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內科和兒科的預防醫學
1.它可以有效地防止由壹種或兩種侵入體內的特定病原體引起的感染;如果目的是防止任何細菌入侵,往往是無效的。
預防壹段時間內發生的感染可能是有效的;長期預防性用藥往往達不到目的。
3.如果患者的原發病可以治愈或減輕,預防性用藥可能有效。如果原發病不能治愈或緩解(如免疫缺陷),應盡量少用預防性藥物。對免疫缺陷患者應密切觀察,壹旦有感染跡象,應送相關標本進行培養,先進行經驗治療。
4.通常不適合常規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腫瘤、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患者。
第二,外科手術的預防性用藥
(1)外科手術預防性用藥目的:預防術後切口感染、清潔汙染或汙染的手術部位感染和術後可能的全身感染。
(2)外科手術預防性用藥的基本原則:根據手術野是否被汙染或可能被汙染,決定是否使用抗菌藥物進行預防。
1.清潔手術:手術野為人體無菌部分,無局部炎癥或損傷,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與外界相通的器官。手術野沒有汙染,通常不需要使用預防性抗生素。預防性抗生素只能在以下情況下考慮:(1)手術範圍大,時間長,汙染機會增加;(2)手術涉及重要器官,壹旦發生感染,會造成嚴重後果,如頭部手術、心臟手術、眼內手術等。(3)異物植入,如人工心臟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人工關節置換等。;(4)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者等高危人群。
2.清潔汙染手術: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術,或通過上述器官的手術,如口咽大手術、陰式子宮切除術、經直腸前列腺手術、開放性骨折或外傷手術。由於手術部位存在大量人體定植菌群,可能會汙染手術野,在手術過程中造成感染,應使用抗菌藥物預防此類手術。
3.汙染手術:因胃腸道、尿路、膽道大量體液或未擴張的開放性傷口而造成手術野嚴重汙染的手術。這種手術需要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
術前有細菌感染的手術,如腹部臟器穿孔致腹膜炎、膿腫切除、氣性壞疽截肢等。,屬於抗菌藥物的治療性應用,不屬於預防性應用的範疇。
4.外科預防用抗菌藥物的選擇和給藥方法:抗菌藥物的選擇取決於預防的目的。為了防止術後傷口感染,藥物應選擇金黃色葡萄球菌(以下簡稱金黃色葡萄球菌)。為防止手術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需要根據手術野汙染或可能汙染的細菌種類進行選擇。例如,結腸或直腸手術前應選擇對大腸桿菌和脆弱類桿菌有效的抗菌藥物。抗菌藥物必須選用療效確切、安全、使用方便、價格相對低廉的藥物。
給藥方法:清潔手術患者應於術前0.5 ~ 2小時內,或麻醉開始時給藥,使局部組織在切口暴露時達到足以殺死術中侵入切口的細菌的藥物濃度。若手術時間超過3小時,或失血量較大(> 1500 ml),可在術中給予第二劑。抗菌藥物有效覆蓋時間應包括手術全過程和術後4小時,預防性用藥總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部分情況下可延長至48小時。操作時間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