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易茗論稿》第三卷。
同義詞:童生散(傷寒標本卷二)。
成分:防風
川芎根莖
當歸
中國芍藥
中國大黃
薄荷葉
麻黃
連翹屬植物
芒果每個15g
石膏
黃芩
桔梗各30克。
90克滑石
60克甘草
荊芥
白術的根莖
梔子各7.5克。
用法:每次6克,用開水沖泡3片生姜,溫服。
功能:祛風解表,瀉熱通便。
主治:風熱熾盛,表裏俱傷,惡寒實熱,頭暈頭痛,目赤疼痛,口苦口幹,咽喉不利,胸悶膈,咳嗽嘔吐,鼻涎粘稠,便秘,小便赤澀;潰瘍、腫毒、腸風、痔漏、風癢、皮疹、苔膩黃、脈數。
現用於普通感冒、流感、蕁麻疹、濕疹、神經性或血管性頭痛、三叉神經痛等患者。
方劑理論:方劑中防風、荊芥、麻黃、薄荷味淡清,疏風解表,使風熱之邪解表汗;大黃、芒果能止瀉通便,梔子、滑石能清熱利濕,使內熱從大便中出來;石膏、黃芩、連翹、桔梗用於清肺胃熱。當歸、川芎、白芍養血補血,白術、甘草健脾和中。使用該方劑,汗出不傷表裏,從而達到祛風解表、瀉熱通便的效果。王評價此方說:“此藥由表及裏,治療氣血三焦”,“日名為聖,極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