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奶奶愛孫子是理所當然的,但有時候這種愛也讓很多父母很困擾。經常聽老公阿寶博士說,父母多次問我,如何改變長輩的育兒觀念,如何讓他們接受新的育兒方式(參考:11奶奶帶孫子的陰影——兩代育兒觀念對抗)。
我也在網站上看到很多年輕壹代的家長。不知道如何在不得罪長輩的情況下,堅持教育中的原則。有時候難免會迷茫。努力學習查資料真的有錯嗎?但老人的聲音是,我太愛我的孫子了,所以我全心全意照顧他,就像當年我把妳養大壹樣。我錯了嗎?
與長輩溝通困難
兩代人愛孩子的心沒有錯。只有在越來越普遍的隔代教養的情況下,父母與長輩(爺爺奶奶)之間的分歧和沖突才是必然發生的。隨著時代的變遷,育兒知識也會更新,但大多數長輩通常很難跟進。30多年前,或許他們認真讀過當時的育兒書籍,努力照顧孩子;當年的做法日積月累成了壹種信仰,讓人很難接受顛覆過去的新知識和新方法。人們往往不喜歡現在的年輕人,按照書本和網絡來養孩子,不信任他們多年的經驗。
因此,晚輩在與長輩溝通時,往往很難引起他們的認知失調或自我價值感低下。也就是說“妳覺得我錯了,那我之前是怎麽養妳的?”“我很久以前是幼兒園老師!我也是育兒專業的……而且我吃的鹽比妳吃的飯還多……”“我以前是保姆!”我們否認他們那些年的所作所為,就像我們否認他們那些年養育我們的努力壹樣,勢必會在感情上傷害所有的父母。他們希望自己過去積累的經驗可以傳遞給妳,因為這樣也會給他們帶來被需要的感覺,即使妳不壹定願意接受。這可能就像,如果他們把30年前保存完好的衣服拿出來想送給妳,“現在不是流行復古嗎?”“,但是妳覺得就算是復古,也很難形容。但是,我無法回應壹句“謝謝!我很感激妳的好意!」
解決兩代人之間沖突的溝通方法
新生代父母應該如何化解與長輩的矛盾,在兩代人的育兒方式中找到平衡點?或許在理解了他們為什麽愛孫子(請參考:奶奶的寵孫子)以及為什麽渴望繼承又害怕被質疑之後,以下做法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1.請經常說說妳對長輩的感激和肯定。
事實上,當妳去傳統市場,聽壹些老奶奶聊天時,妳可能會發現,十個忙著照顧孫子(甚至背著他們購物)的老奶奶中,有九個在抱怨,另壹個說她身體有問題,可能過幾天就得去醫院。照顧孩子是壹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年輕的父母會覺得累,更不用說老年人。很多老奶奶經常感嘆:“以前我們壹個人帶孩子……現在看著自己的年輕人這麽辛苦還幫著帶孫子孫女也沒用(臺語)……孝順的錢也不多……沒有感恩之心,還流汗到流口水……”。他們覺得很辛苦,但是他們打心底裏愛他們的孫輩,愛他們的孩子,才挑得起這個重擔。所以,無論他們的觀念和做法如何,新生代的父母都有必要時刻感謝和肯定爺爺奶奶的付出。
育兒往往是孤獨的,甚至是壹個人,需要很長時間的擔心,往往會讓照顧者覺得自己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心裏多多少少有些不平衡。所以,讓他們切實感受到經常被感謝和尊重,即使有不同的想法,也不要針鋒相對,這樣才有機會為後續的溝通鋪平更好的道路。
2.以靈活的態度分享新想法
不要急於改變上壹代人的觀念。老年人的思維模式逐漸變得“功能固定”,對新思想、新方法的接受度較低。他們喜歡用以前的方式做事和照顧孩子,所以不要指望他們壹下子吸收育兒的新知識。如果長輩已經學會了上網或使用智能手機,試著和他們分享壹些育兒隨筆和時事通訊。如果長輩是不嘗試新科技產品的人,可以邀請他們參加壹些育兒講座,增加他們接觸新知識的機會。平時帶孩子去兒科門診,也可以邀請長輩陪同,向醫生咨詢孩子健康發育的註意事項。“通過別人的嘴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也是壹種很好的技巧。如果身邊親戚朋友的育兒新理念、新方法很有效,就以此為例,分享給長輩。
其實很多觀念必須建立在兩代人良性互動的基礎上,讓新的觀念隨著時間的推移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改變過去的認知和習慣,這往往不是壹蹴而就的。
3.以壹種無害的方式收回妳的育兒主導權。
照顧孫輩可能是爺爺奶奶的權利,但父母有義務管教,態度壹定要壹致。如果孩子是因為工作或其他因素而被壹代代撫養長大的,我們可以評價他們的生活習慣和身心發展各方面的表現。如果長輩的做法讓我們放心,那真的是育兒路上非常珍貴的幫手。其實也有走在時代前沿,不斷追求新知的長輩。為了帶孫子去上課,他們接受嬰幼兒培訓課程,上網查資料,請教專家等等。他們甚至比壹些家長還認真,很感人。
但是,如果父母對隔代養育感到不安,還是需要及時收回養育中的主導作用,不要表現出“消極”或“厭惡”的態度。他們可以以“不想讓長輩太累”為由,逐漸把育兒的責任轉移到自己手上,或者找有類似想法的保姆和育兒機構協助育兒。
壹些不能妥協的家長要查。
爺爺奶奶無私地愛著自己的孩子,就像當年愛我們壹樣,只不過可能會出現另壹種“寵物模式”。我們不能否認,在滿滿的愛中成長的孩子是幸福的,但有時候很難分清“愛”和“害”,教育從來都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情。除了照顧孩子的健康,還要註重性格和自理能力的培養。從出生到學齡前,是成長的第壹個關鍵期。蒙臺梭利曾經說過,人生最重要的時期是在生命的開始,從出生到六歲。在這個時期,孩子會發展出“吸收性思維”,這種思維深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和塑造。
知名親子育兒作家彭菊仙曾在《開啟孩子的天賦,0-6歲自主學習的關鍵期》壹文中提到過這樣壹個故事:有壹次,壹個出生後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每次被接回臺北,都時不時被國家罵壹頓。媽媽趕緊和長輩溝通。但是我爺爺奶奶辯解說,帶孩子很辛苦,不能教他罵人!當然,爺爺不可能教孩子故意說臟話,但也許不經意的臟話會影響孩子。六歲以下的孩子就像壹塊海綿,他們的環境就像壹種液體。不管海綿在純水、臟水、黑水、白水中浸泡,最後都會被吸收,然後變色變味!
朋友原本和長輩住在壹起,但因為育兒觀念的嚴重分歧,夫妻兩人後來商量著找理由在外面租房,帶著孩子的主導權回到了父母身邊;還發現孩子在下壹代被慣壞了。長輩總是讓父母在孩子面前做壞人,父母教規矩,爺爺奶奶打破原則,委婉的說法失敗後,折中的辦法就是父母給孩子找壹個信得過的幼兒園,至少白天有經驗豐富的老師教,晚上父母承擔起育兒的重任。
兩代人的育兒觀念存在差異是必然的。可以盡量巧妙地溝通、減少、化解矛盾,盡量在兩代人之間找到育兒方法的平衡點。但是,孩子的成長是單行道。父母需要深思熟慮,討論隔代教養中哪些部分是不完善的,可以妥協或者以後慢慢調整,但哪些部分是目前應該自己堅持和主導的,比如: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品格教育產生嚴重影響的事情,真正抓住教養中最重要和最貼心的事情,讓自己以後不後悔。
Dj琦琦-現場授權外廣播室轉載原出處。和長輩吵架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