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病中醫相當於國家標準“癤子(乙)”,也屬於“幹癬”、“松癬”、“風癬”範疇。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不外乎內外因,外因主要是普通感冒,也與寒、濕、燥、毒有關。內因集中在血、血燥、血熱、血虛、血瘀。此外,飲食不當、肝腎虧損或沖任失調,均可引起營血不和,臟腑失調。壹、血熱氣燥證
臨床表現為皮損鮮紅,皮疹頻繁,紅斑增多,脫屑後薄膜發亮,點狀出血,同形反應,瘙癢,心煩,口渴,大便幹燥,小便黃,舌質紅,苔黃或膩,脈滑或數。
1,梁雪地黃湯。
生地、當歸、地榆、槐花、黃連、天花粉、陳皮、赤芍、防風、黃芩、荊芥和甘草。癢者加蒺藜、地膚子;鱗片較厚者,加紫草、茜草。
2、涼血化瘀疏風湯。
生地、雞血藤、赤芍、當歸、白鮮皮、土茯苓、紫草、金銀花、烏梢蛇1、重樓、白芷和防風。
血瘀者加丹參、桃仁;血熱者,加玄參、大青葉;濕熱蘊結者加龍膽草、黃芩。
3、涼血解毒方。
水牛角、生地、丹參、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蒺藜、重樓、牡丹皮、赤芍、當歸、莪術、甘草和青黛。
血熱過盛者,去當歸,加羚羊角;服藥後腹瀉加白術。
4.銀湖湯加減。
金銀花、虎杖、丹參、雞血藤、生地、赤芍、當歸尾、槐花、大青葉和桔梗。
咽痛明顯者,加山豆根、麥冬、玄參;抑郁癥者,加郁金、柴胡、枳殼1;皮疹嚴重者加山茱萸、菟絲子、肉蓯蓉、知母;瘙癢嚴重者,加白鮮皮、蒺藜、地膚子。
二、血虛風燥證
臨床表現:皮損蒼白,部分褪色,鱗屑多,皮膚幹燥,頭暈,面色蒼白,口幹,大便幹燥,舌紅,苔薄白,脈緩。
1,加減當歸引子。
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防風、蒺藜、荊芥、何首烏、黃芪、甘草和雞血藤。
大便幹燥加火麻仁。
2.加減龍蠍混合物。
地龍、烏梢蛇、白鮮皮、生地、黃芩、蜈蚣、蒺藜、蒼術、當歸、梔子、牡丹皮和甘草。
皮屑覆蓋較厚者,加烏梅;口渴者,加玄參。
3、玉軒堂加減。
板藍根、生地、丹參、地膚子、白鮮皮、雞血藤、制首烏、紫草、槐花、當歸、山茱萸、赤芍、荊芥、防風和白茅根。
熱郁血燥者加牡丹皮、地骨皮、桑白皮;陰虛血燥者可加麥冬、天冬、石斛。凝血血瘀者加桃仁、紅花、益母草;風濕熱瘙癢者,加入土茯苓、百部、枸杞子、蟬蛻、全蠍、蒺藜、烏梢蛇;氣虛者加黃芪、黨參。
4.加減余音湯。
白鮮皮、苦參、土茯苓、地膚子、蛇床子、當歸、炒白芍、熟地、川芎、丹參、何首烏、半枝蓮、半邊蓮、白花蛇舌草、全蠍、蜈蚣和甘草。
急性紅色皮損者,加紫草、生地、牡丹皮;如果穩定期鱗片多,加桃仁、紅花;恢復期,加入黃芪、黨參、白術和麥冬。
5、養血祛風方。
生地、紫草、赤芍、益母草、雞血藤、丹參、土茯苓、槐花、白鮮皮和甘草。
第三,瘀血皮膚綜合征
臨床表現壹般為病程長,反復發作,多年不愈,皮損厚而浸潤,色暗紅,鱗屑厚,有牡蠣殼,或關節活動不利,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澀或緩。
1,桃紅四物湯。
生地、當歸、桃仁、丹參、三棱、莪術、澤蘭、半枝蓮、槐花、白鮮皮和甘草。
血熱者,加紫草、金銀花、水牛角;刺蒺藜和地膚子用於嚴重瘙癢者。
2.復方參地湯加減。
生地、丹參、烏梢蛇、蒺藜、土茯苓、紫河車、白花蛇舌草、三棱、莪術、茯苓和甘草。
氣虛者加黃芪、黨參。
3.加減化瘀小銀方。
莪術、三棱、雞血藤、赤芍、紅花、威靈仙、白鮮皮、蟬蛻、生地和甘草。
急性紅色皮損者,加紫草、牡丹皮;如果穩定期鱗片多,加桃仁;恢復期,加入黃芪、黨參、白術和麥冬。
4.加減活血方。
丹參、當歸、雞血藤、赤芍、紫草、川芎、黃芪、黨參、地龍和甘草。
皮屑覆蓋較厚者,加烏梅;口渴者,加玄參。
5.血府逐瘀湯加減。
桃仁、紅花、當歸、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和甘草。
晚期用地黃兩次;靜止期,生地改為熟地,赤芍改為白芍;血熱型加白茅根、水牛角、槐米;血燥者,加當歸、天花粉、雞血藤;瘙癢嚴重者,加白鮮皮、蒺藜、烏梢蛇。
6.加減去銀去屑飲料。
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金銀花、生地、雞血藤、旱蓮草、黃精、露蜂房、當歸、油菜花、僵蠶、重樓、烏梢蛇、三棱、絲瓜和甘草。
皮損基礎潮紅或暗紅、瘙癢劇烈、便秘、苔厚黃者,可加牡丹皮、紫草、白鮮皮1、大黃;病程長、皮膚幹燥、皮疹淡、面色蒼白者加何首烏、丹參;皮損斑片狀或較厚,鱗屑緊,舌質紫暗者,加紅花、雞血藤。
第四,濕熱蘊結證
臨床表現多在腋窩、腹股溝等屈曲部位,紅斑糜爛、瘙癢,或掌跖出現膿皰,或雨季加重,伴有胸悶、精神萎靡、舌紅、苔薄黃、脈滑等癥狀。
1,萆薢潤燥湯。
萆薢、薏苡仁、黃柏、土茯苓、牡丹皮、澤瀉、金銀花、丹參、木通和甘草。
如上肢皮疹明顯,加川芎;如果下肢皮疹明顯,要加獨活。
2.蘭川清熱合劑加減。
板藍根、白茅根、生地、紫草、丹參、赤芍、川芎、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烏梢蛇、白鮮皮和甘草。
如果下肢沈重,加獨立生活;脫屑多者加用徐長卿。
3.加減小銀食譜。
黃連、山豆根、重樓、當歸、郁金、白芍、生地、丹參、烏梢蛇、麥冬1、黃芪和甘草。
五、火毒旺。
臨床表現多為紅皮病或膿皰病。全身皮膚發紅,或暗紅,甚至微腫,鱗屑少,皮膚灼熱,或散在小膿皰,常伴有燥熱口渴,舌質幹紅,苔薄,脈滑。
1,清營湯。
水牛角、生地、玄參、金銀花、丹參、黃連、連翹、麥冬、紫草、大黃和甘草。
熱郁血燥者加牡丹皮、地骨皮、桑白皮;陰虛血燥者可加天冬、石斛。
2.復方敗毒活血湯。
黃連、黃芩、梔子、桃仁、紅花、川芎、當歸、赤芍、水牛角、槐花、烏梢蛇。
熱郁血燥者加牡丹皮、地骨皮、桑白皮;陰虛血燥者可加麥冬、天冬、石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