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痘病毒只感染豬,但痘苗病毒可以感染豬和許多其他動物。該病常見於4 ~ 6周齡的仔豬,成年豬有抵抗力。壹般認為傳播方式不能直接從豬傳染給豬,主要是通過豬血虱、蚊蠅等體外寄生蟲和破損皮膚傳播。這種病在任何季節都可以發生,特別是在天氣多雨寒冷、豬舍潮濕骯臟、衛生條件差、營養不良等情況下的春秋兩季,發病率很高,死亡率不太高。
該病潛伏期為4 ~ 7天。病豬體溫升至465438±0℃以上,情緒低落,厭食,易躺臥,畏寒,行動遲緩,鼻粘膜及結膜潮紅腫脹,分泌物多,呈粘液性。在軀幹下腹部和四肢內側、鼻鏡、眼瞼、面部皺紋等無毛或無毛部位出現痘疹,也可發生在身體兩側和背部。典型的豬痘病竈,最初為暗紅色的硬結節,突出於皮膚表面,與痤瘡疤痕摩擦後形成痂殼,導致皮膚增厚,呈皮革樣。強行剝皮後,痂皮下呈暗紅色潰瘍,表面有少量黃白色膿液。後期痂皮開裂脫落,露出新生肉芽組織,很快又長出新的黑色痂皮,2 ~ 3次脫皮後又長出新皮。發病初期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膿皰期結束基本恢復正常。該病多為良性,死亡率不高,容易被忽視,從而影響豬的生長發育。但當飼養管理不善或發生二次感染時,往往會增加死亡率,尤其是幼豬。
鑒別診斷:本病易與口蹄疫、水皰病、濕疹相混淆,但豬痘的痘疹壹般不出現在蹄部,也無跛行。與濕疹不同的是,該病體溫升高,濕疹壹般是正常的。
預防:只要加強對豬的管理,改善圈舍條件,增強豬的抵抗力,壹般不會造成損失。病豬康復後可以獲得很強的免疫力。因為這種病的經濟意義不大,而且使用活疫苗會將病毒引入環境,所以壹般不建議使用活疫苗。
發病後,應對病豬進行隔離,並對皮膚上的痂和其他汙物壹並銷毀和消毒。豬圈應保持幹燥,並徹底清洗消毒。
治療:沒有特效治療藥物,壹般不需要治療,大部分可以自愈。為防止局部細菌繼發感染,可在患處塗抗生素軟膏、1%龍膽紫溶液、5%碘甘油或5%碘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