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故宮食物館藏都是他捐的,晚年落魄想換病房,結果級別不夠!
說起張伯駒,人們最先想到他是“民國四公子”之壹。其實,張伯駒被人熟知並不是四公子之壹的頭銜,而是把價值連城的國寶留在了中國。
張伯駒,字家騏,號叢碧,別號遊春主人,河南項城人。張伯駒出生在顯赫的官宦世家,自從被過繼給伯父之後,就開始進入了私塾學習,九歲的時候便能作詩,被當時人稱作神童。他後來的養父也非常喜歡他,他在官員的家庭裏長大,當時的時代又非常混亂,壹家人自然希望他能夠做官。
民國初年,父親要去上任,於是就和他的父親去了河南,在那裏的小學讀書,但性子比較清高的他,不願意沾染官場裏的腐敗之氣。覺得,當軍官實在是太丟人了,於是什麽也不做,就在家裏不是寫詩,就是看戲非常自在。
壹開始,張伯駒豪擲千金買字畫,是滿足個人情致。當他知曉大批珍貴文物流失民間,又被倒賣到國外後,內心的憂憤便越來越重。那壹年,聽說溥儒要將《平復帖》轉賣,張伯駒坐不住了。溥儒是恭親王之孫,手上有大量字畫珍品。此前,他曾將國寶級的《照夜白圖》倒賣給英國人,氣得張伯駒直跺腳。張伯駒恐《平復帖》重蹈覆轍,於是向溥儒重金求購此帖,幾經周折,才使國寶留存故土。
此後,張伯駒又陸續買下,李白真跡、杜牧手卷、黃庭堅書法等,十多卷珍品。而其代價,是變賣了家中,在京津兩地的幾乎所有房產。
在新中國成立後,卻將118件國寶無償捐獻給了故宮博物院和吉林省博物館,大大豐富了故宮館藏。而且他捐贈的包括展子虔的《遊春圖》、陸機的《平復帖》、杜牧《張好好詩》、範仲淹《道服贊》等,幾乎件件堪稱中國藝術史上的璀璨明珠。外界社會和國家給了他崇高的贊譽,說他捐出的藏品,撐起來故宮的壹半。有人在多年前做出統計,張伯駒捐出的這些文物,價值至少超過壹千億。
1982 年張伯駒因為感冒,住進了北大醫院。他走進病房壹看是八人間,堅決不住。妻子潘素好說歹說,把他暫時安定下來。寒冬之中,病房裏嘈雜非常,條件十分簡陋。隨後,她立即向院方申請換房間,得到的回復是:不夠級別,不能換。兩天後,被同病房的患者傳染肺炎。2月26日,張伯駒去世,享年84歲。
張伯駒的壹生猶如壹葉扁舟,他富不驕,貧能安,雖然人在時代洪流面前渺小不堪,但時至今日,我們沒理由不知道他,請記住他的名字,記住慷慨捐贈的張伯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