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張仲景在長沙做官。他從家鄉退休的時候,在白河邊上看到很多無家可歸的人,臉色蒼白,身體瘦弱,沒有衣服可以遮體。因為寒冷,他的耳朵凍爛了,心裏很難受。
回到家鄉後,張仲景發明了壹種禦寒的藥方,叫做“祛寒焦耳湯”。就是把羊肉和壹些驅寒藥放在鍋裏煮,熟了就拿出來剁碎,面皮包成耳朵,然後放鍋,包餡的面皮和原湯壹起煮。面包制作完成後,看起來像壹只耳朵,又因為它的作用是防止耳朵凍壞,張仲景就給它取名為“焦耳”。
張仲景讓徒弟給每個窮人壹碗湯,兩個“角兒”。人們吃了“餃兒”,喝了湯,渾身暖暖的,耳朵也熱了。再也沒有人凍傷耳朵了。
後來張仲景死在了冬天的至日上,因為他在冬天的至日上給大家做了“祛寒迷人耳湯”。為了紀念他,每個人都要在冬天的至日吃壹頓餃子,他們都說如果妳在冬天的至日吃餃子,妳的耳朵在冬天就不會結冰。
輪廓
張仲景(約150 ~ 154——約215 ~ 219)南陽聶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葛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壹位內科醫生被後人尊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撰寫了傳世巨著《傷寒論》。其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論》也有很大貢獻,創造了許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方劑。他創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得到了歷代醫家的高度贊揚。這是我國第壹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規律的醫學專著。是我國醫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壹,是後世學者研究中醫的必備經典著作,受到醫學生和臨床醫生的廣泛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