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很多,人們可以自己購買“適應癥藥物”。但如果他們不仔細看包裝或者缺乏藥師的指導,就很容易把藥物當食物吃。(攝影/黃智雯)油切膠囊有助於減肥和防止副作用。
目前,連鎖藥店貨架上的“油切膠囊”產品有“斯滕科-苗可秀油切膠囊”和“中美-尤美油切膠囊”,其主要成分為奧利司他60mg,可用於消化系統,抑制飲食中脂肪的吸收率。
兩種油切膠囊僅用於“輔助減肥”,使用人群必須18歲以上,身體質量指數25以上,必須配合低熱量低脂肪飲食使用。在藥物分類上,屬於“適應癥用藥”。雖然它不需要醫生的處方,但人們在去藥房或藥店時,應得到醫生或藥學專業學生的指導和輔導,正確使用它,以避免出現脹氣、急性排便、腹瀉和肝損傷等副作用。
有些藥店把“適應癥用藥”和食物放在壹起,容易讓人混淆,不小心把藥當食物吃了。(圖/羅慧文)指導藥物照顧人的健康。
“適應癥用藥”的副作用大於食品,但有些廠家把它放在保健食品或壹般食品旁邊。如果藥師恰好不在,可能會在不知情或者覺悟不高的情況下拿過來結賬,影響人的健康權益。
康是美藥店的做法是在價格牌附近提示“指導用藥時請咨詢藥師”的字樣。如果藥劑師恰好不在現場,他會口頭通知藥劑師他不在結賬。如果要購買,請到附近的藥店,以便消費者掌握權益。
針對藥妝店銷售“適應癥藥品”卻未落實藥品管制部分,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理事長張誌剛表示,基於對民眾健康的考量,呼籲健康相關單位督促業者落實適應癥藥品的健康教育宣傳,讓民眾了解適應癥藥品與食品的區別,以及使用註意事項。
同時,他還建議,廠家在商品陳列上要明確區分“藥品”和“食品”,甚至可以設置不同的結賬區。結賬前,藥師應給予用藥指導和提醒。如果沒有藥品專用展示櫃和結賬區,結賬員也要有所警覺。當發現人們購買的東西屬於“藥品”時,應及時通知藥師進行了解和教育,避免人們誤服誤食而產生副作用。
「割油」等於減肥嗎?食物不得聲稱有療效。
至於起源於日語,原意為“把油鋪在盤子上,把油炸物的油吸幹”的“切油”壹詞,是否可以視為“瘦身”的代名詞?張誌剛表示,過去雖然有藝人代言“油切茶”違反食品廣告,不能誇大醫療功效的案例,但上述兩種油切膠囊產品都是經過衛生署審批的。如果廣告詞符合規範,法規就沒有明顯的問題。但是,減肥不能靠單壹的食物或藥物來實現。商品宣稱“輔助減肥”或有類似減肥效果,保健單位要慎重評估是否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