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姜疫病持續時間長,危害大,蔓延快。這些防控方法要學會。

姜疫病持續時間長,危害大,蔓延快。這些防控方法要學會。

“冬吃蘿蔔夏吃姜,無醫生處方”是流傳已久的防病保健民間諺語。生姜原產於中國。相傳神農在南山采藥時,吃了壹顆毒蘑菇暈倒。當他慢慢醒來時,他把壹種芳香的尖葉植物的根放進嘴裏咀嚼。過了壹會兒,他就好了。因為能讓神農起死回生,所以取名“姜”。我們的祖先很久以前就寫了這樣壹首詩來說明生姜的作用:桂艾佟陰坐而悲,長安盼重陽。前路無經緯,春秋皮膚黑黃,酒香不腥時仍用菊花,寒積必姜。今天掉進水壺有什麽好處?月浦有余糧和小米香。生姜對氣候適應性廣,容易種植。但在種植過程中會出現許多病蟲害,嚴重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和果實的質量和產量。尤其是這種天氣,有時陽光明媚,有時狂風暴雨,最容易爆發姜瘟。姜疫病持續時間長,危害大,蔓延快,發病集中,嚴重影響生姜的品質和產量,輕則脫水萎蔫,重則折斷倒伏。那麽到底什麽是姜瘟,如何科學及時的防治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姜瘟病的癥狀、發生規律、傳播途徑、發生時間、防治措施,供大家參考。壹、姜瘟病的癥狀主要發生在植物的莖基部和地下根莖(姜塊)上,通常發生在靠近地面的莖基部和地下根莖(姜塊)上。發病初期,患部變為黃褐色,漬水,失去光澤;此時,如果用刀剖開病莖的基部或根莖,可觀察到維管束變褐,姜農朋友稱之為“黑眼圈”。用手按壓時,維管束會溢出銀耳膿,這是田間診斷該病的重要依據。根部被侵染後,病根也變成淡黃色,漬水,最後全部腐爛消失。莖的發病多從莖基部開始,然後逐漸向上擴展。病莖起初呈深紫色,後變為黃褐色,內部組織變褐色腐爛。病株葉片自下而上萎蔫,葉尖和葉脈呈鮮黃色,再呈黃褐色,最後變黃死亡。生病的植物經常從腐爛的莖基部折斷並倒下。(1)致病性姜腐病為細菌性病害,其病原為青枯假單胞菌,具有1-4極鞭毛。該病菌寄主範圍廣,不僅能侵染生姜,還能侵染番茄、茄子、辣椒等茄科作物。病菌能在5~10℃的溫度範圍內生存,生長繁殖的最適溫度為25℃左右。在52℃的高溫下,只需10分鐘就會死亡。(二)原因姜瘟病的發病與溫度、濕度、肥料和種植方式等因素密切相關。1.姜瘟病的發生與溫度的關系。生姜喜陰涼,忌高溫高濕。姜瘟病發病第壹天平均氣溫25-30℃,適逢7、8月雨季。65438±06℃以下姜疫病逐漸趨於緩解。此外,姜瘟病的發生發展還與5 cm地溫有關。該病流行期壹般為7-8月,田間5厘米平均地溫在25℃以上,發病趨於穩定,多在9月中旬地溫逐漸降至20℃以後。另外,如果8-9月間氣溫大起大落,會加速姜瘟。2.姜瘟病的發生與降雨的關系。姜疫病的發生和嚴重程度直接受降雨的影響,姜疫病的傳播受雨後天氣晴朗、氣溫高、空氣濕度大的影響,傳播迅速。3.姜瘟病的發生與土壤水分的關系。姜疫病的嚴重程度與地塊自身情況有很大關系,而土壤疏松、地勢高燥、排水通暢對其影響較小。誘發姜疫病的因素有土壤重、地勢低、排水不暢、土壤水分高等。,這往往導致發病率增加。4.姜瘟病的發生與施肥的關系。姜農在種植生姜的過程中傾向於施用氮肥。氮肥施用越多,病害越嚴重。但對於施用豆餅肥的生姜種植區,發病較輕;土雜肥種植的生姜發病率居中。施肥偏好明顯影響姜瘟病的發生和嚴重程度。化肥發病早,病情重,而豆餅肥正好相反。5.姜瘟病的發生與連作的關系。姜瘟病菌在病渣和土壤中可自然存活3~5年,但壹些姜農為提高自身經濟收入,往往多年在同壹塊地裏種植生姜,使該地區土壤肥力大量流失,難以恢復,也造成土壤中的病源基數增加,發病率大增。三、姜瘟病的傳播途徑和發生時間姜瘟病可在生姜、含病殘的土壤和肥料中越冬,壹般可存活2年以上。病原體壹般從莖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在田間主要通過以下四種途徑傳播:1。種植生姜傳播。帶菌姜是田間初始浸染的主要來源,可通過姜種的運輸進行遠距離傳播。帶菌姜播種會明顯增加發病率。2.土壤傳播。如果上壹年的病殘體沒有及時清理,仍然留在地下,增加了土壤的病源基數。如果妳壹年四季都種下去,病情會更重。因此,帶菌土壤是姜瘟病的重要傳染源。尤其是壹些常年連作的老姜區,病害越來越嚴重。3.肥料擴散。如果將患病植株的殘體或帶菌的土壤作為基肥施於姜田,也會引入細菌,導致發病。4.灌溉水擴散。灌溉水和雨水也是細菌傳播的媒介。特別是在疾病的高峰期,如果水源受到汙染,將帶有病菌的水倒入地下,病菌會隨水流動,引發疾病,嚴重時病菌會四處擴散,使疾病迅速傳播。高溫高濕,或晴雨天氣嚴重。特別是當土壤溫度急劇變化時,有利於該病的流行。此外,降雨的頻率、早晚和降雨量對發病也有影響,尤其是6-9月,每次暴雨後壹周左右田間出現壹個高峰。四。姜瘟病的防治措施(壹)農業防治1。種植生姜的土壤選擇,為生姜創造了壹個均衡全面的生長空間。生姜田要選在土質疏松、地勢高燥的地塊,普遍推廣稭稈還田技術,地塊盡量平整,避免灌溉和雨季田間積水,為生姜創造壹個質量豐富、土層疏松、通透性好的生存空間。2.優質生姜種子的選擇應為無病生姜種子,單獨存放在無病窖中,在無病生姜地裏嚴格挑選,從外地調入的種子嚴格檢疫,播種前嚴格挑選,以保持8、9月份田間土壤濕潤,及時消除生姜種子隱患,改善田間小氣候。3.姜地科學施用稻殼灰、矽肥、鉀肥更能抑制病害。施網肥時,姜地裏要加稻殼和矽肥作底肥,種植生姜的肥料都要無腐病菌。所用有機肥在使用前必須充分腐熟,並加鉀肥作為追肥。針對塊根類作物需鉀需氯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生姜地硫酸鉀及微量元素綜合補充劑,並多施豆餅肥。能大大增加對姜瘟病的抑制,並能顯著提高生姜的產量。提高抗病性不僅要平衡施肥,而且要有機肥和無機肥並重,單施化肥,追肥為輔。另外,在施肥、培土等田間作業中,要盡量小心,避免對植物造成傷害,從而防止病菌的入侵。4.合理灌溉和水質凈化,采取水旱輪作最有利,利用井水灌溉能有效加強田間排水,姜田最好在深溝高壟種植,註意防止水汙染。5.姜田輪茬需要3-4年以上。姜瘟病的病原菌在土壤中自然存活時間較長,壹般為3-5年。所以輪茬種植生姜需要3-4年。番茄、茄子、土豆、辣椒等作物為前茬的地塊不宜種植生姜,選擇糧食作物、蔥茬、蒜茬為前茬為宜。(2)物理防治1。曬幹滅菌後,收獲後及時深挖土壤;播種前壹年的夏季,灌水後可在溫室內用塑料薄膜覆蓋土壤,暴曬10 ~ 15天,將土壤溫度提高到56 ~ 60℃,對土壤進行殺菌。2.播種前2 ~ 3天從儲存窖中取出生姜種子,選擇晴天平鋪在地面上晾曬1 ~ 2天,然後放入室內傍晚堆放,用草簾覆蓋。3.遮陽防雨在高溫高濕的雨季,宜在江田搭棚遮陽防雨,並用透光率為30%的遮陽網覆蓋棚頂。9月中旬,天氣轉涼,光照強度減弱,遮陽網拆除。4.誘殺害蟲的植物出現後,根據害蟲的習性,可在田間懸掛彩板、設置殺蟲燈等方式誘殺蚜蟲、薊馬、姜蛾等害蟲,也可人工捕捉害蟲,避免對植物造成傷害,減少病菌入侵和傳播的機會。(3)生物防治1。生姜種子在覆土前,用200倍的熒光假單胞菌處理和噴灑。2.在生長期間,在苗期、三叉期、小耕期和大耕期施用熒光假單胞菌75L/hm2,稀釋200倍,然後在生姜幼苗根系附近灌溉,枯草芽孢桿菌30kg/hm2隨水施用。(4)化學控制1。苗期針葉的防治由於姜芽較嫩,出土時稍有不慎就會被土中的硬物劃破或被地下害蟲吃掉,病菌可通過這些傷口感染。此時用20%噻蟲胺銅500-750倍灌根,每穴100-150ml灌根。2.姜苗3 ~ 5葉期的防治。6月中下旬,生姜螟蟲等害蟲大面積發生並移至姜田,肆意危害姜葉心部。細菌可以從裂縫侵入。如果此時空氣濕度大,就會進入姜的心臟,壹直腐爛,破壞每壹根枝條。這種疾病會很快導致姜的根莖腐爛。7月上旬至中旬,癥狀明顯,葉片變綠、變黃甚至失水枯萎。因此,生姜長到3-5片葉時,要重點防治,可連續噴灑20%銅噻蟲胺(龍可菌)500次,共3-4次,每7-10天壹次。3.控制蔓延發現病株及時鏟除,病株周圍0.5米範圍內的健康植株壹起清除,挖出帶菌土壤。在病點內及周圍噴灑1公斤熟石灰或0.1.25公斤漂白粉,然後用無菌土掩埋。4.在藥劑防治病害初期,葉面噴施1300倍的20%葉枯寧,或800倍的30%氧氯化銅,或1: 1: 100波爾多液,或500倍的50%丁二酸銅可濕性粉劑,每畝噴施75-75次。姜瘟病是壹種蔓延快、範圍廣、危害深的非常嚴重的病害。為防止姜瘟病的發生,種植前應選擇生姜的土壤和品種,在農業防治的基礎上輔以物理、生物和化學防治。種植時要合理施肥,增強植物的抵抗力,隨時進行病蟲害防治,減少病害的傳播。科學灌溉,合理輪作,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結合,惡化病害環境。另外,在姜瘟病的化學防治中,要防治姜螟等害蟲,避免病菌從傷口侵入,並在不同時期選擇相應的藥物進行防治。噴灑的藥物壹定要合理,太多會造成藥害,太少達不到藥效。運用科學的防治方法,做好防治工作,才能帶來生姜的優質高產和豐收。聲明:以上內容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 上一篇:兒童延邊顆粒的成分是什麽?
  • 下一篇:90年代以後,老年斑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妳變老了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