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只有四種,附子、桂枝、白術、甘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治風濕,關節痛,痛得不能屈伸,近痛,多汗,氣短,小便不利,惡風不想脫衣服,或身體略腫。根據癥狀來看,現在基本符合痛風。我初學中醫的時候,也學過壹段時間。甘草附子湯過去是治療痛風的嗎?但網上說法很多,有的說有,有的說不全有。當然,後來我自己也練過。痛風發作的時候喝了兩劑,感覺沒什麽效果。經過這種做法,我天真地以為經典藥方只是針對當時,對現在的人沒有太大作用。當然,後來我打了自己壹巴掌。
當歸拈痛湯有多種藥用味道。這也是李冬環被後人批評的主要地方,說他的藥味道太多太雜。當然,這個小瑕疵並不能影響他創立的脾胃學說對中醫的指導貢獻。將處方改為祛濕劑,具有利尿、清熱、祛風止痛的功效。主治:濕熱脈,外感風邪證。四肢酸痛,或肩背沈重,或腳氣腫痛,足膝生瘡,舌苔白膩淡黃,脈數。臨床上常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均為濕熱兼風濕表證。有人認為這種癥狀在古代就是痛風,而記載這個方子的患者是典型的肥胖、嗜酒、脾胃虛弱,符合絕大多數痛風患者的特點。這個我也練過,對我好像有壹些作用,但是不明顯。往往需要兩三劑才能見效,但不能完全緩解疼痛,只能緩解。
當然,看了脾胃學說,按照調理脾胃的相關方法,我的身體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雖然不能根治痛風,但是發作頻率已經減少了好幾倍。對我來說這就夠了。而且我的脾胃改善後,很多不好的癥狀都明顯改善。我的大肚子瘦了,精神好了,不再那麽困了,不再暴飲暴食了,餓的時候也改善了很多。當然還有很多。我只是強調脾胃作為後天之本的重要性。
真正扇我耳光的是聽倪的《人物誌》裏的《傷寒論》,裏面講了甘草附子湯的故事,他講了他的臨床細節。正好痛風發作,就按照倪老師的指導來練。結果壹劑之後效果明顯。當然,因為我在喝中藥之前吃了止痛藥(這裏請註意,不同藥物之間請間隔至少2小時),所以我以為是止痛藥的作用。晚上感覺腳好多了,就再喝壹劑。是否真的管用,明天就知道了。結果是壹個驚喜。這個結果不僅讓我大吃壹驚,還扇了我壹巴掌,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經方的神奇。
我希望我真的找到了治愈我痛風的方法。(以上僅是我的經驗分享,不構成任何用藥建議。有癥狀請到正規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