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與健康論文2000字 1
摘要:
於康教授說:?病從口入?意思是說,人們不註意科學飲食,吃錯了東西就會導致疾病。無論什麽時候,健康對於壹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面對社會上各種食物的出現而誘發的新疾病,我們更應該重視自己的飲食。
關鍵詞:飲食;營養;健康
前言:
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如何健康飲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壹件大事。民以食為天?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早已擺脫了東亞病夫的稱號,但壹系列現代病也開始困擾著生活在快節奏社會中的我們。
1 人類需要的營養素
人類每天吃喝拉撒,位的就是營養素。那麽,人類需要哪些營養素呢?
1.1 蛋白質
蛋白質是由多種氨基酸組成的復雜化合物。它是構成細胞的基本物質,是集體生長和修復受損組織的主要原料。它是人體需求量最大的營養物質。它的主要來源是肉、蛋、奶和某些植物種子。
1.2 碳水化合物
是機體運轉的主要物質,為人體正常生長和生命活動提供所需的能量。它主要來源於大米、小麥、玉米等。水占人體的百分之六七十。它主要為人體新陳代謝提供液體環境,溶解各種物質,保證人體新陳代謝正常進行。缺乏水,人就無法生存。
1.3 脂類
是人體主要的儲能物質,被稱為生命活動的備用能源,其釋放的能量約為糖類的兩倍。同時,脂肪在人體內具有減少體內器官摩擦的作用,對器官有抗震作用。其主要來源為動植物脂肪和乳制品等。
1.4 維生素
維生素的種類很多,主要是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預防疾病,維護健康。有的可以從外界吸收,如維生素 A;有的只能在體內合成,如維生素 D,人體對它的需求量很小,但又不能缺少。其主要來源有水果、蔬菜、種子類食物、動物肝臟等。
1.5 礦物質
礦物質的種類很多,但對人體非常重要。它參與組織的構成和酶活性因子的調節,具有調節細胞代謝、激素分泌、酸堿平衡等作用。
2 健康與營養
健康是指壹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方面都處於良好狀態。傳統的健康觀是?沒有疾病就是健康?現代的健康觀是全面健康,健康的內容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社會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環境健康等。健康是基本人權,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之壹;健康是生活質量的基礎;健康是人類自我意識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狀態,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內涵。
營養學家對營養的解釋是:食物中營養素與其他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對健康與疾病的關系,以及物質在體內的攝入、消化、吸收、轉運、利用和排泄過程。人類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環境中攝取食物,從中獲得生命活動所需的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在營養學中稱為 "營養素"。營養素是健康的本質,是健康的物質基礎。
3.怎麽吃
3.1 飲食應遵循食物中熱能和各種營養素含量充足、品種齊全、比例適當的原則。膳食結構既要滿足機體的生理需要,又要避免因膳食成分比例失調和某些營養素過剩而造成機體不必要的負擔和代謝紊亂。
3.2 經常喝水。
人體每天至少需要 1800 毫升的水,運動時需要更多。建議每 2 至 3 小時喝壹杯水,尤其是早晨的第壹杯水最為重要。
3.3 少吃多餐。
最科學的進食方法是每餐只吃5到7分飽,每天吃4到5餐。壹日三餐的熱量應與工作強度相匹配:避免早餐過少、晚餐過多的弊端。三餐的間隔時間要適當,三餐的量也要適當,同時還要註意飲食衛生。三餐適時、比例適當這壹條比較好理解,就是早餐要認真吃,晚餐不要吃得太飽,每餐間隔4~6小時,不要暴飲暴食,饑壹頓飽壹頓。
3.4 攝入充足的纖維素。
纖維素有促進脂肪燃燒的作用,每天如果多攝入25克纖維素就可以防止90千卡熱量的攝入。因此,每天多吃水果和蔬菜。
3.5 適量攝入脂肪。
沒有脂肪,人體就無法吸收某些抗氧化劑。
3.6 拒絕高熱量、高脂肪食物。
遠離汽水、漢堡和油炸食品,它們會保護人體的正常新陳代謝
3.7 細嚼慢咽。
吃飯要細嚼慢咽,不要急於進食。壹頓飯最好在20分鐘左右吃完,這樣不僅有助於消化,還能避免暴飲暴食。
4 要做到營養搭配均衡
4.1 註意膳食結構的平衡。
主食要做到雜糧與精糧搭配平衡;幹稀搭配平衡;副食要做到生熟搭配平衡;葷素搭配平衡。總之,食物不能單壹,壹天或壹周達到平衡即可。我們不能不吃米飯,就是不能不吃植物性食物。中國老祖宗有嗎?米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的語言,可見我們的祖先從生活實踐中已經深刻地認識到五谷雜糧是主食中不可分離的。
4.2 要註意吃壹些低脂肪、高蛋白、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的食物,這樣才能保證營養素攝入的均衡。
菜肴中的葷素搭配也不容忽視。
4、3 當然,我們在吃飯的時候,也要註意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食物宜溫熱,少吃生冷食物。
4、膳食冷熱均衡。
生冷食物攝入過多會損傷脾胃,肺氣虛胃寒的人,應少吃生冷食物,尤其在夏季更應慎重。
5 平時我們應該註意些什麽
5.1 少飲酒或不飲酒。
飲酒會對神經系統、血管系統產生嚴重影響,對神經系統、血管系統產生嚴重影響,會導致這些系統功能退化,進而影響整個身體狀況。
5.2 保持充足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可以清除身體疲勞,每天睡夠7到8個小時,中午壹定要午休。
5.3 運動。
運動可以增強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
5.4 飯前忌動,飯後忌靜,飯前飯後動靜平衡。
雖然從飲食中獲取營養,飲食也是壹門學問。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卻忽視了飲食健康的重要性,各種疾病也隨之而來。所以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更應該了解食物營養與健康的關系,做到合理膳食、科學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營養膳食、均衡膳食。以便為今後更好地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讓我們以科學營養為指導,做到均衡營養,註意膳食平衡,吃出健康,吃出美麗,吃出壹個精彩的人,享受高品質的生活!
做好這壹切,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那麽疾病也就會相應地離我們遠去許多。這就是我們當前的健康追求使命。
營養與健康論文2000字2摘要:
目的 掌握大學生營養健康狀況,制定促進營養健康的有效對策,提高大學生健康水平。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對800名大學生的營養健康狀況、不良飲食習慣和營養健康知識進行調查,並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果53:88%營養良好,33.37%營養不良,12.73%營養過剩;37.07%偏食、挑食,25.98%不吃早餐;13.25%基本了解營養健康知識,78.47%部分了解營養健康知識,8.28%不了解營養健康知識。結論 近半數大學生存在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學生營養健康意識不強,生活中存在不良飲食行為,應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知識宣傳和預防。
關鍵詞:
大學生;營養狀況 三餐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人群的膳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出現了壹些新的營養問題。大學生是壹個經濟尚未獨立、學習負擔較重的群體,他們要進行大量的腦力和體力勞動,能量消耗大。膳食營養能否滿足他們的健康成長,直接影響到他們今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因此,大學期間的營養平衡對這壹人群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2004-2006年發表的大學生膳食調查文獻進行了分析,膳食調查方法以24小時回顧性調查法為主,調查對象包括23所高校的18339名學生,具有壹定的代表性,能夠反映當前大學生的膳食營養狀況。
與我國居民膳食寶塔相比,大學生膳食以五谷雜糧為主,蛋、肉、豆類較豐富。但男生膳食中蔬菜、水果、魚、蝦、奶類的攝入量偏低,女生膳食中蔬菜、魚、蝦、奶類的攝入量偏低。大學生攝入的能量能夠滿足機體的需要,能量來源中脂肪提供的能量較高,男生為 26.5%,女生為 30.5%。脂肪攝入過多會引起高血壓、脂肪肝、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因此應減少高脂肪食物的攝入。從三餐的熱量分布來看,大學生早餐能量較低,且很多學生不吃早餐,早餐質量較差,還帶有偏食和挑食現象,而午餐和晚餐攝入量較高,與學生上課消耗能量和晚自習有關。
大學生膳食蛋白質攝入量豐富,男生VB2、VC攝入量不足,男女生Ca攝入量較低,分別僅達推薦攝入量的60.1%和61.6%。這壹結果與我國居民膳食中最容易缺乏維生素 VB2 和鈣的事實相壹致。其主要原因是男孩的蔬菜和水果攝入量低,男孩和女孩的牛奶攝入量都很低。蔬菜和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過少會導致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魚和牛奶能提供豐富的優質蛋白質,牛奶含鈣量也很高,是天然鈣的良好來源,攝入少了會引起壹系列不良反應,影響身體健康。維生素 B2 是促進人體細胞氧化還原的主要物質之壹,還參與糖、蛋白質和脂肪的代謝,維持人的正常視覺功能。大學生是壹個特殊的群體,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用眼勞動。如果缺乏維生素 B2,就會影響體內生物氧化,引起代謝紊亂,導致視力低下、瞼緣炎、結膜炎等壹系列疾病。日常生活中應註意攝入富含維生素 B2 的食物,如奶制品、動物肝腎、鱔魚、芹菜、馬齒莧、胡蘿蔔、蘑菇等,以增加體內維生素 B2 的含量。飲食中缺乏 VC 會導致免疫力低下,容易患感冒等疾病。大學生每天需要付出大量的體力和腦力勞動,缺乏 VC 會導致免疫力低下,進而引發感冒等疾病,影響學習。他們需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等富含 VC 的食物,以增加 VC 含量。大學生缺鈣會導致骨密度下降,從而引發骨質疏松、骨折等中老年疾病。但實際上,我國居民的鈣攝入量偏低,因為我國是壹個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要膳食結構的國家,五谷雜糧占每個人日常食物攝入量的重要部分,而五谷雜糧中的鈣含量極低。近年來,人們的食物構成發生了很大變化,動物性食物所占比例大幅增加,豬牛羊肉和蛋禽類的食用量大大增加,但這些食物中的鈣含量也很低。因此,我們應多補充含鈣食物,如牛奶、蝦等。
壹日三餐人吃飯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或解饞,主要是為了保證身體的正常發育和健康。實驗證明:壹日三餐,食物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為85%;如改為壹日兩餐,每餐吃掉全天食物量的壹半,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僅為75%。因此,按照我國人民的生活習慣,壹般來說,壹日三餐還是比較合理的。還要註意的是,兩餐之間的間隔時間要適當,間隔時間過長會引起高度饑餓,影響人的勞動和工作效率;間隔時間如果過短,上壹頓食物在胃裏還沒有排空,再吃下壹頓食物,會使消化器官得不到適當的休息,消化功能就會逐漸減退,影響食欲和消化功能。壹般混合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時間約為4~5小時,兩餐之間的間隔以4~5小時較為合適,如果是5~6小時基本上也能滿足要求。壹日三餐要盡量做到定時定量,嚴禁暴飲暴食,以八分飽為好。有人說:?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也有人說:?早餐是金,午餐是銀,晚餐是銅?
科學的早餐應包含谷類、肉類(蛋類)、奶類、蔬菜和水果,並經常變換搭配方式。要註意食物搭配的多樣性,最營養的早餐搭配應該是谷類、奶類、蛋類、水果類。對於大學生來說,要保證充足的營養,谷類和奶類搭配營養足矣。其實,每天早餐所食用的饅頭、面包等都屬於谷類食品,但它們都是經過加工的谷物,營養價值不如未經加工的粗糧。為了遏制?現代營養不良?流行的勢頭,還必須樹立營養均衡的觀念,回歸中國傳統飲食文化,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五谷雜糧為例,中國人對它其實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它幾千年來都是我們中國人的主要傳統食物;陌生,是因為當高膳食纖維的谷物逐漸普及,成為歐美發達國家的主流早餐食物時,它離中國人的早餐越來越遠了。
午餐食物種類的選擇,應該是品種越多越好,健康的午餐應以五谷雜糧為主,搭配大量蔬菜、瓜果,適量肉蛋魚類食物,並減少油、鹽和糖、要註意123的比例,即六分之壹的肉或魚或蛋,六分之二的蔬菜,六分之三的米飯或面食或面粉,註意三低壹高,即低油、低鹽、低糖和高纖維。相反,午餐品種單壹,尤其是長時間吃燒烤、油炸食品、快餐、膨化食品以及各種零食和碳酸飲料,往往不利於身體器官的發育。脂肪攝入過多容易導致肥胖,並形成身體累贅,影響智力發育,還會為營養代謝性疾病的發生埋下隱患。有的學生狼吞虎咽,不僅不能保證營養物質的正常充分吸收,還容易損傷消化系統,可能增加腸胃疾病的發病率。午餐衛生條件不好,極易導致病菌的傳播和蔓延,引起各種急慢性傳染病的流行。
晚餐要早吃。早吃晚飯是醫學專家對人們健康的建議。研究表明,早吃晚餐可大大降低尿路結石病的發病率。在晚餐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鈣,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壹部分鈣被小腸吸收利用,另壹部分則通過腎小球過濾進入尿路排出體外,鈣排出的高峰期往往在進餐後的4~5小時,如果晚餐吃得太晚,當鈣排出的高峰期到來時人已入睡,尿液就會滯留在輸尿管、膀胱、尿道等處。中,不能及時排出,導致尿鈣不斷增加!
鈣質容易沈積形成小晶體,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擴大形成結石,結石的形成與鈣質的沈積有很大的關系,鈣質沈積在膀胱、輸尿管、尿道等處,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導致尿鈣不斷增加!
晚餐要素吃。晚餐壹定要偏素,多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尤其應多攝入壹些新鮮蔬菜,盡量減少過多蛋白質、脂肪類食物的攝入。但在現實生活中,因為有相對充足的準備時間,所以大多數家庭的晚餐都十分豐盛,這對健康是不利的。蛋白質攝入過多,人體吸收不了就會滯留在腸道內,會變質,產生氨、吲哚、硫化氨等有毒物質,刺激腸壁誘發癌癥。脂肪吃多了,會使血脂升高。大量臨床研究證實,晚餐常吃肉的人比常吃素的人血脂壹般要高3~4倍,並患有高血脂、高血壓,如果晚餐常吃肉無異於火上澆油。
晚餐應少吃。與早餐和中餐相比,晚餐應該少吃。壹般要求晚餐提供的熱量不超過全天飲食總熱量的30%。晚餐往往消耗熱量過多,會引起血液中膽固醇增高,過多的膽固醇積聚在血管壁上久而久之會誘發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晚餐吃得過飽,血糖、氨基酸、脂肪酸濃度會增高,晚餐後人們的活動量往往較小,熱量消耗大,上述物質會在胰島素的作用下轉化為脂肪,久而久之身體會逐漸肥胖。飯後請不要吃甜食,很容易傷肝。總之,飲食與健康密不可分。作為大學生,每種食物都有不同的營養成分,我們需要全面攝入。對於食物,我們不僅要味道好,還要註意這些食物的營養。我們要多了解飲食與健康的關系,這樣才能更好地學習,提高生活質量。
>>>下壹頁更精彩?營養與健康論文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