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養生中,人要順應自然的秩序,人的生命是根據自然界的陰陽盛衰而變化的。因此,中醫養生中節氣或四季的過渡,也是對人體影響最大的時期,疾病的轉歸和演變最為突出。臨床上,四季陰陽之氣變化劇烈時,也是年老體弱者病情加重、誘發遷延性疾病或易發新病的時期。
例如,在夏季的至日和冬季的至日,中風、潰瘍和哮喘的發病率很高。如果能應用壹些簡單的方法,幫助正氣,在這個關鍵時刻激發身體潛在的適應能力或應變能力,將有助於預防疾病,保護健康。後人根據《蘇文·四氣調神》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順其根。”確立了“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原則,體現了特定時間陰陽先行,固本培元,扶正固本的防治原則。從壹定意義上說,就是順應自然界陰陽變化規律,最大限度地調動身體應對環境、抵抗疾病的潛能。中國古代醫生發明了許多有效、簡便、經濟的防治方法,“太陽灸”就是應運而生的獨特方法之壹。節氣艾灸可以事半功倍。
夏季至日陰天的時候,正是陽氣極強的時候。所以夏天的施重灸會比冬天的痛苦很多,但療效會比冬天的好,因為極強的陽氣加上艾草的火力,相當於壹刀殺雞。因此,治療應在夏季至日左右,而進補應在冬季至日左右(所謂“冬季至日進補”)。但它不是壹成不變的。對於比較嚴重的患者,發現了就要同時治療,以不耽誤病情為原則。
壹、夏季至日灸神闕
楊明冀州針灸名著中有蒸臍的治療方法:夏季至日為酉,冬季至日為印石...四季與正氣相融,天下事與灸福。
這就是神闕養生!別忘了:尤氏。
神闕別名:肚臍、命根、氣合(宅)、環谷、保養會、生門。
解釋:神,靈;闕,原意是門樓和牌樓。神闕的意思是通往空中的門戶。《李政按摩要領》:“臍接五臟,為氣出入之門,故稱神闕。”穴位在臍窩,故又稱“臍中”、“命根子”、“生命門”。
來源:針灸經典。
位置:腹正中臍窩中央。
針灸A-B經典:“在肚臍,神闕穴也。”
針灸:壹般不用針灸,而是艾灸(隔鹽灸5 ~ 10,艾條溫灸15 ~ 20分鐘),敷貼或穴位照射。
比如隔鹽灸的方法,可以通過回陽救逆來治療虛脫;
治療腹部冷痛可以通過熱熨或艾條灸來完成。
拔罐可用於治療慢性腹瀉或蕁麻疹;
對於盜汗或神經性嘔吐,可敷五倍子粉;
為了防止暈車,妳可以把它貼在膏藥上,如桂香活血膏。
如果把藥末放在肚臍裏,艾灸在上面,就叫臍熏(蒸臍、煉臍),用的藥可以根據病情有所不同。如需針刺,應清洗臍窩,嚴格消毒後,刺1 ~ 1.5寸;有臍瘺、臍疝者禁止穿刺。或由、水、氣海針入神闕後滲透。
二、二十四節氣灸:夏季至日節氣灸
夏季至日是節氣,是壹年中最繁華的時候,也是人體鎖陽驅寒的最佳時間。在夏季至日上艾灸,能迅速驅散體內寒濕,補充人體活力,適用於疲勞、虛寒體質、亞健康人群。
艾灸穴位:督脈、大椎、至陽穴、命門;任脈:鐘山、關元、神闕、巨闕。
艾灸時間選擇:壹元時間;每個穴位艾灸20-30分鐘。
註意事項:艾灸前請飲淡鹽溫開水。防止艾灸過程中出汗過多,引起虛脫。艾灸後閉眼休息15分鐘。不要馬上起床。不要在空調房裏艾灸。
適合人群:有關節勞損、頸椎疼痛、風濕性關節炎、腰椎骨質增生等的朋友。這個節日是最好的時光。
對於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的人,高溫要慎重。這個節氣最好悠著點,不要盲目。但是有艾灸愛好的朋友。不想錯過這個節日,可以選擇神闕穴進行艾灸。神闕穴位於臍中央,有“上至泥丸,下至泉”之效。艾灸持續20分鐘左右。
三、夏季至日太陽灸的保健功能
夏季至日太陽能灸預約:
姜雲鎮衛生院:13878264966
每年夏季至日前後,15天適合夏季至日節氣休養。夏季至日節氣調理對人體的保健作用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1,首先是扶正祛邪。
長期患有體虛、過敏性鼻炎、哮喘、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冬季往往容易生病。這是因為這些患者平時正氣不足,冬季氣溫較低,邪氣較強時,體內正氣不足以對抗邪氣而發病。所以冬季以治療癥狀為主,盡可能緩解癥狀為宜。夏天是扶正祛邪的好時候。此時影響發病的氣候因素較少,癥狀相對較輕。此時,增強機體抵抗力,鞏固基礎,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更好地滲透邪氣。
2、二是滋補脾胃。
脾胃是人體的“後天之本”。人體的消化功能直接關系到人體的能量供應。脾喜燥惡濕,而濕最容易困脾,影響我們的消化功能。夏天補脾胃可以健脾祛濕,讓我們遠離腹脹腹痛腹瀉。夏季陽氣浮於外,暴飲暴食、受寒也會引起許多消化系統問題,如胃痛、腹痛、腹瀉等,所以夏季保護脾胃尤為重要。
3.再次,是助陽散寒。
冬季,除了呼吸道疾病高發,另壹類疾病的發病率也不容小覷,那就是陽虛證和頸肩腰腿痛。和呼吸道疾病壹樣,冬季寒性強的時候,人們感受到的是寒邪引起的疾病,冬季無法從根本上消除。只有在盛夏時節,人體的陽氣充盈,才能更好地驅散體內的寒邪。夏季至日節氣針灸正是刺激人體月經和防治疾病的好方法。
四、夏季衛生註意事項
根據中國古代醫學《內經》的養生理念,我們知道,在夏季,我們體內的陽氣是大量的毛發,大多處於外熱內虛的狀態,上熱下寒,所以我們知道如何養生:
1首先,盡量少吃,最好不吃;
2.進入有空調的空調房註意保暖。沒有必要少用或者不用空調風扇。盡量使人體符合夏季毛發旺盛生長的自然狀態,也適當出汗排出體內寒濕邪氣;
3、謹防感冒,特別是平時虛寒濕弱體質者,氣血兩虛易疲勞者,易感冒者,手腳怕冷者,鼻敏感、鼻炎、哮喘患者。
五、辨證取穴,太陽灸健脾補腎。
艾灸以健脾補腎這兩個先天的、根本的穴位為主,可以堅持無病長壽艾灸八個穴位,其中補腎的穴位可以適當艾灸,如關元、氣海、湧泉、神闕(以炒鹽艾灸為佳)。唐代孫思邈《千斤方耀》說:“治少年室多氣短(房事過度,腎傷後體虛),鹽灸臍孔強”(約十四強,艾炷大小、數量以其體質、耐艾火為準);
也可在命門、八角、腎俞、諸賓、太溪、三陰交穴加灸。
脾虛者仍需艾灸中脘、足三裏;
平時艾灸百會、大椎穴、體柱、上背部的膏藥穴,對於容易氣虛乏力的人非常有效。
耳穴灸、坐灸也是很好的養陽散寒祛濕的灸法。
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合適的穴位進行艾灸。
六、按節氣時間艾灸。
中醫養生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壹,也就是說人的養生要順應天道。季節是指季節和時間序列的變化。因為時間序列以十五為壹節,所以也叫節氣。壹年有24個節氣。艾灸神闕關元穴在人們支付節氣(壹年中以春分、秋分、冬季至日和夏季至日較為重要)時尤為有益。
每年正月初壹至正月十五,五月初壹至初五施灸,可芳香辟邪,養心安眠,寧心祛邪,收吉祥。春季氣溫、夏季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的氣候特點是:“春夏陽多陰少,秋冬陽強陽弱。”(《蘇文決論》)。
可見大自然有自己的陰陽變化規律。
“節氣灸”往往配以有益強壯的穴位,如關元、足三裏、三陰交、大椎等。
壹般根據疾病性質和患者體質的陰陽寒熱傾向,在自然界陰陽變化明顯時應用,如春分、秋分、夏季至日、冬季至日等。艾灸多為溫和艾條灸或艾炷灸。
春分曲池“太陽灸”預防眼疾;
秋分的足三裏“太陽灸”,健脾胃,防腸胃疾病;
在冬季前後,官園的“太陽灸”是壹種傳統的“太陽灸”方法,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有助於預防中風,幫助陽氣保持健康,延緩衰老,增強體力。壹般來說,只要“太陽灸”運用得當,往往能達到意想不到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