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認為傷寒與雜病的區分非常重要,應在文獻學和臨床應用中加以探討。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結合臨床治療,記錄幾個病例,可能會有壹個角的移動,就能找到壹個壹致的原因,不要流於表面,而要祈求同樣的糾正。
1.傷寒(包括痙、濕、驚、外感風寒、熱病、瘟疫、溫毒、傷寒帶痰、傷寒帶氣、傷寒帶血、霍亂、陰陽變化等。)是指當病原體毒素量達到足以激活期內體內某些潛在系統(包括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和補體系統)時,表現為炎癥、發熱、微循環障礙、毒血癥、水電解質代謝紊亂、缺氧、休克、腦水腫、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性腦病、急性腎功能衰竭等不同病理階段,大體符合傷寒的傳變(包括二感、六經、直中、合並病、並發病、不良病等)。所以傷寒概括了急性發熱的發病過程(包括傳染病顯性感染的傳染過程)和機體急性穩態失衡的“緊急”狀態。《傷寒論》中的六經既包含縱向的全身病理生理過程,也包含橫向的病理生理過程。所以六經是百病之綱,又分諸病,不只是傷寒壹個證。無論傷寒、雜病、傷寒的蔓延、雜病中臟腑損傷的急劇變化,都進入了六經病的辨證論治範圍。
2.雜病是指沒有急性全身性病變,可分為以下兩種:
(1)特定臟器損害的非傳染性慢性疾病,如中風(腦血管損害)、日歷關節(風濕、免疫損害)、體虛(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胸痹、燒心、氣短(冠心病、心肌梗塞等。)、水汽病(腎損害)等。其證候多為雜方。
(2)雖為感染性疾病,但病變、癥狀、體征僅限於特定臟器,如肺痿(肺結核、慢性肺炎)、肺膿腫(肺膿腫、膿胸等。)和痰飲咳嗽(慢性支氣管炎等。).黃疸(肝膽疾病)主要是肝膽;脾胃是脘腹脹滿、寒疝、食積、嘔吐、嘔吐、惡心、腹瀉的主要癥狀,所以也用雜方進行辨證論治。若嘔吐、嘔吐、嘔吐、腹瀉發生嚴重脫水、休克,則從六經四代治療。
3.雜病見於傷寒,是指傷寒不止,也是雜病。這種情況壹般分為兩種:
(1)病情較輕,全身癥狀減弱,病證發生局限於特定臟腑,如結節性胸痹、腫塊綜合征等。
(2)病情嚴重,特定臟腑器官受損,導致全身癥狀加重,機體重要器官衰竭,如大量胸痹、貯血等。其他雜病分為前兩類。因為傷寒伴有雜病,所以《傷寒論》把證和治都列了出來。以下是作者早期的診療病理,並稍加分析:
病例1王,男13歲,1960 12 13入院。第6天前發熱、頭痛、咳嗽、白色泡沫樣痰、呼吸困難、右胸劇烈疼痛。體溫37℃,呼吸66次/分,脈搏116次/分,無欲,面色蒼白,輕度紫紺。右肺後上中下皆濁,肺部聽診有管狀呼吸音。心臟邊界在左乳線外0.5cm,心音亢進,節律正。白細胞12700/ m3,中性多核84%,桿狀6%,淋巴細胞10%。x線表現:右上方大片片狀模糊陰影,密度均勻。西醫診斷:右大葉性肺炎,右胸腔積液。治療用青黴素,靜脈滴註10%葡萄糖等。,癥狀還是加重了。
中醫辨證:寒熱交替,頭痛,胸痛,食之無聲,心下滿痛,脈滑,舌苔白膩,診斷為太陽虛陽之證,胸痹。柴唐賢除煩化痰。
處方:黃連、黃芩、夏青、生姜、甘草各65438±02g,柴胡、瓜蔞各65438±05g,生牡蠣20g。服用3劑後胸痛緩解,7劑後胸片:肺炎吸收,僅葉間胸膜影,後痊愈出院。
病例二:金某,女,10歲,2月1961入院。已發病半個月,哮喘,胸痛,痰多有異味,便秘,右肺上半部砰砰響,聽診有空呼吸音。右側肋間有壹個直徑2.5cm的大腫塊,隨著呼氣向胸壁突出,但隨著吸氣消失,疼痛劇烈。x線:縱隔屏障和大氣管向左移動,右肺彌漫性陰影。西醫診斷:肺膿腫,包裹性膿胸。用大劑量抗生素和引流,癥狀仍加重。
中醫辨證:身無發熱,頭有汗出,但項有緩解,心有飽脹,痛達胸脅,氣短煩躁,心口抑郁,口幹舌燥,舌苔黃,脈緊,屬於胸大結證。用大瀉藥。
處方:大黃、芒硝、綿馬貫眾各15g,杏仁10g,甘遂2.5g,服3劑,大便稀便,除突起壓痛外,其他自覺癥狀消失,治愈出院。
病例3孫,男,6月11,6月1969+2月14入院。他咳嗽了兩個月,消化不良。他因胃腸道肺炎、佝僂病和營養不良性貧血而入院。體檢:寶寶消瘦,面色蒼白,因腹肌松弛有蛙腹,雙肺底部有許多小水泡。肝臟肋骨下1.5cm,脾臟0.5cm,血紅蛋白7.6g,紅細胞2610000/m3,白細胞12750/ m3,中性桿65440。
中醫辨證:發熱、咳嗽、喘滿、腹軟、食不下、泄瀉,這是由於太陽病的表證未除,熱有利,瀉不止,中氣不能與胸中之陽相通,屬於太陽病,落入太陰,由虛而滿。診斷是太陽太陰,有實證。用桂枝人參湯溫服,以祛其嘔氣。
處方:桂枝10克,人參7.5克,白術10克,幹姜2.5克,甘草7.5克..3劑後迅速好轉治愈。
病例4王,男,32歲,1983 165438+10月26日確診為流行性出血熱(少尿,危重型)。10月23日165438+開始有惡寒,發熱,惡心嘔吐,煩躁。入院後主訴:全身無力、頭痛、腰痛、口渴、冷飲。小便少,色黃,便秘,色黑。體檢:酒醉狀,結膜充血,水腫,口唇發紺,鼻衄,皮膚有瘀點,急腹癥,舌紅絳,苔黃幹,脈滑。檢驗:尿蛋白(++),白細胞0-2/高倍,上皮細胞2-4/高倍。紅細胞484萬個/m3,血紅蛋白15.2%,血小板9萬個/m3,白細胞2.2萬個/m3,其中分葉50%,淋巴48%,異淋巴2%。生化檢查:尿素氮116 mg%。
中醫辨證:太陽傳經,瘀血在內,熱血在小腹,故診斷為“蓄血”證。桃核承氣湯加水蛭的處方為:桃仁20g,桂枝甘草15g,大黃30g,芒硝和水蛭10g。服用4劑後,癥狀全部消失,治愈。
......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風寒是物理致病因素,在疾病的演變過程中並不繼續發揮作用。真正的原因是病原微生物。不同的中樞病原體,因其毒力、侵襲力、侵襲部位、侵襲次數、作用時間、免疫功能的不同,有不同的病理反應過程。脈浮是感染性發熱第壹期時動脈血壓的輕微變化,故有脈緩、脈緊陰陽等多種變化。頭痛和身體疼痛與炎癥因子作用於體液形成炎癥介質有關:如低濃度的5-羥色胺激肽有痛覺作用;高濃度的FGE可以直接刺激傷害感受器,單獨引起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