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拔罐拔水泡怎麽處理?
(1)小氣泡處理
如果是小水皰,壹般可以不處理,在水皰上敷無菌紗布,防止水皰破裂。如果水泡大,就塗少量龍膽紫藥水。藥水幹了以後,水皰會自然消失或縮小。
(2)重度水皰治療
如果是嚴重的水皰,應該先用無菌針頭刺破水皰,或者用無菌註射器抽出水皰內的液體,然後局部塗抹龍膽紫液,再敷無菌紗布,防止感染。註意定期更換紗布,水皰皮膚愈合後拔罐。
(3)用偏方治療水皰
如果拔罐後水泡沒有爆開,可以采用以下小偏方進行治療:
1.將鹽和冷開水按1:2的比例調成鹽水,將紗布浸濕敷在水泡上,隨時更換。
2.取生大黃適量研成細粉,加香油適量,調成糊狀,敷於患處,用紗布包紮,每日壹次。
2.拔罐後為什麽會有水泡?
1.拔罐後出現水皰可能是因為患者體質偏寒偏濕,體內水皰是邪氣外出所致。如果水泡明顯,顏色發白,說明身體受寒濕之苦;如果水泡不明顯,數量少,顏色淡黃或渾濁,混有血絲,說明身體有濕熱之苦。
2.拔罐時,長時間離開罐子也可能會起水泡,這和人的體質有壹定的關系。有的人可能出罐20到30分鐘不起泡,有的人可能出罐5到10分鐘,所以第壹次拔罐時時間要短壹些,了解患者體質後再確定出罐時間。
3.儲罐的高溫也可能導致起泡,如閃蒸罐。如果水箱的溫度很高,當水箱被擱置時可能會產生氣泡。但這種可能性壹般很小。
4.身體部位的差異,身體某些部位的皮膚比較敏感,或者皮膚比較薄的話,拔罐的時候也可能會起水泡。
3.拔罐時如何防止水泡?
1.盡量不要離開坦克太久,壹般10-15分鐘,最短5分鐘。
2.使用閃壺法時,酒精棉中的酒精量不宜過多,以免滴在皮膚或壺口上,造成燙傷和水泡。
3.使用水箱法或藥罐法時,必須將罐中的熱水或熱藥液甩幹凈,以免燙傷皮膚。
4.移動易拉罐的速度要均勻,不能快也不能慢,不要在骨頭突出、皮膚褶皺、體表嬌嫩和小關節的地方推拉,以免損傷皮膚或使易拉罐漏氣。
4.拔罐後需要註意什麽?
(1)不要馬上洗澡。
拔罐後皮膚脆弱,毛孔處於完整狀態。馬上洗澡容易導致寒邪之氣通過毛孔進入皮膚,引發感冒。
此外,拔罐後立即洗澡容易造成皮膚損傷、感染和炎癥。
所以,即使拔罐後出了很多汗,也要馬上穿衣或蓋被子。如果沒有水泡,3小時後可以洗澡。
(2)立即喝熱水
在拔罐的過程中,毛孔會張開,使邪氣散去,帶走壹部分體液。此時立即喝壹杯熱水,可以補充人體流失的水分,促進新陳代謝,加快代謝產物的排泄。
5.多久拔火罐好?
拔罐治療的時間間隔通常根據患者的體質和拔罐後的恢復情況而定,以局部皮膚得到適當恢復,不適消失為準。壹般拔罐是壹天壹次或隔天壹次,10次為壹個療程。每個療程中間休息3-5天。需要註意的是,不能每天都拔同壹個部位,至少要等到疤痕消失。
6、不宜拔罐。
1,孕婦,女性月經期。尤其是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不適合拔罐。孕婦拔罐不當會引起先兆流產。月經也壹樣。如果在經期拔出小腹或腰骶部,會引起月經過多。
2、高熱、抽搐、痙攣不適合拔罐。對於癲癇患者,應在間歇期使用。
3、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不宜穿刺拔罐,以免出血。
4、重度肺氣腫患者,背部和胸部不宜負壓吸引。心力衰竭或身體虛弱的人不接受拔火罐的正式治療。
5、皮膚過敏,皮膚受損。拔罐可能會加重過敏癥狀,皮膚潰瘍拔不出來,容易引起感染,起水泡,加重潰瘍。
6.骨折患者在未完全愈合前不宜杯托,以免影響骨折的對線和愈合。急性關節扭傷,如韌帶斷裂,不能杯狀。
7.那些吃飽喝足的人。血液流向肝臟進行代謝工作。此時拔罐,氣血被強行引導至拔罐位置,導致心臟跳幾下加速供血,容易出現頭暈、惡心等不適。
8、皮膚潰瘍、破裂,不能拔罐。膿腫未成熟紅、腫、熱、痛階段的病竈,不宜拔罐。面部癤腫禁止拔罐,以免造成嚴重後果。對於局部原因不明的腫塊,不允許拔罐。
9、孕婦腰骶部和腹部不宜呈杯狀。拔罐後不要受風,做好防水保暖,拔罐後3小時內不要吃生冷食物。提罐後局部發紅發癢。妳不應該抓它,幾個小時或幾天後妳就會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