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大椎(GV14)【中國針灸大辭典】
3.總結壹下木槌是經絡穴位的別稱,即大椎[1]。看手肘後面。
穴位大椎漢語拼音大椎羅馬拼音大椎美式英語譯名大椎
國家
壹代
編號中國GV14日本法律14
莫蘭特VG13野夫IVG13德國LG13英國Gv14美國Go14。
大椎被命名為經絡穴位(大椎和靈臺14,督脈14)[2]。《黃帝內經·蘇靜文琪賦論》出版。以《肘後備急方》為大錘,以《同仁穴位針灸圖解》為大錘。別名白老、尚義[3]。它屬於督脈[2]。大椎是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督脈的交點[2][3]。大的是巨大的,脊椎骨是脊椎骨。此穴在第七頸椎粗棘突下,故名大椎[2]。大椎穴主要用於外感、勞倦、精神類疾病,如感冒、惡寒發熱、強頭痛、瘧疾、咳嗽、哮喘、胸背痛、支氣管炎、哮喘、肺結核、骨蒸潮熱、盜汗、五傷、神經衰弱、癲狂、癲癇、中暑、嘔吐、霍亂、黃疸、風疹、腰椎。大椎穴有強身防病的作用。
4.大椎穴別名白勞(針灸全集)、上東(循經查穴匯編)、大公(肘後備急方)。
5來源《黃帝內經蘇文骨孔論》:灸寒熱之法,先灸大椎,以年為強數。
6點名巨,椎即椎。此穴在第七頸椎粗棘突下,故名大椎[2]。
大與小。脊柱節點稱為脊椎骨,也稱為焦點。張介賓註:“焦,即椎之意,指棘之間。古有焦,亦稱傾,後人作椎。”穴位在第七頸椎之下,古人將其列為椎骨的長度,但脊柱略大於其他脊柱。齊波說:“背上的駝峰在椽尾。”《肘後》有:“大椎高起於頸背。”此穴在此椎之下,故名大椎。[4]
7具體大椎為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督脈的交點[2][3]。
8.頸椎和胸椎[5]
9大椎穴定位標準:大椎穴在後正中線上,在第七頸椎的棘下凹陷處[6]。
大椎穴位於背部第七頸椎棘突和第壹胸椎棘突之間,約肩水平[3]。
大椎穴位於脊柱區,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下棘突凹陷處。彎腰或俯臥撿點。[2]
督脈大椎穴的位置
大椎穴在頸椎和胸椎中的位置
大椎穴在頸椎和胸椎的位置[2]
大椎穴在頸椎和胸椎中的位置
大椎穴在頸椎和胸椎(肌肉)的位置
大椎穴在頸椎和胸椎(骨骼)的位置
10取穴法俯臥或頭低坐,取穴於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彎腰或俯臥取穴[2]。
俯臥或低著頭坐的人,頸後隆凸最高,能屈能伸能旋轉者為第七頸椎,取穴在下部[7]。
11大椎穴解剖,大椎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淺層主要分布有第八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和棘突間的皮下靜脈叢。深層有棘突與第八頸神經後支分支之間的椎外(後)靜脈叢。
11.1級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2]。
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8]。
11.2第八頸神經後支的皮支分布於神經血管淺層;深層分布有第八頸神經後支和頸橫動脈[8]。
分布有第八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和第壹胸神經後支;頸橫動脈分支[3]。
12大沖穴大椎穴的功效與作用具有清熱解表、止虐止癇的功效。
大椎穴具有解表通陽、補虛安神的作用[2]。
大椎穴是“陽之會”,陽主表,是外感發熱的重要穴位[9]。
手和腳的督脈和三陽經在大椎會合。取大椎穴,既能助少陽樞,又能開太陽之閉,從而調和少陽,驅除邪氣,是治療瘧疾的常用穴[9]。
大椎穴位於背部,與心肺相鄰,可促進肺氣的調節,治療咳嗽、哮喘、正氣不利[9]。
督脈運行於項部,大椎穴位於項部,可調經理氣,治療項強成角[9]。
督脈“屬腦”,腦為“元神之府”,所以大椎穴是治療精神疾病的重點穴位[9]。
大椎穴也是治療虛癥如骨蒸、盜汗和五勞不足的重要穴位[9]。
大椎穴位於後極,背對陽,此穴為陽中之陽。督脈橫膈膜以上穴位是調理益陽氣的總原則。也是督脈與手太陽、手陽明、手少陽四脈的交匯處。所以,如果陰陽之爭壹方優於另壹方,就選這個點來調節。[4]
大椎(13)主要用於外感、勞倦、精神病,如感冒、惡寒發熱、強頭痛、瘧疾、咳嗽、哮喘、胸背痛、支氣管炎、哮喘、肺結核、骨蒸潮熱、盜汗、五株七傷、神經衰弱、癲狂、癲癇、中暑、嘔吐。大椎穴有強身防病的作用。
大椎穴主要用於外感、勞倦、精神病,如感冒、惡寒發熱、強頭痛、瘧疾、咳嗽、哮喘、胸背痛、支氣管炎、哮喘、肺結核、骨蒸潮熱、盜汗、五勞七傷、神經衰弱、癲癇、中暑、嘔吐、霍亂、黃疸、風疹、強背、角麻痹。
大椎穴主要用於治療發熱、瘧疾、咳嗽、哮喘、骨蒸盜汗、癲癇、強頭痛、肩背痛、強背痛和風疹[8]。
大椎穴有強身防病的作用[2]。
大椎穴主要用於發熱、瘧疾、中暑、感冒、癲狂、癲癇、骨蒸潮熱、盜汗、咳喘、強背強頸;以及肺結核、支氣管炎等。[3].
治落枕、角弓倒置、肩頸疼痛、肺脹脅肋脹滿、咳喘;瘧疾,風疹,癲狂,小兒驚風,黃疸。頸肩肌肉痙攣、落枕、感冒、瘧疾、小兒麻痹癥後遺癥、舞蹈病。
14針法14.1針法斜刺0.5 ~ 1寸[2]。
直刺0.5 ~ 1英寸[8]。
將針向上傾斜0.5 ~ 1寸[3],進針要慢[7],不要太深[7],避免大面積插入[7]。其酸脹或麻木可傳導至脊柱以下或以上的頸部[7]。
或者用三棱針穿刺放血[7]。
註意:
(1)當針感覺到達胸部、側腹、腰部,甚至到達上下肢時,不要再提針再插。不要重復針感,否則會留下熱痛,上下肢無力,尿瀦留,嚴重的會癱瘓。如有反復針感及後遺癥,應及時消除不良反應。排除方法:若某經絡出現針感,取該經絡穴位進行治療。如少陽手三焦經有反復針感,留有熱痛,行動不便,故用惠宗治療;下肢反復針感、下肢無力者,宜用梁丘、外丘,腰部用袢。[7]
(2)脊柱針感強。對於壹般體質虛弱的患者,針刺不宜過深,補熱涼瀉法宜輕,時間宜短。如果患者出現心悸、頭暈、出汗等癥狀,應及時用闕如、水溝、太陽等藥物治療,以消除不良反應。[7]
(3)當全身感到神經過敏時,應立即拔針,不宜應用任何針刺和補瀉方法,否則會導致尿瀦留。[7]
(4)對於癲癇患者來說,針刺的方向和指向不能向上,不能到達頭部,否則會引起頻繁發作,加重病情。[7]
14.2艾灸能灸[2][8]。
艾條灸3 ~ 7強;或艾條灸5 ~ 15分鐘[3]。
可作為艾灸或藥灸、疤痕灸強身保健[7]。
15大椎穴大椎穴與曲池、風池治療流行性感冒的配伍[2]。
大椎穴與風門、舒菲和鐘山(麥粒灸)用於治療哮喘[2]。
大椎穴配合少商放血和合谷可以退燒[2]。
大椎穴配合足三裏、曲池、三陰交、脾俞治療白細胞減少癥[2]。
大椎與舒窈配伍,具有疏督行氣、清熱截瘧之功,主要用於治療瘧疾。
大椎與谷中沖任合用,有解表瀉熱之功,主治傷寒、眩暈。
大椎性強,有調理督脈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腰酸背痛。
大椎配曲池、大魚際、外關、合谷、太陽、風池,治療外感發熱頭痛[7]。
大椎配合脊柱中、陽經治療腰痛[7]。
大椎配後溪,缺口透支,大椎是艾灸治瘧,寒熱[7]。
大椎配有風池、背流、溝、脈診治療小兒驚風[7]。
大椎穴與定喘穴、風門穴、舒菲穴、豐隆穴配伍,用於治療咳喘[7]。
16文獻綜述《傷寒論》:太陽少陽皆病,頭酸或暈。胸痹心結硬者,應刺大椎第壹舒菲、肝俞,註意不要出汗,出汗則神誌不清,有脈。在經歷了五天的精神錯亂之後,這是壹個障礙。如果太陽、少陽有病,心硬,頸強眩暈,刺大椎、舒菲、肝俞時,註意不要下去。
針灸經典甲、乙:傷寒、心煩、嘔吐,以大椎為主。痙攣,脊柱強,風不好栗振,喉炎,憋氣,胸中郁熱,頸強,寒熱,僵仆不能久立,煩急,難受,大椎為主。寒熱灸的方法是先取頸椎,以年為強數。
針灸經典甲、乙:三陽與督脈之會。
同仁腧穴針灸圖解:治五株七傷,溫瘧,結節病,氣癰,背頸緊,風勞食氣。
針灸:主肺飽脹,嘔吐上氣,五株七傷,疲乏無力,溫熱瘧,癆,註氣項緊,風倦,攝氣,骨熱,前板牙幹。
類比佛經圖翼:大椎法師因五株七傷,風倦氣進,久治不愈的瘧疾,肺脹脅肋脹滿,嘔吐,背肩緊張,頸強,不可檢討。
《類比經·畫翅》:兼治頸癰、艾灸,大椎兩側垂下相距壹寸半,各三十強。
“做好萬金方的準備”:凡灸瘧疾者,必先請第壹個得此病者先灸之。從頭頸部開始的,開始前先在大椎尖做預灸,漸灸停止;從腰脊柱,灸腎舒百莊;從臂,灸三室。
《普濟》:灸年強。
《外太壽石方》:治哮吼(喉中哮鳴)妙法。發病的第壹瞬間,用鳳仙花(又名指甲花)連根帶葉熬出濃汁,然後用熱汁擦洗在背心上,涼了再換,直到極熱。用生姜擦,再用白芥子、輕粉、白芷三兩,研成粉末,用蜂蜜調成餅,放在火上加熱,貼在背心第三骨上。貼在暖氣上真受不了。是病根,壹定要有耐心。不要輕易脫下來。涼了就拿下來,加熱再貼。壹個蛋糕可以粘兩三天。無論病未愈,多備藥餅,不間斷更換,少則壹兩天,多則三四天,多則五六天,永不復發...痰多,胸悶,咳喘。
17大椎穴的研究進展17.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針刺大椎穴可以升高白細胞,對白細胞減少癥有壹定的治療作用,同時有明顯的左移現象。艾灸大椎可促進傷寒桿菌凝集素或溶血素的產生,而艾灸二莊更為明顯。凝集素和溶血素的平均效價比對照組高2倍以上。6.強則效果差,反復灸則效果更好。用溶血空斑試驗測定艾灸對抗體形成細胞的作用,得到了同樣的效果,符合抗體的生長規律。艾灸或電針大椎、足三裏可提高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電針大鼠大椎、命門也能提高肝臟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最高吞噬能力達56.8%。弱* * *可使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增加73%,強* * *可使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平均降低30%。吞噬細胞功能的影響是通過神經反射來完成的,交感神經起增強作用,迷走神經起抑制作用。[7]
艾灸小鼠大椎穴可提高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
針刺人工創傷或化學性炎癥家兔或大鼠的“大椎穴”具有抗炎或減少炎癥滲出過程和加強增殖過程的作用。弱針刺大椎可增強家兔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明顯提高調理素、凝集素、溶血素和補體的效價。強針灸可以減少。[2]
17.2對體溫中樞的影響觀察大椎穴深刺和淺刺的解熱作用,發現針刺大椎穴有壹定的解熱作用,但深刺組的解熱作用比淺刺組更快、更大,在改善微血管灌註、加快血液循環和擴張皮膚血管方面明顯優於淺刺組(P
17.3對肺功能的影響連續針刺大椎穴1周,可增強呼吸功能,增加肺通氣量,解除支氣管痙攣,降低呼吸阻力,對哮喘有效。[7]
17.4對血液循環系統的影響針刺大椎穴對白細胞有雙向調節作用,使高的降低,低的升高。對於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患者,針刺大椎、足三裏等穴可增加白細胞減少,有效率可達80% ~ 90%。有艾灸化療後骨髓移植模型小鼠“大椎”的實驗研究,可明顯升高小鼠白細胞,改善骨髓造血微環境,提高小鼠免疫能力。針刺大椎、內關可以調節血小板。治療脾切除術後血小板減少癥,可使血小板數量逐漸減少至正常,而對於脾細胞增多癥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則增加血小板數量。[7]
17.5對甲狀腺功能調整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手法對甲狀腺功能的影響不同。比如用載體射流(8000 ~ 18000 Hz) * * *兔“大椎”、“水兔”對甲狀腺功能有促進作用,電針同穴則有抑制作用。[7]
電針家兔“大椎”和“水土”穴與對照組相比,可明顯降低甲狀腺的碘攝入量,但對於濾泡增大、上皮較低的甲狀腺,針刺後可使濾泡減少、上皮較高。對於壹側迷走神經切斷,碘攝入量增加的甲狀腺,針刺後可明顯減少碘攝入量,使形態無明顯變化的濾泡增大,上皮變低。雙側交感神經幹切斷時,電針對甲狀腺無明顯影響,說明該影響與交感神經有關。[2]
17.6抑瘤實驗報告:米粒灸大椎穴對小鼠實體瘤和腹水癌有明顯的治療作用,可延長小鼠存活時間,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不同程度地提高整體防禦免疫功能。[7]
17.7治療感冒,取大椎穴,散刺後拔罐。此外,可用隔姜灸3 ~ 5次強大椎,或艾條灸20分鐘,每日2 ~ 3次。
17.8治蕁麻疹,取大椎穴,用力* * *,留針5分鐘。
17.9治療痤瘡用三棱針點刺或梅花針輕敲數次,然後拔罐,以出血為度。
治療發燒用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