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黃芪十法

黃芪十法

1,補肺固表

黃芪屬肺脾經,故善補肺益氣,固表止汗。《馮秘集》雲:“但若營守和平有常,外邪不攻而散,義自追賊,則邪氣退,義則安。”說明扶正固表可以驅邪。在王老師看來,肺氣虛弱的患者,不能宣揚衛氣能使津液轉於皮毛,導致皮毛憔悴,外防禦功能低下,易受外邪侵襲。衛氣控汗毛孔開合,衛氣不足,腧穴松散不穩,導致自汗盜汗。《本草綱目》記載:黃芪“用原料固表,無汗而成,汗而止,能溫肉而明。”王老師常以黃芪配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等治療易體質虛弱的小兒。

案例:

女,31個月。6月10首診。孩子面色蒼白消瘦,體重12kg,容易感冒。這次流鼻涕已經輕微咳嗽五天了,脖子都被汗水打濕了,精神很虛弱。我偏食,大便還在調。皮毛薄白,脈細。這是肺氣虛,衛陽虛,營衛不和,外感邪氣再感染。治療方案為益氣固表,調和營衛,祛風解表。

處方:黃芪15g,桂枝2g,白芍12g,防風9g,白術9g,杏仁9g,麻黃9g,藿香10g,生姜2g,甘草5g,大棗7g。七劑。服藥後,咳嗽、流鼻涕癥狀消失,出汗明顯減少。宗元方續取為二月。半年隨訪,孩子臉色紅潤,體重15.5kg,半年只感冒兩次。

2、脾腎

小兒“脾常不足,腎主虛”。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孩子的氣血不是充盈的,但他整個人生沈浮的基礎在於童年。只有當脾健康,生命充滿火時,水谷才能滋養他們以增強他們的身體,並獲得陽和之氣以溫暖。王老師認為黃芪專治健脾益氣,健脾健運,故常用四君子湯治療脾腎兩虛型小兒便溏。黃芪配太子參、枸杞子、牡蠣、龍骨等。

案例:

女,7歲。8月31首診。滿月後,孩子蓋了七個小時的被子,被當地醫院急救喚醒。然而,他的身體活動異常,至今不能行走,雙手不能自由活動,智力低下,小便時會吠叫,說話簡單,脖子無力,臉色蒼白,精神柔軟,皮毛薄白,脈搏細軟。診斷為腦缺氧後遺癥。證屬脾腎受損,筋骨不足,營養不足。治療意在益脾腎,強筋健骨。

處方:黃芪15g、白芍12g、太子參12g、巴戟天9g、山茱萸9g、甘草6g、阿膠9g(溶化)、桑寄生9g、木瓜9g、烏梢蛇6g(另服)。交14。第二次診斷:精神更好了,雙手握力增強,繼續原來的40貼。家人寫信告訴我,孩子的智力提高了,會學唱歌了,身體活動也提高了,但是光走路還不夠。宗元方隨癥繼續服用,目前仍在治療中。

3.益氣升陽

孩子是“純陽之體”,“充滿活力,發育迅速”,就像初升的太陽,草木和方萌都欣欣向榮。王先生認為,治療小兒疾病必須始終兼顧陽氣,以促神為主。《本草正義》指出:黃芪補中土,溫中脾胃,最適合中氣虛弱、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黃芪善於補氣,這是黃芪補氣的壹個重要特點,是其他補氣藥物所不能及的。王老師常用黃芪配人參、升麻、柴胡治療氣虛、清陽不暢所致的性欲減退、清谷、脫肛。

案例:

男,65,438+04個月,65,438+02,65,438+04天,初診,孩子壹開始發燒腹瀉,是斷奶後不久發生的。經中西醫治療後,退燒。只是拉肚子已經壹個多月了。每日排便5 10次。患兒面色萎黃,形體消瘦,囟門凹陷,精神疲乏,有時煩躁不安,厭食,小便短,舌淡苔白,微膩,脈弱。這就是脾虛下沈,清陽不升的原因,所以要用補中益氣湯治療。

處方:黨參、黃芪、白術炭、茯苓、葛根燉、石榴皮、山楂各9克,木香燉、炮姜炭、升麻各6克,炙甘草5克。服用三劑後,腹瀉減少到3 6次/天。七劑後癥狀好轉,大便轉為軟糊狀,每日2 3次。然後對原方進行加減調理,以補脾健運,恢復善後。

4,血,血。

王先生尤其擅長治療兒童血液系統疾病。對營養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獨特療效。王老師教導,氣血是壹陰壹陽,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為用。氣能生血,血能載氣。因此,血虛和氣虛在臨床上經常相遇。氣能吸血,氣虛則血溢而不固吸。《內經》說:“形不足,以氣溫之。精氣不足,使之有味道。”王老師用黃芪、當歸、黃精、何首烏、黨參等補氣養血之品治療氣血兩虛證,效果良好。黃芪合仙鶴草、生地黃、阿膠、蒲黃治療虛證出血療效顯著,體現了"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急固"的宗旨。

案例:

女,8歲。4月28日首訪。壹個月前,孩子因貧血、胃炎入住上海兒科醫院,經骨穿確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出院時血檢:Ret0.52%%,Hb54g/L,RBC 1.24 10 12/L,BPC 5.4 10 9/L,目前服用大力士1.5mg/天,精神柔和,胃尚可,大便先幹後稀。體檢:面頸部有針狀出血點,庫欣面,舌淡,苔薄白,脈軟。治氣涼血補血。

處方:黃芪15克,生地10克,阿膠9克(水煮),當歸9克,太子參15克,白術9克,淫羊藿10克,仙鶴草30克,赤芍9克,水牛角15克,知母9克。7貼。

復診:無新鮮出血點,大便音、舌脈如前。繼續益氣養血止血。處方:黃芪15g,黨參10g,當歸9g,黃精9g,何首烏9g,山茱萸9g,酸棗仁9g,龍眼肉6g,荷葉1,五味子5g。服藥1個月後,癥狀相對穩定,三系血象均略有回升。方治療1年,血檢BPC 8.6 10 10/L,Hb92g/L,RBC 2.9 10 12/L,目前已停用西藥,間斷服用中藥。

5、健脾養陰

陰道液是由脾胃運化和水谷的微妙變化形成的,它依靠氣的推動來壓縮全身。因此,補氣可以促進陰道液的生成和分布。王老師認為黃芪性溫而不燥,益氣健脾,生津消陰。王老師常用黃芪配麥冬、生地黃、知母、石斛等品滋陰潤津,治療熱證後期陰傷患者或小兒胃陰不足、營養不良。

案例:

女,3歲,165438+10月9日初診。早產兒,出生體重2kg。雙滿月後開始頻繁嘔吐。確診時嘔吐減輕,食欲差,多汗,坐立不安,體重65,438+00 kg,身高85cm,HB 65,438+03 g/L,肋珠,面色萎黃,黃稀,排便2、3天,舌紅少苔,脈滑。證候為先天不足,脾胃素弱,胃不和則衰,胃陰不足。它旨在促進液體產生,以刺激食欲,減少不良反應和停止嘔吐。

處方:黃芪15g、生地9g、玄參9g、麥冬9g、柚子9g、香谷芽15g、佛手6g、甘草6g、山楂9g、半夏9g、竹茹5g。七劑。服藥後嘔吐會停止,連續服七劑。當妳醒來後,妳會調整妳的臉,妳的臉會逐漸變得紅潤。期間嘔吐壹次。吃了半個月,告訴妳嘔吐停了十天,體重增加了1kg。

6.溫補肝氣

“醫生治療肝臟多以平切為主,過多則會損傷肝氣。”張錫純在《西醫學熱心錄》中也指出:“大病之後,元氣受損,肝氣受損。”王老師告誡我們,肝氣、肝陽不足,不可盲目削減。調理肝氣是調理肝氣的必由之路。由於黃芪性溫,養楊琪,肝木則喜,兩氣相和,相得益彰。用黃芪補肝是合理的。

王老師常用黃芪配黨參、白術、茯苓、山藥、五味子等品,健脾養肝滋腎,治療小兒慢性遷延性肝炎及急慢性肝炎。黃芪配白術、茯苓、板藍根、敗醬草、土茯苓、牡丹皮、桃仁等。用於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和兒童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

案例:

男,12歲,4月5日首診,患慢性活動性乙肝壹年,面色萎黃,精神萎靡,頭暈,厭食,右脅下脹滿不適,口苦,大便不規則,肝功能間歇。近期檢查報告顯示ALT升高,TTT、ZnTT異常,白蛋白倒置,HBsAg()。治療以益氣柔肝為主,兼以理氣活血、清熱祛濕為目的。

藥方:黃芪15克,丹參10克,當歸9克,桃仁6克,半夏9克,郁金15克,陳皮6克,甘草9克,枳殼9克,白花蛇舌草30克,白術各9克。按此方治療兩個月後,肝功能轉正常,臨床癥狀明顯改善。連續給藥1年,肝功能保持正常,HBsAg轉陰。

7、健腦益智

腦為元神之府,充腎精,故以腎為主。心主神明,靠心血滋養,精血同源。因此認為腦神功能與心腎之精密切相關。腎虛導致心靈空虛,智力低下;心裏虧了,就養活不了自己。

王老師常以黃芪為主藥,活血填精,滋腎養心,用鹿角粉、阿膠、烏雞、龜板等治療腦炎後遺癥等弱智兒童。石菖蒲、遠誌、磁療等化痰寧心之品治療兒童多動癥;配以菟絲子、燉益智仁、石菖蒲、麻黃等。,治療小兒遺尿癥。

案例:

女,14歲。5月10首診。孩子調皮好動,沒有耐心,入學後成績很差,而且逐年下降,很多科目甚至不及格。平日裏,我心煩意亂,看到什麽都會想摸摸我。我晚上會坐立不安,有時會在睡夢中哭泣。舌紅,苔薄膩,脈濡。該證屬於心腎兩虛,導致開竅失養。治療方案益氣填精,清腦益智。

處方:炙黃芪30克,制龜板30克(先炒),遠誌9克,石菖蒲10克,珍珠母30克(先炒),麥芽10克,夜交藤30克,龍骨30克(先炒)。吃了十四劑藥,睡眠轉危為安,精神也好些了。酌情保留原處方,繼續服用四個月以上。這孩子精力充沛,又香又困,學習成績明顯提高。

8、氣和水

黃芪既能補肺脾之氣,又有利於水消毒。這是因為肺為水上之源,脾為水濕運化之中心,黃芪促進肺脾之氣,使水路暢通,氣血津液得以散於全身。反之,若肺失宣或脾失健,病久累及腎,則三焦受阻,水液凝滯,產生痰濁水腫。王老師常用黃芪配白術、茯苓、等健脾利濕之品治療陰水證。

案例:

男,11歲。7月6日首訪。孩子患腎病綜合征(單純性)兩年,反復發作10次以上,已住院四次,常為上呼吸道炎癥誘發。當時喉嚨癢,鼻塞,臉色蒼白,胃還可以,就調了。潑尼松45毫克/2天,環磷酰胺400毫克/月(iv)。檢查:庫欣面,四肢浮腫(-),咽部紅,心肺(-),鼻粘膜水腫,鼻中隔充血,舌苔薄白,脈沈滑。尿常規:蛋白質()。該證屬脾腎兩虛,肺失宣發,水濕蘊結。意在益氣利水,輔之以開竅。

處方:黃芪15g,白術9g,防風9g,白芍12g,茯苓9g,萆薢9g,澤瀉9g,甘草6g,辛夷5g,蒼耳子9g,槁本9g,知母9g,黃柏9g。服用14劑後鼻塞咳嗽消失,精神逐漸恢復,除蛋白尿外。原方去掉辛夷、蒼耳子、槁本,加生地、菟絲子、杜仲各9g,改黃芪30g。經過近1年的間歇治療,痊愈了。

9.益氣消癥

古語有雲,“修其正,積其自消。”唐榮川說:“提氣者也是血,提血者也是氣。”黃芪行氣,氣足,活血,活血,化瘀,祛病。王老師常以黃芪配合桃仁、紅花、三棱、莪術等活血之品治療小兒肝脾腫大、血友病關節腫痛,使癥結消失而不傷正。

案例:

女,5歲。6月初診11。1年前,孩子因慢性乙肝、亞急性重型肝炎、肝硬化、腹水在上海市兒科醫院住院2個月。好轉後壹直服用中藥,癥狀略有好轉。目前精神尚可,面色蠟黃,腹部腫脹,胃不飽,大便不轉。舌質紅,苔黑薄膩,脈細滑。肝功能基本正常。b超顯示肝硬化腹水(-);肝脾大。體檢:肝肋下5cm,劍下2cm,脾腫大,臍。壹是擬清熱燥濕,涼血軟堅。

處方:牡丹皮9克,赤芍9克,當歸9克,梔子9克,柴胡6克,海藻10克,夏枯草15克,黃芪9克,茵陳9克。服60劑藥,苔凈脈緩,胃香,肝功能正常,腹脹小。

繼續益氣柔肝,消癥軟堅。處方:黃芪30克,黨參15克,當歸9克,熟地12克,砂仁3克(後),何首烏10克,黃精10克,赤芍9克,桃仁6克,紅花5克,柴胡9克,夏枯草30克,海藻30克,鱉甲9克。在此方基礎上,酌情治療壹年以上,臨床癥狀消失,腹部軟腫。體檢:肝肋下2.5cm,劍下1cm。

10,益氣養毒

黃芪有排膿的作用。《神農本草經》說:“主治癰腫、慢性潰瘍、排膿止痛。”《本草求真》說:“黃芪生血、生肌、排膿托、化毒為膿,為瘡癰之聖藥。至於青春痘、水泡,陽為虛熱,皆質輕,精於養生,能升氣至表。”

王老師認為黃芪具有消、養、補三大獨特功能,與中醫外科中的消、養、補三法相對應。王老師治療小兒肺癰、腸癰、肝膿腫、皮膚潰瘍、癰腫、壞疽、急性濕疹、小兒濕疹等癥,常以黃芪配伍當歸、丹參、紫花地丁、金銀花、牛角針、生草等。王老師告誡,用黃芪治療癰,要註意《本草經》中的“久衰”二字。如果是真的,會加重中毒性炎癥。所以,辨證用藥很重要。

案例:

男,8歲。8月4日首訪。形體消瘦,面色蒼白,癤子伴有輕度局部紅腫熱痛,化膿緩慢,乏力,厭食,多汗,發熱,口幹。舌紅苔薄黃,脈浮。治療要益氣養血,清熱解毒。處方:黃芪15g、扁豆9g、何首烏9g、金銀花9g、連翹9g、香薷9g、白術9g、青蒿9g、荷葉1角、六壹散10g(包)。三劑。服藥後熱清,癤痂膿出,紅腫漸退,脈轉平。保留原處方,繼續服用2劑即可痊愈。

壹天壹篇,陪伴中醫成長。

  • 上一篇:中醫養生之道:種菜回歸自然
  • 下一篇:如何控制舒張壓的升高?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