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從中醫角度對壹些常見出汗現象的解釋:
自汗
並不是因為天氣悶熱,服用發汗藥物等刺激因素而經常出汗,這種情況稱為“自汗”。自汗多因肺氣虛弱,衛陽氣弱,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乏力、倦怠、氣短、畏寒等陽虛癥狀。多見於佝僂病患兒和甲亢患者。
盜汗
睡著了就流汗,醒來就流汗。盜汗多因陰虛導致陽亢,陰不控陽,津液出汗,故常伴有五心煩、失眠、口幹咽燥等癥狀。常見於肺結核浸潤患者。
韓戰
即寒戰後出汗是溫病過程中善惡鬥爭的壹種表現。出汗後退燒,脈搏不動,身體發冷,這是好現象,說明邪去了,元氣恢復了。如果出汗後四肢冰冷煩躁,說明正氣無敵,正氣隨虛弱而下,為危重病。戰汗多見於各種傳染病的早中期。
不費力地
是指病情危重時,正氣虛弱,陽氣即將起飛,大汗淋漓,伴有氣短、肢冷、脈象微弱,有時無危重,是陽氣將盡的標誌,多見於心力衰竭、虛脫患者。
頭部出汗
出汗僅限於頭部。多為上焦邪熱或中焦濕熱郁蒸所致,多見於陽明熱和濕熱證。如果是大病之後看到的,或者老人氣喘籲籲,汗流浹背,那多半是虛。比如大病末額汗突然大量,就是陰虛上沖,陰虛不能附陽,陰津隨氣脫的危機。但是,孩子睡覺時頭上經常出汗。如果沒有其他癥狀,就不是癥狀。
部分出汗
俗稱“半身汗”。它位於左側或右側,上身或下身。都是因為風痰或風濕阻絡,或營防不暢,或氣血不和所致。多見於風濕病或偏癱患者。如果老年人出汗,這可能是中風的前兆。
冷汗
指因畏寒肢冷而出汗。出汗前無發熱,口不渴。常伴有精神萎靡、面色蒼白、便溏、小便長、脈緩、舌淡等感冒癥狀。多因陽虛、衛氣不足所致,也可因驚嚇所致。
另外,手心出汗往往是過於緊張;胸口出汗是想多了;那些經常在最輕微的運動中出汗的人要麽太肥胖,要麽太虛弱;糖尿病患者的汗味微香;肝硬化患者的汗液有壹種特殊的肝味。
擴展數據:
壹滴汗水98 ~ 99%主要是水,碧璽汗蒸房比重約為1.002 ~ 1.003,pH值為4.2 ~ 7.5。NaCl約為300mg/100ml。
1 ~ 2%是少量的尿素、乳酸和脂肪酸。
汗液是汗腺分泌的液體。因外界溫度升高或內部產熱增加而引起的熱刺激而出汗,稱為知覺性出汗。此時出汗區域分布較廣,全身各部位皮膚,尤其是前額、頸部、軀幹、腰部、手背、前臂最多;其次是頸部、軀幹側和大部分肢體;再次是大腿內側面和腋窩;至少是手掌和腳。
精神緊張也會導致出汗,出汗中樞分布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各個部位。正常人24小時內不知不覺蒸發掉約600 ~ 700毫升的水分。
出汗分主動和被動。所謂被動出汗,是指由於天氣悶熱、煩躁而出汗,對人體有害。相反,人體主動運動出來的汗叫主動出汗,有利於維持人體內的溫度,散發熱量,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
汗液的作用是調節體溫。仔細想想,人體真的像壹臺精密的機器。如果妳不流汗,那就不好了。運動,血液循環加快,體溫上升出汗,使體溫下降;天冷的時候,汗腺和毛孔會收縮,防止體溫流失。
汗水是我們身體的“空調”。中醫認為,出汗是夏季排毒的壹種。人的排毒方式有兩種:壹是排尿,二是出汗。出汗是最有效的排毒方式。只有夏天才能壹年四季自然出汗,對人體新陳代謝、經絡平衡、免疫系統健康都會有好處。
如果妳長時間不出汗,妳的皮膚就不會呼吸,最終會造成妳代謝系統的很多紊亂,而這個皮膚的排毒功能就會轉移到妳的腎臟和肝臟。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流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