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焦包括胃、肝、腎、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等以下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排泄糞便和尿液。如果三焦被邪氣侵襲,就會遊走於臟腑之間。比如下焦受邪氣影響,會出現肝腎陰虛,表現為面紅、手足熱、口幹、乏力、耳鳴等。
我們知道體內濕氣的產生是從中焦的脾胃開始的,然後運化到上焦的心肺,最後回到下焦的腎和膀胱。這種循環與三焦的臟腑功能密切相關。
?心血管病
很多人經常會出現陣發性胸悶,多與疲勞有關。三五分鐘後會緩解,但往往壹檢查就發現是冠心病。雖然患者會說“我從來不會胸痛”,但其實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壹定會胸痛。有的人只是偶爾會感到胸悶、胸悶、甚至腹脹、腹脹,這可能是冠心病的臨床表現。所以,如果遇到陣發性胸悶,也要警惕冠心病的可能。
正常的心臟是壹個強大而中空的肌肉組織,大約有拳頭大小,負責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健康人的心臟平均每天跳動10萬次左右,要泵出8000多升的血液,24小時不間斷地流遍全身各個部位。心臟本身也需要充足的養分和氧氣,主要由冠狀動脈供給。只要這些血管保持通暢,運轉正常,心臟就能維持正常功能。當任何壹條供應心肌血液的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時,都會阻斷對心臟的氧氣和營養供應,導致心臟無法泵出正常量的血液,甚至影響控制心律的傳導系統,嚴重時會導致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很多,包括遺傳、種族、年齡,還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煙、慢性腎衰竭等。在某些情況下,在高危人群中特別容易誘發急性心絞痛。例如,突然過度運動、舉重、飽食、在太冷或太熱的天氣外出、壓力太大、情緒突然起伏,甚至突然休克,都可能導致左胸區疼痛或緊張和呼吸困難。
中醫認為,如果心絞痛發生的頻率越高,與天氣的相關性越高,就越需要積極應對體內的濕濁血瘀現象。濕最能阻礙體內氣的運行。只要體內的水代謝異常,就容易引起濕濁瘀滯。在自然氣候下,每次下雨前,空氣中的濕度會增加,氣壓會降低,各種氣流會停止流動。這個時候壹般會覺得悶熱難受。人體也是如此。如果體內濕度過高,就會積聚在胸中,甚至心口,導致胸中的陽氣無法舒展,身體就會感到胸悶氣短。下雨天,外界濕度會較大,也會加重體內濕氣,更難排出。
水濕的運化還是要靠脾。現代人躲在室內開空調。夏季的濕熱本應通過發汗排出,卻積在體內。天氣熱的時候,他們貪吃冷飲,愛吃冷食。久而久之,體表的衛氣外損,脾胃的陽氣內損,使脾的化濕功能大打折扣。濕瘀積於體內,阻礙了心之陽氣,心血管相關疾病就會復發,難以堅持。
?健康飲食:天麻、丹參、核桃粥
配料:天麻10克,丹參10克,核桃10克,大棗10克。
做法:將所有食材洗凈瀝幹,加入2000毫升冷水煮沸,轉小火繼續煮半小時,然後悶死即可食用。
功效: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用於疏通經絡,降低外周血管和冠狀動脈的阻力;丹參味苦,微寒,入心肝經,具有補益心氣、降低血管炎癥和硬化幾率的作用,臨床上常用於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核桃富含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大棗有助於補益氣血,以上食材壹起食用,適合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
?三大保健穴位:緩解心臟不適,維護血管。
按壓的穴位包括鐘山、少府和神門。每次可以按五秒,每次二十下,壹天幾次。平時按壓可以緩解心臟不適的癥狀。如果反復感到不舒服,在西醫確認沒有其他需要進壹步治療的情況下,可以加強* * *頻率,以緩解胸痛癥狀。
鐘山角
位於胸部中線第四肋間,大約在兩個* * *之間。地鼠指的是胸腔,是祖氣的海洋,屬於任脈。是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四條經脈的交匯點。具有益氣活血、通絡開胸的功效,可緩解神經系統帶來的壓力,增強免疫系統。
少府穴
它位於手掌的第四和第五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尖去的地方。經常* * *少腹穴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少”是“陰”的意思,“府”是“府”的意思,即心經的氣血全部匯聚於此穴。經常按壓少腹穴可以驅散心火,幫助維護心血管系統。
神門穴
位於手腕處,手掌對著自己時,小指延伸至腕關節的水平線處,骨間有凹陷。神門穴是心臟的原始穴位,屬於手少陰心經,具有滋陰降火、養心安神的作用。因此,經常摩擦神門穴可以調節與心臟和精神有關的疾病,還可以改善焦慮、失眠、暈車、五十肩、胃食管反流和更年期不適。
本文摘自臺灣省商務印書館《彭博士濕氣調理大全:益氣祛濕》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