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風通痹、散寒通痹、除濕除痹:“治痹十法”及方藥(壹)
清熱除痹、化痰散結、活血化瘀法:《治痹十法》及方劑(中醫)@中醫康康
健脾益氣、補腎壯骨、滋養肝血、通經活絡的方法如下:
07健脾益氣法
1.健脾益氣的概念是利用具有健脾益氣功能的補氣藥幫助正氣強身的壹種治療痹證的方法。
2.治療特點凡脾虛氣虛、四肢麻木的痹癥患者,均宜用此法治療。在痹癥的治療上,雖然除濕是主要方法,但也要適當地結合脾氣來治療其根源。也就是說“脾運濕邪自行消,正氣存實,頑痹可消”。因為麻屬氣虛,木屬血虛,氣虛氣滯,氣滯血瘀,經絡不通,關節疼痛,四肢麻木。長期患肌肉萎縮者,需重用健脾益氣藥。痰核包塊的痹證,也可酌情用此法治療。
3.臨床表現為面色萎黃、消瘦、乏力、消化遲緩、便溏腹瀉,或四肢關節腫脹、重麻木、痰塊、肌肉萎縮、廢用。
脾是後天之本,是生化之源。脾主四肢肌肉。如果脾虛弱,不能運化水谷,化生細微,則氣血不足,身體失養,而面色萎黃,面色蒼白,舐肉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肌肉萎頓,導致肢體功能減弱。
脾虛不能養生,水濕痰內生,流入四肢關節、經絡,但四肢關節腫脹、沈重、麻木,痰腫。
脾虛止濕生痰,精氣疏泄,所以肺氣虛弱,肺虛不同於表,表裏易邪,表裏合邪,則病倍增。
同時,脾虛不能養先天,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腎虛,最終導致先天不足。
脈弱、舌胖淡、有齒痕都是脾虛的表現,而苔白或水滑則是痰濕內結的表現。
4.常用方(1)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克菊方):黨參、白術、茯苓、甘草(2)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克菊方):人參、茯苓、白術、甘草、山藥、桔梗、扁豆、蓮。
5.常用中藥:黃芪、黨參、白術、甘草、茯苓。
6.註意事項和說明
(1)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甘草都有健脾益氣的功效。黃芪、白術性溫,益氣健脾;黨參、甘草、茯苓味甘,補中益氣。
白術、茯苓、甘草能止痛,緩和藥性,調和諸藥。因此,應根據病情選擇和應用合適的藥物。
如果身體虛弱,經常容易感冒,生黃芪配白術,益氣固表;氣虛血虛,四肢麻木者,宜用炙黃芪、當歸補氣生血;脾虛氣虛、肌肉萎縮者,重用黃芪,用黨參。痰濕較重者,用白術、茯苓健脾祛濕。
甘草與黨參、白術、熟地黃、當歸配伍,可減輕其滋補作用,使滋補作用緩慢而持久。與芍藥配伍時,為芍藥甘草湯,可柔肝、安神、止痛;可與溫藥附子同用,以緩其熱,防傷陰;與清熱藥石膏、知母配伍,可減緩風寒,防止胃損傷。
總之,甘草也是治療痹癥的常用藥。
(2)在痹證的治療中,要註意區分虛實,實急者,即使脾虛,也要慢慢補,防止病情加重。據實,邪雖盛,邪未盡,脾氣已傷,可在祛邪中健脾益氣補之;
如果邪氣去衰,癥狀穩定,病情緩解,可以大膽益氣強身,久拋,慢慢收功。
(3)使用健脾益氣之品時,為防止氣虛氣滯、胸悶、腹脹、納差等癥狀,應少加陳皮、砂仁等理氣類藥物。
補腎壯骨法
1.補腎壯骨的概念是用具有溫腎壯陽、滋腎養陰、強筋壯骨功能的藥物補腎壯骨治療痹證的方法。
2.治療特點此法主要用於治療關節痛、痹癥纏綿、久病傷腎、體虛、筋骨失養。
3.臨床表現為體質虛弱,病程長,疼痛,骨關節變形。偏腎陽虛者,可見面色蒼白,四肢冰涼,腰膝酸軟,五更泄瀉,男性陽痿遺精,女性宮寒不孕,經期,小腹冷痛,舌淡苔白,脈沈細,尤其兩腳無力。
偏腎陰虛者,可見身體消瘦,頭暈耳鳴,視物模糊,腰膝酸軟,五官發熱,口幹咽燥,夜間尤甚,或潮熱盜汗,男性遺精,女性閉經,舌紅少苔幹,脈沈數。腎是先天的基礎,是水火之宮,它包含袁茵和元陽。
元陽即腎陽,又稱命門之火,是陽氣之本,能溫體、蒸水,促進人體生殖發育。腎陽不足,導致溫熱,失職,氣化無權,而面白,身寒,肢冷。在腎之府腰乃,腎陽不足導致腰膝酸軟,腎陽不足不能溫養中土,運化失調,導致黎明前腹痛腹瀉,此時陽氣不振,陰氣特別寒。
腎陽虛,精氣不固,則男子陽痿遺精;腎陽虛,宮寒,氣滯血瘀導致女性不孕,月經不調,小腹冷痛。舌淡苔白,脈沈細,腳無力,都是腎陽虛衰的表現。
腎主藏精、藏骨、藏髓,腎陰又稱腎水,是津液之本,能滋潤臟腑,滋養骨髓。腎陰不足,精氣不能滋養五臟六腑和四肢,身體就會消瘦,腰膝酸軟,髓海得不到充盈,大腦就會眩暈耳鳴。精血不能優於目,所以視力模糊;陰虛火旺,虛火上炎,會引起五心煩熱,口幹咽燥,潮熱盜汗。腎陰虛,精氣少,不能轉血,則閉經少;腎陰不足,內生虛火,擾亂遺精,所以男性有遺精。舌苔紅少而幹,脈沈而細,為真陰竭,虛火內生之象。
4.常用方劑腎氣丸(金匱要略):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貴由丸(鏡月全舒):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杜仲、枸杞子、菟絲子、肉桂、附子、當歸和鹿角膠。
六味地黃丸(小兒證直接方):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澤瀉。
左歸丸: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菟絲子、鹿角膠、龜板膠、川牛膝。
白質地黃丸(宗彜金鑒):六味地黃丸、知母、黃白腎氣丸、貴由丸都有溫補腎陽的功效。腎氣丸能化氣活血(“益火之源,以消陰滯”),而貴由丸則是純滋補不瀉,重在溫補腎陽,益精血,是前人所稱。
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白質地黃丸都有滋補肝腎的作用。
六味地黃丸為滋陰主方,既能滋補肝腎,又能健脾養陰,故為補三陰之方。左歸丸是純補藥,滋補力大於六味地黃丸。用於精血不足之證,已知白地黃丸滋陰降火之功。
5.常用中藥如地黃、山茱萸、補骨脂、骨碎補、淫羊藿、肉蓯蓉、狗脊、續斷和桑寄生。
6.註意事項和說明
(1)地黃、山茱萸性微溫,善養肝腎之陰。肉蓯蓉性平,桑寄生性平,兩藥為平補。桑寄生滋補肝腎,祛風除濕,強筋骨。肉蓯蓉補腎助陽,潤腸通便。補骨脂、骨碎補、續斷、狗脊、淫羊藿溫補腎陽,其中骨碎補、續斷活血通脈,骨碎補祛風,淫羊藿、狗脊祛風除濕,淫羊藿強筋骨,狗脊強腰膝。
(2)痹證、關節痛患者出現腎虛、筋骨變形癥狀時,可用補腎壯骨。因為這些患者都是陽虛陰盛,主要感受寒濕中的陰邪,所以臨床表現以腎陽虛最為常見。
溫補腎陽應該是補腎的主要方式。但也要註意陰陽的相互關系,不能亂用或過度用陰,而要從陰中求陽,補陽兼顧陰。而且每壹種補陽的藥都是辛燥的,容易損傷腎陰。所以要兼顧陰陽,即溫補陽氣的藥和滋潤腎陰的藥壹起用。如景曰:“故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生化無窮;善養陰者,必在陽中求陰,則陰在陽中升,泉之不竭也。”
當痹癥患者在疾病的某壹時期表現為以腎陰虛為主的證候時,由於本來就是陽虛陰盛,不能壹味滋陰,而要從陽中求陰,適當搭配補腎陽的藥物。
(3)關節痛患者大多熟悉腎虛寒涼之證。臨床表現為:腰膝酸軟,雙腿無力,喜溫畏寒,關節疼痛腫脹,僵硬攣縮變形,晨起關節僵硬皺折,筋短骨重,肢體屈伸不利,舌苔白,脈弱。這是腎虛為本,寒實為標。補腎是治療關節痛的方法。但仍有部分關節痛患者在不同階段出現腎虛、實熱的癥狀。
臨床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僵硬變形,屈伸不利,或局部燒灼感,皮膚色紅,喜歡將患肢放在被子外或敷於陰涼處,但長期釋放後疼痛加重,患者仍想溫熱,可伴有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幹咽燥、舌苔黃厚膩、脈滑等全身癥狀。
這種邪氣壓抑久了轉化為熱,乍壹看好像是熱痹,但和熱痹不壹樣。治療應以正邪虛實為主,在補腎的基礎上結合清熱除濕,而不是單用清熱除濕解表劑。
(4)有些患者需要補腎陽,但又有陰虛熱盛之苦,不宜單純補陽,或長期服用補藥。考慮到有助於化熱,補腎中應加入知母、黃柏,以壯腎除熱,減少燥熱之弊。
09養肝補血法
1.養肝補血的概念是用具有養肝補血功能的藥物,通過補血養筋來治療痹證的方法。
2.治療特點:平時因血虛而患痹癥者,或長期患痹癥而長期氣虛血虛,肝血不足者。
3.臨床表現為面色萎黃,唇甲蒼白,頭暈耳鳴,眼睛幹澀,視物模糊,心悸失眠,四肢麻木,筋脈拘攣,女子月經後期,食欲不振,甚至閉經。舌淡,脈細。
《靈樞厥氣》“中焦受氣取汁,化為赤,謂之血。”血液是由脾胃水谷的精氣生化而成,運行於脈中,流遍全身,到達五臟六腑,到達外面的筋骨,對人體各部起到滋養潤澤的作用。也就是《十二難經》中所謂的“血主血脈”。
《蘇文五臟生成論》“肝受血能見,足能行,受血能托掌,受血指被攝”。《魂樞本藏》“血脈和諧...筋骨強健,關節清晰。”肝主藏血,肝血不足,陰液不能進行。如果領導得不到滋養,就會面色蠟黃,嘴唇蒼白,頭暈耳鳴,眼睛幹澀,視力模糊。
血虛,心失養,則心悸失眠;血虛,肢筋得不到滋潤,則甲床蒼白,肢體麻木,肌肉攣縮;血虛,血海空虛導致閉經少,月經量少,面色蒼白。舌淡脈細都是血虛的表現。肝腎同源,肝陰腎陰互為補充,盛則同,衰則同。腎陰不足會導致肝陰不足,腎陰不足。
4.常用方劑四物湯(太平惠民和濟舉方):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當歸補血湯(內外損傷辨證):黃芪、當歸。
5.熟地黃、當歸、白藥、川芎、阿膠等常用中藥。
6.註意事項和說明
(1)熟地黃味甘微溫,養血生精,滋補肝腎。是最常用的滋陰補血的藥,輔以當歸,養血柔肝,輔以白芍,養血調陰,川芎,活血行氣。* * *起到養血補血的作用,使血液充盈脈門,使氣血通暢。當歸性溫而動,能補血活血,通經活絡,芍藥性微寒,以控鎮靜,養血斂陰,柔肝止痛。所以寒痹宜用當歸,熱痹宜用白芍。因肝血虧虛損於筋骨,見四肢勞損,屈伸不利者,可用芍藥配甘草、伸筋草。
(2)地黃粘稠,常油膩,有礙消化。因此,長期服用地黃者,宜與砂仁混服或加少量砂仁。任何脾胃虛弱的人都應該與健脾和幫助消化的產品結合,以避免損傷脾臟和阻塞胃。痰濕阻絡、脘腹脹滿、便溏攝入量少者,不宜用熟地黃等滋補養血藥物,而應先健脾和胃,化痰利濕,再滋養肝血,以平衡正邪。
(3)前人說:“有形之血不能自生,而由無形之氣生”;“氣能生血”。因此,在應用補血藥物時,常選用補氣生血的藥物,如黨參、黃芪等,以增強補血效果。特別是氣虛血虛的患者,要用補氣生血的方法治療,使楊燦生長,陰生長,氣固,血充。重用黃芪為主藥,能大補脾肺之氣,以當歸為血源,養血養血,兩藥搭配益氣生血。
10經絡疏通法
1.通經活絡的概念是用具有通經活絡功能的藥物治療痹證的方法。
2.治療特點:無論風、寒、濕、熱是痹證、痰瘀的病因,還是氣血陰陽兩虛,必有血瘀。因此,任何痹證的治療都應輔以祛風散寒、除濕、清熱化痰、活血化瘀等方法。
3.臨床表現為四肢關節、肌肉和骨骼的疼痛和麻木。
4.常用中藥:秦艽、豨薟草、絡石藤、忍冬藤、結縷草、伸筋草、木瓜、海風藤、千年健、透骨草、姜黃、雞血藤、桑枝、海桐皮、穿山龍、老鸛草。
5.註意事項和說明
(1)根據四肢、關節、肌肉、骨骼疼痛、麻木的特點和部位,選擇適宜的疏通經絡藥物。由於這些藥物在方劑組成中壹般都是輔助用藥,起輔助治療作用,所以只介紹常用藥物,沒有代表方劑。
(2)秦艽、絡石藤微寒,豨薟草、忍冬藤偏寒,多用於熱痹。四味藥都有祛風除濕、通經活絡的功效。豨薟草入肝腎,祛風除濕,用苦寒,蒸後溫,益肝腎,去肝腎之風。金銀湯能清除經絡中的風熱,緩解疼痛。
(3)松阪、伸筋草、木瓜、海風藤、千年生、透骨草性溫,祛風除濕,通經活絡。多用於風寒濕痹。松節和透骨草有較好的鎮痛作用。伸筋草、木瓜能舒筋活絡,木瓜能祛濕和胃。千年養生具有祛風除濕、強筋骨、止胃痛的作用,適用於痹證胃痛者。姜黃和雞血藤擅長治療上肢關節痛。雞血藤行氣養血,特別適用於血虛血瘀引起的關節疼痛,手腳麻木。
(4)桑枝、海桐皮、穿山龍、老鸛草性平,均可祛風除濕、通絡。穿龍薯蕷通過舒筋活血具有良好的鎮痛作用。桑枝和天竺葵可以治療風寒濕痹和四肢麻木。
(5)根據疼痛和麻木的部位,選擇合適的誘導月經的藥物。上肢以肩、肘為主,可選用羌活、川芎、姜黃、桂枝、桑枝。膝、踝為下肢主要部位,可選用牛膝、木瓜;在頸部,可選用葛根;腰椎可選桑寄生、杜仲、狗脊、天竺葵;全身可選雞血藤、海桐皮。
#健康的夏天# #健康之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