:漢字使用不規範問題、不文明經營問題、流浪狗上街問題、交通路線不方便問題等等。這樣,研究的課題就更有針對性了,因為問題都來自實際情況。
2、小組討論分析問題,將問題轉化為課題
在第壹環節中,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多,但並不是每個問題都能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這壹環節中將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壹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歸類,來確定哪些問題可以轉化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所謂問題歸類,就是將學生提出的問題按照 "是什麽?""為什麽?""怎麽做?"三個方面進行歸類,對於回答 "是什麽?"對於回答 "是什麽?"這壹層次的問題,解題相對容易。而對於回答 "為什麽?"怎麽做?"這壹層次的問題,研究起來比較復雜,研究的時間也比較長,壹般可以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另壹方面,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分析主題的價值,通過比較分析的方法,確定最有價值的主題。例如,在 "靈芝盆景的制作與研究 "主題確定階段,學生在初步選擇了 "木洞、梅花栽培技術"、"家電維修 "等主題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學生逐漸認識到 "梅花栽培存在周期長、因素復雜,家電維修主題年代久遠、技術要求高,速生林研究工作量太大、操作難度大等問題。",最終選擇了 "靈芝洞天,楊梅栽培技術 "這壹主題。",最後選擇了靈芝盆景制作與研究這壹個課題。
3、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自然分組
經過以上兩個環節,確定了活動主題後,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課題自由分組,組成3--8人的小組。在這個階段,教師壹般會引導學生簡要匯報本組研究的活動主題,並說說為什麽選擇這個主題,目的是給全班同學壹個整體印象,增強目標的針對性。下面,我們來看壹下這壹環節的課堂教學片段。
[1]師:請各小組匯報自己學習的小主題,並說說為什麽會產生這個主題。
學生:我們小組研究的主題是 "無公害蔬菜的利與弊"。我們了解到各種蔬菜種毒的事件很多,為了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我們決定調查無公害蔬菜的優缺點。為了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我們決定調查無公害蔬菜的優缺點,並向廣大市民介紹和宣傳無公害蔬菜。同時也讓更多的農民改種水稻為種無公害蔬菜,讓所有的人都能吃上新鮮無毒的放心蔬菜。
老師:聽了妳們小組的匯報,讓我感到妳們能從社會生活中發現問題,開展實踐活動。這說明大家都有社會責任感。
學生們:我們調查了無公害蔬菜中農藥的使用情況。我們發現,農民把打了化學農藥的蔬菜賣到市場上,人們吃了蔬菜只要沒有病,沒有異常,就認為沒事。但是,毒素進入人體後,有的不會馬上發作,如果沈積在人體內的毒物逐漸增多,就會引起各種疾病,所以我們想知道,什麽是化學農藥,為什麽有害;什麽是生物農藥,它有哪些優點。
師:妳們研究的課題很有意義,關註了人們的健康問題。
這... 生:...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在策劃階段的組織
確定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後,活動進入策劃階段。在這壹階段,由學生小組討論活動方案,制定活動計劃,在這壹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學生小組在班級中交流自己的計劃,並組織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即在其他小組匯報之後,可以展開充分的討論,為各小組完善自己的計劃,在此基礎上,各小組再對計劃進行修改和完善。在活動策劃階段,教師的指導應註重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活動策劃
這壹階段的活動策劃主要在小組內討論。在此期間,學生要分成小組完成活動計劃。教師可在小組間巡回指導。為了幫助學生使活動計劃更加規範,在開始階段,教師可以給予壹些方法上的指導。比如,提供活動方案的書寫表格。2、學生將小組活動方案計劃在班級匯報交流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小組派出學習小組長,將小組活動策劃在班級匯報,與其他同學交流。
3、學生針對各小組方案情況進行討論
學生小組匯報小組活動方案後,教師要組織學生對各小組活動方案進行討論。論證方案的可行性,幫助完善活動方案。下面,我們來看 "我為城市添色彩 "主題活動這壹部分的壹段課堂實錄。
[2] 教師:小組匯報完畢後,其他小組可以提出建議或意見,也可以對其他小組的計劃進行評價,下面開始討論。
第壹組:我們來!
學生壹:我們決定從十月份開始開展活動,首先,我們認為宣傳比較重要,所以我們要先宣傳,在宣傳之前,我們要先寫宣傳單;然後,我們要在社區開展壹些活動,比如:消滅白色垃圾等活動。
學生2:我們的時間安排,是楊老師制定的,請楊老師講解壹下。
楊老師:因為我們都是寄宿生:因為我們都是寄宿生。只有星期六、星期天有時間,剛才我們也統壹了意見,就定在星期六下午。
學生3:我們宣傳活動的地點定在老百姓大藥房前坪。
師:他們的活動是怎樣組織的?
盛老師:我想給大家提供壹些經驗:時間最好不要定得太死,以免有特殊情況的同學不能參加。
小組1:我們虛心聽取大家的建議。
其他同學:那為什麽定的地點是老百姓大藥房呢?
第壹小組:第壹:那裏人比較集中,宣傳效果會比較好;第二:離小組同學家近,活動方便。
其他同學:妳們還會在社區開展哪些活動?
第壹組:我們有壹個特色活動,辦壹個繪畫宣傳欄;還準備成立壹個社區服務小分隊;還可以組建壹個文藝小分隊,或者組建壹個巡邏小分隊;可能我們的壹些活動還必須與有關部門聯系,取得他們的支持!也許我們還有壹些地方考慮得不夠周全,但是,以後,我們還要抓緊時間進壹步完善,審視我們的行動!
4、同學們在討論的基礎上完善計劃
這個環節是在學生小組之間開展的。主要是讓學生在與他人交流的基礎上,學習其他小組的方法,反思自己計劃的不足,進壹步完善計劃。
三、階段交流課活動過程的實施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主要是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匯報交流。其課堂活動過程大致有以下幾個步驟。
1、學生匯報活動過程
在這壹環節中,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匯報活動過程。下面,我們繼續以 "無公害蔬菜的研制 "為例。
師:......,下面讓各小組匯報自己的探究過程。
......
生:我們在實地看到的結果,使我們感到很驚奇,覺得不可思議。 當地的王叔叔介紹了無土栽培的好處、我們還翻閱了書籍、雜誌、刊物。我們找到了相關資料,並討論了如何栽培。(展示了兩盆蔬菜)這盆是黃瓜,這盆是莧菜,都是我們親手種植的無土栽培蔬菜。
學生:(展示照片和表格)這是我們制作的無土栽培和有土栽培技術比較表。無土栽培分為有機基質和無機基質。有機基質包括藥渣、谷殼、木屑、棉殼等。無機基質包括沙、礫石、珍珠巖、巖棉等;土壤栽培又可分為有機肥、化肥和微生物肥,有機肥有人糞尿、牲畜糞尿、綠肥等,化肥必須與有機肥配合使用。無土栽培的溫度在二十度左右,土壤栽培是常溫。無土栽培只有 51 年歷史,是兩位德國科學家發明的新興技術,而土壤栽培則是壹種傳統方法。蔬菜栽培從人類開始就有了:就生長速度而言,無土栽培比土壤栽培早 5-10 天上市。
......
在學生匯報過程的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談談活動中的情感體驗。讓我們繼續看看這位老師是如何引導的。
教師:剛才各小組都展示了本次活動的探究過程和實踐成果,也提出了合理化和建設性的建議。相信大家壹定有很多感受,情感體驗、處理困難和挫折、團結合作等,下面請大家暢所欲言,談談在實踐活動中的感受。
同學們:這次活動讓我們懂得了如何與人溝通,也增長了我的見識,豐富了我的知識,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快樂,感悟到了實踐的真諦。雖然活動又苦又累,遇到了種種困難,但只要用心去解決,總會跨過這道坎的,不通過自己的努力怎麽會開花結果呢?
2、教師組織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把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提出來
學生分組匯報時,教師要給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組織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把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提出來,並給予指導和支持。例如,在壹次小組匯報過程中壹位教師發現壹組學生研究 "中國文化 "的課題,學生搜集了有關中國文化的各種資料。同學們搜集到的有關中國文化的資料五花八門,有飲食文化、軍事文化、建築文化、服飾文化等等,可謂內容豐富多彩。由於話題的分散性,學生在小組合作時不知道如何深入話題。於是,老師問學生:妳們搜集了這麽多關於湖南飲食文化的資料,想不想研究壹下湖南飲食文化與其他省份飲食文化的區別?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通過進壹步的討論和探究,開展了題為 "長江流域飲食文化差異研究 "的主題活動。同時,他們還對 "吃野生動物 "的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議,並由此引發了有關環境保護的問題。這樣,學生對中國文化現象的研究不斷深化,以飲食文化的研究為突破口,進而轉向對食用野生動物現象的研究,轉向不吃野生動物、踐行野生動物的宣傳活動,再轉向環保問題的研究,使課題不斷深化,學生整體、全面認識問題的能力不斷增強。
3、引導學生發現主題生成
教師在指導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發現主題生成的新意。這樣,活動就會不斷向縱深拓展。例如,在壹次 "公交出城,關註公交 "主題交流活動的階段,學生談到:通過采訪,了解到1萬多居民的社區,能設置的公交站點屈指可數,而自己所在的社區有4萬多居民,由於社區內沒有公交站點,居民出行很不方便。於是,老師引導同學們繼續開展 "未來社區規劃應註意什麽 "這壹問題的研究。
四、綜合實踐活動總結交流階段的基本形式
當壹項活動結束後,進入總結交流階段。針對不同的活動主題,交流的方式也多種多樣。有靜態交流,也有動態交流。活動主題不同,活動方式不同,活動過程也大不相同。總結交流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這裏,主要介紹壹種回復交流總結的班級組織形式。
答辯總結交流活動的基本方法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由若幹教師或專業人員擔任評委,由評委老師提出各種問題由學生進行答辯。其基本環節是:論文作者作論文陳述--師生有針對性地提問,課題組當場解答--主持教師作總結評價。這種交流方式,可以為學生提供展示交流的舞臺,分享情感體驗和方法;引導教師了解學生活動過程和目標落實情況;發現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新生成問題,引導學生深入開展活動,還可以在總結性評價中加以運用。如中考加試。
在答辯總結交流過程中,答辯教師的問題設計最為關鍵,問題的設計指向學生在活動中綜合實踐活動所要達到的活動目標。壹般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為什麽選擇這個問題進行研究?(問題的由來,考察學生的問題意識)
(2)選擇這個課題後,妳是如何制定活動計劃的?(考察學生是否有學習計劃)
(3)本次活動主要是通過哪些活動開展的?妳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徑是什麽?妳能舉例說明妳是如何分析收集到的信息的嗎?(考查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4) 妳從哪些方面撰寫了調查報告?重點是什麽?妳認為妳的活動有什麽意義?(考察學生方法論知識的落實情況)
(5)在本次主題活動中,妳運用了平時所學的哪些知識?學到了哪些知識?妳認為哪些知識是課本上學不到的?(考查綜合運用學科知識的能力)
(6)請舉例說明妳在活動中學到的最多的是什麽?在活動過程中,妳是否發現了新的問題?(試論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價值:體驗性和生成性特征)
下面,我們來看壹個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3] 實錄展示後的回應--奶牛養殖的連鎖效應
實錄展示後的回應
......
下面,請肖夢瑩等同學展示他們小組的論文《奶牛疾病不容忽視》。
肖夢瑩:我們小組的研究課題是 "奶牛疾病不容忽視"。
.......
指導老師:請評委提問。
評委老師:妳們是如何選擇這個課題的?
肖夢瑩: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奶牛養殖戶最擔心養殖的奶牛得病,要知道每頭奶牛的價格都在萬元以上,壹旦得病,特別是像 "瘋牛病、口蹄疫 "等傳染病,短時間內就會導致奶牛大量死亡,不僅會給專業戶帶來重大經濟損失,而且所產的牛奶直接危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而且,優質健康的牛奶也是每個消費者的首選。人們想喝到優質的牛奶,養殖專業戶想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要實現高產穩產,首先必須擁有健康的牛群。因此,我們課題組敏銳地意識到,"奶牛疾病不容忽視 "是壹個既有實際研究價值,又能服務社會的好課題。
......
五、綜合實踐活動方法論講座的課堂組織基本形式
教師對學生活動全過程的指導,缺乏必要的專題講座和 "過程與方法 "的指引,"過程與方法 "維度的目標無法實現。過程與方法 "維度的目標沒有實現。鑒於此,我們對教法指導課的基本方法進行了探索,下面作簡要介紹。
在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指導中,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重點指導如何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如何設計活動,如何收集和處理信息,如何撰寫活動小結或報告,進行表達與交流,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如何進行調查,如何進行訪談,如何進行實驗,如何進行手工作品的設計與制作,如何利用網絡和電腦開展活動等方法。如何進行調查、如何進行訪談、如何進行實驗、如何進行手工設計與制作、如何利用網絡和電腦開展活動等,構成了壹個寬泛而不失系統的方法系列。專題講座只是輔助,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不應以教師的講解為主,而應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方法論講座或活動主題知識講座不應追求學科的系統性。例如,為了讓學生掌握 "如何做采訪 "這個方法,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途徑壹:開設小講座,介紹采訪的相關知識;途徑二:采訪活動後進行歸納、總結;途徑三:開展我的第壹次采訪專題活動:通過活動讓學生經歷這樣壹個過程:自己明白什麽是采訪?怎樣進行采訪--確定采訪對象--討論如何做好采訪準備(搜集資料、擬定采訪提綱)--實施采訪過程--開展交流活動。
需要補充的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開放性要求學校在實踐活動安排上打破傳統的學校教學時間管理策略,從重建學校文化的角度合理安排課時。[4]在時間安排上,《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只規定了具體的課時量。在具體的實施、執行過程中,是安排好還是靈活安排;在固定的課時制度下,是安排長課時還是安排短課時,都要根據學校的、班級的、學生學科的具體情況而定。但不提倡過度集中使用。壹般來說,安排形式有以下幾種,這些安排形式也可以相互結合,甚至相互融合:第壹種方式,每周固定課時型,即學校實施計劃中,將綜合實踐活動時間統壹安排,壹般情況下,每周固定安排壹個下午;第二種方式,長短課時型,這種情況壹般是根據課題(項目)的多少和活動的復雜程度來 課時的長短是事先計劃好的,如壹堂課(項目)需要 120 分鐘的課時,原來以 45 分鐘為基準,可靈活安排為 "15 分鐘"、"30 分鐘"、"45 分鐘 "等幾個時間單位。分鐘 "等時間單位,而不是拘泥於規定的固定的整塊時間。比如,周壹上午可安排15--30分鐘的交流、匯報、討論等,便於及時反饋;周五下午可安排15分鐘,安排學生利用休息日做自己想做的事,便於及時安排。第三種方式,分段固定,這種形式適應於壹些地區利用壹些綜合實踐活動基地開展主題活動的形式。學生到固定的地方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時間可能是幾天、壹周或更長;第四種方式,彈性課時型,學校不統壹安排或規定固定的時間,而是把安排權下放給年級(或班級),年級(或班級)可根據具體活動內容,靈活安排。或每周時間不固定,或某壹部分時間隨時安排,也可幾周時間集中安排壹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