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豬增生性腸炎的癥狀及預防措施

豬增生性腸炎的癥狀及預防措施

ppE的病原體為細胞內勞森氏菌和革蘭氏陰性桿菌,主要在豬回腸上皮細胞的細胞質中繁殖。許多豬在感染活躍期會排出大量細菌,接種後1-3周糞便中可檢出大量細菌,感染豬可持續排泄細菌4-10周。這種細菌壹旦排放到環境中,可以在豬糞中長期存活,從而造成養豬場的持續感染。胞內勞森氏菌對常用消毒劑有抗性,但對季銨鹽和含碘消毒劑敏感。

流行病學沒有嚴格的季節性。病豬和病原體的攜帶者是主要傳染源,工人的衣服、靴子、器械、老鼠都可以攜帶細菌,成為傳播的媒介;公母豬這壹核心群體是潛在的傳染源,可引起急性傳染病的爆發。慢性型多見於6-20周齡斷奶仔豬,急性出血型多見於4-12月齡仔豬。

病因是1。混合人口或轉移人口;2.天氣壓力,如熱應力或天氣突變;3.疾病的爆發經常發生在上市後剩余的豬中;4.在後備母豬適應期,或轉入種豬後不久,這種傳播可能發生在經產母豬到後備豬或後備豬到經產豬之間;5.飼餵發黴飼料等。

臨床癥狀本病潛伏期為2 ~ 3周,體溫壹般正常。臨床上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急型

少見,多發生於4月齡至12月齡的成年豬,主要表現為血性水樣腹瀉;病程稍長時,排出瀝青樣黑便或血便,猝死;後期轉為黃色稀便,也有猝死的情況,皮膚蒼白,大便無異常。

慢性型

較為常見,多發生在6周至12周的生長豬,10%~15%的豬有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或被遺棄、抑郁或嗜睡;間歇性腹瀉,糞便變軟、稀而呈糊狀或水樣,顏色較深,有時混有血液或壞死組織碎片;病豬瘦弱,彎腰駝背,有的站立不穩,生長不良;老年人可能皮膚蒼白。如果沒有繼發感染,部分病例可在4 ~6周內恢復。

亞臨床型

豬體內雖有病原體,但無明顯臨床癥狀,可出現輕微腹瀉,但未引起人們的重視,生長速度和飼料利用率明顯下降。

病理變化該病的屍檢特點是小腸和回腸粘膜增厚、出血或壞死等。粘膜增生呈增生型或分支皺襞狀,嚴重者似腦回。漿膜下和腸系膜水腫很常見。增生壞死性腸段表現為充氣或炎性分泌物、積水現象,腸段變薄,壞死性腸炎病竈內還可見凝固性壞死。出血性腸病與增生性腸病相似,但很少累及大腸,主要在小腸末端,表現為小腸壁局部增厚,腸腔內有血;結腸裏有帶血的糞便。

組織病理學變化顯示,腸腺上皮細胞明顯增生,未成熟的腸腺上皮細胞排列異常,取代正常的黏膜結構。

診斷方法根據疫情、臨床特征(腹瀉、軟便、變形性便血)和特征性病變(小腸、結腸黏膜增厚、壞死或出血)可初步診斷該病。但診斷需要實驗室檢查(取腸黏膜塗片,姬姆薩液染色,鏡檢,觀察細胞內勞森氏菌,即可確診)。臨床上要註意與梅毒螺旋體(豬痢疾)的區別。除了腹瀉混血外,豬痢疾還含有粘液和壞死物。解剖時可見病變集中在大腸;死亡率高,感染嚴重的豬如果不治療或治療不當可能會死亡。

控制措施1。加強飼養管理。

碘或季銨鹽消毒劑采用全進全出(嚴格沖洗、消毒並堅持壹定空柱時間)和嚴格消毒措施有效;減少換組、運輸、溫度、濕度、密度、換飼料的壓力;實行為期四周的引進隔離制度,隔離期間每月加用敏感抗生素7-10d。

2.免疫接種

口服接種無毒活疫苗或肌肉註射滅活疫苗。口服活疫苗要求接種前後7天不得使用抗生素。

3.藥物管制

增生性腸炎的敏感藥物有恩諾沙星、氟苯尼考、金黴素、林可黴素、泰樂菌素、泰樂菌素等。

4.預防和控制計劃

每噸飼料中添加(1)恩諾沙星500克+冰必靈500克;(2)胡昶300克+80%泰樂菌素200克;;(3)恩諾沙星500g+15%金黴素2000g

每月7-10天,治療劑量加倍,同時可肌肉註射虎泰或泰鏈或虎諾佳0.1mL/kg。

5.用藥時間

養豬場流行回腸炎時,合適的時間是感染後立即服藥,使自身免疫通過自然感染發展。可以通過血液和糞便檢測來檢測豬的抗體水平或排毒時間,從而找出使用抗生素的合適時機。這樣可以減少或限制感染豬臨床癥狀的發生,並自然產生壹定程度的免疫力。

6.嚴格消毒

用安泰1: 400稀釋噴灑豬圈及周邊環境。有條件的養豬場可以在豬圈門口放兩個足浴盆,用醛銨1: 150稀釋第二盆安泰1: 400。

  • 上一篇:童年的有趣例子
  • 下一篇:面部皮膚下垂怎麽辦?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