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癥狀
“息肉”是人體正常結構中多余的壹塊“肉”。上至鼻腔、聲帶,下至直腸和子宮頸,都可能出現息肉。大多數息肉都很隱蔽,很難發現。息肉是壹種粘膜表面突出的贅生物,包括增生、炎癥、錯構瘤、腺瘤等腫瘤。息肉的臨床表現多為腺瘤性息肉和壹些胃腸道息肉綜合征。雖然這些病變是良性的,但其中壹些往往會變成惡性的。
兒童息肉主要發生在5 ~ 10歲的兒童。病理上,其內容各不相同,有的是良性腫瘤,有的是炎癥增生的後果。大便周圍帶血,大便後出血為主要癥狀,血很少。直腸下端息肉可在排便時從肛門脫出,呈櫻桃狀,鮮紅色,排便後可自行退回。當炎癥並發感染時,可出現粘液便、大便頻繁、大便不盡等。,長期可能出現消瘦和貧血。
3分類
膽囊息肉的表現包括多種病理類型,分為非腫瘤和腫瘤兩大類,腫瘤又分為良性和惡性。
非腫瘤性病變
膽固醇息肉是最常見的。國外1995報道膽固醇息肉占膽囊息肉樣病變的65%,國內報道的288例患者中,膽固醇息肉占62.5%。其次是炎性息肉、腺瘤樣增生和腺肌瘤。
(1)膽固醇息肉:膽固醇沈積是膽囊息肉的重要原因。膽固醇沈積在膽囊粘膜固有膜的巨噬細胞內,逐漸突出到粘膜表面,促進粘膜上皮增生,羅布森-阿登竇增大,肌層增厚,形成息肉。膽固醇息肉的病理特征是多發性小息肉。膽固醇息肉74例,直徑小於10mm者占97%,多發者占50%,平均3.09±3.31(腫瘤息肉多為單發病竈,有臨床鑒別意義)。膽固醇息肉脆薄,易與粘膜分離,不伴有腸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不含其他基質成分。即使伴有炎癥,也很輕微。至今未見癌變報道。
(2)炎性息肉:炎性刺激引起的肉芽腫,直徑約5mm,單個或多個寬基結節。其成分為毛細血管、成纖維細胞和慢性炎癥細胞,息肉周圍膽囊壁有明顯炎癥,至今未見癌變報道。
(3)腺瘤樣增生:是壹種既不是炎癥也不是腫瘤的增生性病變,為直徑約5mm的軟黃色疣,單發或多發。其成分富含含平滑肌束和杯狀細胞的結締組織,表面有上皮增生並伴有腸化生。腺樣體增生是由於粘膜上皮伸入肌層形成的羅-阿竇明顯增多,竇口常狹窄,常導致膽汁淤積、炎癥或膽結石嵌頓於竇內,可能導致癌變。
(4)子宮腺肌瘤:有粘膜上皮的局部改變,肌纖維增生,局限性性腺肌增生,故醫學上又稱為子宮腺肌病,有彌漫性、節段性、局限性三種類型。腺肌瘤也是壹種增生性病變,既不是炎癥也不是腫瘤,也可能癌變。
腫瘤病變
良性腺瘤是主要病變,膽囊癌是主要惡性腫瘤。
(1)腺瘤:多為單蒂息肉,可為乳頭狀或非乳頭狀,惡變率約30%。癌變幾率與腺瘤大小呈正相關。65438-0998國外學者觀察膽囊良性息肉樣病變時,發現94%為
(2)腺癌:分為乳頭狀、結節狀和浸潤型。前兩種是直徑約為20毫米的隆起性病變.因此,伴有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膽囊癌往往處於早期,其中乳頭狀癌多局限於粘膜和肌肉,預後良好。
4病因病理學
息肉的病因可能與炎癥內分泌失調有關,尤其是雌激素水平過高。比如長期發炎很容易導致宮頸息肉。
現代醫學尚未明確其真正病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慢性刺激
因飲食習慣改變、糞便性質改變而產生的特殊刺激;或受痢疾、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蟯蟲等腸道疾病刺激;以及慢性便秘和大便幹燥,都會刺激直腸粘膜而引起疾病。
遺傳因素
當胎兒處於胚胎階段時,上皮細胞是易感的。這種特性使得上皮細胞在生長發育期迅速長成息肉。現在不知道妳孩子的息肉是多發還是單發。建議通過手術治療。如果不及時治療,長期便血會影響孩子的健康,導致貧血。壹般該病可通過肛門切除治療,20分鐘左右即可完成手術,對患兒無其他影響,相對安全。
5臨床診斷
息肉大多是隱性生長,壹般癥狀不明顯。如果壹個器官或多個器官內的息肉需要做內鏡檢查,比如腸鏡、宮腔鏡,那麽可以選擇彩超、CT。
6息肉惡性判斷
判斷息肉是否會惡變主要看以下幾個方面:
壹、息肉的出現:有蒂的非贅生性小息肉的那種,多與息肉中的好人有關,壹般不容易惡變;如果息肉很大,基底部很寬,蒂很寬,很有可能惡變為癌。
二、息肉數量:單個息肉癌變率低;但多發性息肉癌變的概率增加。
第三,看息肉的組織性質:單純炎癥性息肉惡性程度較低,而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絨毛狀腺瘤,最有可能惡變為結腸癌。
四、息肉的生長速度:良性息肉生長非常緩慢。如果它們在短時間內迅速生長,直徑超過2厘米,就要警惕癌變。如結腸腺瘤性息肉,是結腸黏膜細胞過度增生所致,癌變率可達42%-77%。
第五,看家族遺傳史:有壹種家族性大腸息肉病,是指同壹家族上下幾代人都可以患結腸息肉,屬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由於細胞內5號染色體的遺傳缺陷引起的。如果父母中有壹方患有息肉病,其後代中50%的息肉將有惡變的風險。如果父母雙方都患有息肉病,後代息肉癌變的風險可升至75%。
7臨床治療
手術或微創治療
壹般來說,息肉選擇手術或微創切除,及時送病理科,確定其病變性質。內鏡下息肉切除術(胃鏡、腸鏡)是預防其癌變的非常有效的措施。顯微鏡下治療息肉的方法有:高頻電凝電切、高頻電灼、激光治療、微波治療、註射消融、冷凍治療等。
息肉切除後的隨訪壹般認為,單個腺瘤性息肉切除後,術後第壹年隨訪壹次,如果檢查陰性,每三年隨訪壹次。切除多發性腺瘤或大於20mm伴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每3 ~ 6個月隨訪1次,陰性者每65,438+0年隨訪1次,連續2次陰性者每3年隨訪1次,隨訪時間不少於65,438+05年。
膽囊息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適應證
1.有明顯臨床癥狀的各種類型膽囊結石,如單純性慢性膽囊炎伴結石、慢性萎縮性膽囊炎伴結石、充盈性膽囊結石、慢性膽囊炎伴結石嵌頓。
2.膽囊息肉樣病變。
3.對於無癥狀的單純性膽結石,以下患者應行LC: ①陶瓷膽囊,因為膽囊癌發病率高達25%;②膽結石超過3cm的患者,即使沒有明顯癥狀,也要積極治療。膽結石超過3cm的患者膽囊癌發病率明顯高於膽結石低於3cm的患者。②無癥狀膽囊結石伴膽囊息肉。
4.糖尿病合並膽結石患者,壹旦出現臨床癥狀,應盡早手術。甚至在目前,有壹種觀點認為,即使他們沒有癥狀,也應該進行手術。
5.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並發膽囊結石的發生率比正常人高4-5倍。肝硬化患者雖然不是LC的禁忌癥,但卻是難度較大的LC手術,因為門靜脈高壓癥膽囊周圍和膽囊三角區血管豐富,容易出血和粘連。所以這個操作要謹慎。
6.多數慢性膽囊炎合並結石急性發作的患者,經解痙、鎮痛、抗炎治療後,可迅速緩解急性膽絞痛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我們應該抓住手術的時機,進行這次手術。而另壹類是嵌頓性膽囊結石,盡管對癥用藥也無法緩解,膽囊壁容易壞死,甚至因膽囊穿孔導致腹膜炎。這類患者應盡早手術,LC手術不宜超過24小時。
腸息肉的治療技巧
1.對於盲腸結腸息肉患者來說,飲食調整也很重要。飲食不合理常加重腹瀉、出血等癥狀,故要求患者禁飲禁灑、辛辣刺激性飲食,宜清淡易消化。
2.對於單發息肉,首選腸鏡治療,對於多發息肉或息肉病,可采用腸鏡分期進行息肉切除術。如果病變腸段息肉太多,無法在結腸鏡下切除,可以考慮手術切除病變腸段。
3.大腸息肉切除後,應定期隨訪和復查。由於電灼、結紮、結紮等方法難以完全切除息肉組織,其殘端容易再次增生形成息肉,因此定期復查極為重要。隨時發現,隨時治療。
4.對於幼兒的息肉,不宜選擇腸切除,因為疾病趨向於自愈,簡單的結紮或燒灼療法非常可靠。[1].
民間偏方
1,鼻子裏有息肉。用水壺肚臍墨水壹塊錢,水就送下來了。服用三五天。
2、鼻息肉。用地龍(炒)壹分鐘,皂莢壹攤,研成粉末,調蜜敷患處,水盡即愈。
3.治療鼻內息肉。用明礬燒,用豬油和棉花包好,塞進鼻孔。幾天後,息肉脫落了。另壹個方子:明礬壹兩,蓖麻子七個,鹹梅肉五個,麝香少許。搗碎均勻,揉成團,用棉紗布包好,息肉就下來了。
4、治療偏方:時不時用細辛吹進去。
8預防性保健
息肉患者,尤其是結腸息肉患者,應少食辛辣及油炸、肉蛋類、生冷、油膩、高脂肪、高能量食物,增加水果、蔬菜的攝入,保持大便通暢,防止脂肪和能量、濕熱、瘀血和毒素積聚,導致癌變。
預防鼻息肉積極預防傷風感冒,根據季節變化及時增減衣物。戒煙戒酒,防止有毒氣體和汙染,粉塵長時間會刺激鼻腔和咽部。避免長期使用血管收縮藥,如鼻炎凈,避免藥物性鼻炎。不要養成摳鼻子的壞習慣,鼻塞嚴重也不要強行擤鼻涕,以免引起鼻竇炎和中耳炎。及時治療鼻、咽及周圍器官的疾病,避免感染的擴散和復發。
預防子宮息肉平日要註意外陰衛生,預防陰道炎癥和宮頸糜爛,同時要保持性衛生。要勤曬被褥,要穿棉質內衣,勤洗勤換。做好月經或流產後的保健工作。另外,預防子宮息肉的關鍵是女性朋友要註意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