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時有血出來,血的顏色為深紫色或褐色,或鮮紅色,常帶有食物殘渣。常有胃痛、脅痛、黃疸、積病等慢性疾病,多由飲食不當、情誌不和、過度疲勞、氣候突變等誘發。大便黑如漆,甚至是暗紅色。大便潛血試驗呈陽性。x線鋇餐造影、纖維胃鏡、b超等檢查往往能發現原發病。
吐血治療的辯證分析
吐血多因熱傷胃絡,或脾虛,或胃絡郁結,導致血流出脈外。臨床上需要區分虛實。實證多因熱(胃熱肝火),虛證多因脾虛。臨床上多屬於發熱。治療以清熱瀉火,降逆,涼血止血,或益氣補血為主。忌用升發燥熱,以免隨氣火升降而加重出血。
嘔血的辨證論治
胃熱證表現為脘腹脹痛,嘔血鮮紅或深紫,口臭,口幹,大便顏色暗。舌紅苔黃,脈滑。
治療方法:清胃瀉火,化瘀止血。
藥方上的草藥
1.瀉心湯加減(張仲景《金匱要略》)
處方:大黃15g,黃連10g,黃芩12g,茜草12g,紫珠30g。用水煎服。
2.中成藥
(1)紫地寧血散,每次2瓶(8g),每日3次,用水調服。
(2)薛寧顆粒每次含1包,壹日三次。
(3)雲南白藥每次1g,壹日三次。
3.片面的處方
(1)薛寧湯(劉國濮證)
處方:紫珠、地榆各30克,降香、大黃各12克。用水煎服。
(2)生大黃粉(胡等《中國中醫秘方》)
處方:生大黃粉,每次3克,每日3次。喝溫水。
(3)四黃湯(賴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生大黃粉15份,黃連9份,地黃30份,生黃芪15份,生甘草6份。將藥物研成細末,過20目篩,混合,30克裝。取四黃散30克,加水200毫升,煮沸2分鐘,過濾去渣,涼服。壹天服1包,兩次,嚴重者壹天服2包,四次。五天就是1個療程。
肝火證表現為嘔血鮮紅或紫紅色,口苦兼脅痛,心煩易怒。舌質紅絳,脈弦。
治療方法:瀉肝清胃,涼血止血。
藥方上的草藥
1.加減主方龍膽瀉肝湯(高力石蘭秘藏)
處方:龍膽草12g、梔子10g、黃芩10g、牡丹皮9g、生地15g、白前12g、紫珠30g、甘草6g。用水煎服。
2.中成藥是指胃熱中成藥。
3.片面的處方
(1)清肝梁雪湯(劉國濮證)
處方:梔子15g,白芍12g,龍膽草12g,白前12g,紫珠30g,甘草5g。用水煎服。
(2)三七玉瑾湯(《中醫雜誌》)
處方:三七9克,郁金10克,熟大黃10克,牛膝10克。水煎服,每日2劑。
脾虛證表現為反復吐血,時輕時重,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心慌氣短,大便發黑。舌淡,苔白,脈細。
治脾益氣,攝血。
藥方上的草藥
1.主方歸脾湯(嚴格使用和濟生方)加減。
處方:黨參18g,黃芪15g,白術12g,茯苓12g,當歸9g,炒地榆15g,白芨10g,阿膠12g(熔化),血余炭65438+。用水煎服。
2.中成藥
(1)歸脾丸,每次9g,每日3次。
(2)紫地寧血散,每次2瓶(8g),每日3次。
3.片面的處方
(1)益氣止血湯(劉國濮證)
處方:黨參18g,炒白術15g,茯苓12g,黃芪20g,地榆10g,白芨12g,炙甘草6g。用水煎服。
(2)止血合劑(上海中醫雜誌)
處方:白芍12g、炙甘草9g、炒烏賊骨12g、白芨12g、槐花15g、地榆15g、蒲黃15g、仙鶴草65444。水煎兩次,分兩次服用,每日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