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是白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在那壹天,男人、女人和孩子聚集在壹起祭拜他們的祖先。通過拜火把、點火把、打火把、跳火把等活動,祝願莊稼豐收、六畜興旺。節日在白天準備,日落後開始。主要內容如下:
1,垂直火炬
節日前夕,全村豎起了高約10至20米的大火堆。火炬是由從山上砍下的松樹制成的。費用由當年生孩子的家庭承擔。用松樹做桿子,把麥稈和松枝綁起來,在頂端裝壹面旗子。旗桿是用三根紙棍串聯成壹個水桶,用壹根竹竿,寓意“連升三級”。每個水桶周圍都有壹面小紙旗,上面有字畫,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生活富足、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等。桶下掛著火把、梨、海棠、煙花、燈、彩旗。
火把節中午,人們帶著小火把、紙錢、香燭和供品去祖墳掃墓祭奠。小火把點燃後,撒上三支松香抽墓,等火把燒到柱子後方後回家。如果墓地離家遠,就在家裏祭祀。
在太陽下山之前,各家各戶提前吃完晚飯,扶老攜幼出去看火炬和賽馬。有成年人賽馬嗎?還有孩子。繞火炬跑三圈,就可以飛奔向遠方了。不賽馬的話,就挨家挨戶去欣賞各家門前的火把,看看誰家的火把精致漂亮。在整個村莊的火被點燃之前,年輕的媳婦們打著傘,背著她們剛出生的嬰兒在火炬下繞三圈,以示她們受到了邪靈的保佑。
2.點火手柄
夜幕降臨,村裏的老人帶頭祭品,給火把子磕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壹個個爬上大火堆,壹個個上傳小火把點燃大火堆。停站時,火光飛揚,鼓聲大作,鞭炮齊鳴,場面壯觀。當火炬上懸掛水桶的竹竿被燒壞時,人們爭先恐後地去搶空中飛舞的水桶。搶婚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眾人祝賀,被擠到家中,主人以煙、酒、茶招待眾人。明年火會把桶舉到地板上,由能搶到桶的人來準備。
3.狂歡節
火把節的高潮是玩火把。年輕男女各持壹支火炬。看到有人就從包裏抓壹把松香粉撒在火把上。每撒壹把,就會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砰”的壹聲,火焰燒到另壹邊,這就叫“幹杯”。白族人認為火指的是可以燒掉的黴運,所以競相玩耍,其樂融融。熱鬧過後,年輕人要舉著小火把湧向田間,在火把上撒上松香粉,把麥穗照在谷粒上,寓意消滅病蟲害,確保豐收。工業時代,化纖面料開始流行。化纖面料不耐熱,遇到火把節很慘。
4、結束
火把節結束,大家互道再見,各自散去。同時在燒盡的火把下撿木炭,放在屋外辟邪。
二、苗族花山節
花山節壹般在相對平緩的地區舉行。花田裏豎起壹根五六尺高的竹竿或樹竿,就是花竿,花竿上分別掛著紅黑兩塊布。每年華山的主人都會豎起花柱,讓人們知道這裏有花田。正月初壹開始踩華山,更隆重的華山節可以延續到初八初九。踩華山的由來有兩種不同的版本,壹種是代表小孩子,壹種是為了紀念這壹天。關於花山節的由來,苗族中流傳著這樣壹個故事:從前,苗族先民生活在壹片平原地帶,土地肥沃,牛羊成群。殘暴的皇帝想要占領苗族的領土,於是他派遣帝國士兵攻擊苗族部落。苗王孟子祐帶領他的九個兒子、八個姑娘和苗人與帝國士兵作戰,最終苗人寡不敵眾。苗族失敗,孟子遊九子八女戰死,苗族的祖先只好遷徙到西南山區。蒙自佑在臘月十六豎起花桿,在正月初二、三、四舉行祭奠儀式,紀念為保衛家鄉而犧牲的兒子和女兒,還進行了武術表演,代代相傳。走華山是苗族的體育活動,是苗族生活經驗的交流,是苗族青年男女的娛樂活動。花山節期間有蘆笙舞、武術(即棍、刀、矛、鉤、三節棍、鏈甲等)等體育文化節目。),倒爬桿,鬥牛,賽馬等等。
踏上華山的那天,英多(苗語,小夥子)都穿著苗族服飾,肩上扛著蘆笙,褲子裏揣著心愛的笛子。蔡穎(苗語,小女孩)都穿著自己的手繡碎花衣服和手點燃蠟百褶裙,唱著從苗山到華山各個角落的民歌。整個華山都是人山人海,充滿了歡樂的氣氛。花圃外,到處都是甘蔗,要唱這首歌的苗英多,會選擇又粗又大的甘蔗,在和蔡穎唱完歌後送給對方。想唱首歌,英朵走到蔡穎面前,用花傘給她蓋上,說:“遠方的杜詩梅,不嫌棄就唱首歌吧。”如果蔡穎喜歡,她會說:“那妳唱!”如果她不喜歡,她會說:“謝謝哥哥,我不會唱歌。”然後,英朵就得找別人了。青年男女之間,如果意氣相投,就會互贈禮物作為紀念品。花山節過後,盈盈就要跟著盈盈了。那我們就要等婚宴了。
第三,壯族陀螺節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會舉行壹項著名的體育活動——陀螺節。時間從除夕前兩三天到正月十六,持續半個多月。
陀螺,壯語叫“樂將”,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的大如和田柚,重約壹斤,有的小如鵝蛋,有的232。做陀螺壹定要選質量好的硬木。它的“頭”在妳“打”的時候要光滑,用兩三尺長的麻繩繞圈纏起來,直到妳覺得合適為止,然後用右手無名指和小指捏住麻繩的尾端,迅速旋轉到地上,陀螺就會“呼呼”作響。壹件質量好的上衣,再加上巧妙的旋轉技術,要旋轉七八分鐘才會掉下來。比賽中打頂更是熱鬧非凡,勝者被尊稱為“頂王”。據說從陀螺玩興起到現在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