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往往是最早的癥狀,由栓塞部位的動脈痙攣和近端動脈壓突然升高引起。它始於阻塞平面,然後延伸到遠側,並演變成持續性。輕微的體位改變或被動活動可引起劇烈疼痛,因此患肢常處於輕度屈曲的強迫姿勢。
2.皮膚顏色和溫度的變化由於動脈供血障礙和皮下靜脈叢的血液排空,皮膚呈蒼白色。如果皮下靜脈叢的某些部位有少量積血,則有散在的島狀紫斑。遠端肢體栓塞導致血供不足,皮膚肢體溫度降低,有冷感。變溫區的突然變化,用手指從趾(指)端向近端順序檢查常可發現,其平面壹般比栓塞平面低壹手寬左右,對栓塞部位的定位有壹定的臨床意義。如腹主動脈末端栓塞音約在雙側大腿和臀部;髂總動脈栓塞約在大腿上部;股動脈栓塞。大約在大腿中部;腘動脈栓塞,大約在小腿中部。
3.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由於栓塞和動脈痙攣,遠離栓塞平面的動脈搏動明顯減弱甚至消失;栓塞的近端動脈脈搏反而增加。
4.導致由於周圍神經缺血引起的感覺和運動障礙、異常感覺、麻木甚至栓塞平面的遠端肢體的皮膚喪失。然後可出現深度感覺喪失、運動功能障礙和不同程度的足或腕下垂。
5.動脈栓塞的全身效應栓塞動脈的管腔越大,全身反應越重。在心臟病患者中,如果動脈栓塞後心臟功能不能代償血流動力學變化,就會出現血壓下降、休克和左心衰竭,甚至死亡。栓塞後,患肢可發生組織缺血壞死,引起嚴重的代謝紊亂,如高鉀血癥、肌紅蛋白尿和代謝性酸中毒,最終導致腎功能衰竭。
臨床表現
1.發熱、全身不適、食欲不振、出汗和臉色蒼白,可能伴有關節炎和結節性紅斑。
2.當地表現:
(1)頭臂動脈型:上肢易疲勞、疼痛、麻木或畏寒,咀嚼時面部肌肉疼痛,情緒易激動,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暈厥、視力下降、壹過性黑。單側或雙側橈動脈、肱動脈、腋動脈、頸動脈或顳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而下肢動脈搏動正常,上肢血壓測不到或明顯下降,或雙臂收縮壓2.67kPa(20mmHg),下肢血壓正常或升高。狹窄血管內可聽到持續性或收縮期雜音;
(2)胸腹主動脈型:下肢麻木、疼痛、寒戰、乏力、間歇性跛行。上肢血壓持續增高者,可出現各種高血壓癥狀,壹側或雙側下肢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血壓測不到或明顯下降,上肢血壓增高,腹部或腎區可聽到收縮期雜音,可有左心室增大或急性左心衰竭的征象;
(3)腎動脈型:持續、重度或頑固性高血壓及高血壓引起的各種癥狀。所有肢體的血壓都明顯升高。可有左心室增大或左心衰竭的征象,上腹部或腎區可聽到收縮期雜音;
(4)肺動脈型:單純肺動脈型可無明顯癥狀,嚴重者可出現紫紺、心慌、氣短。肺動脈高壓的表現,如肺動脈瓣區、腋窩、背部收縮期雜音,肺動脈瓣區第二音亢進;
(5)混合型:病變累及上述兩條或兩條以上血管。大多數患者有明顯的高血壓,其他表現隨受累血管而異。
急性動脈栓塞的診斷有明顯的癥狀和體征。凡有伴有心房顫動或上述原因的心臟病史者,如果突然出現5“P”的特殊征象,可進行臨床診斷,估計栓塞部位。以下檢查可為診斷提供客觀依據:
①皮膚測溫試驗:能準確指示溫帶的位置。
②超聲多普勒檢查:能檢測出肢體主要動脈搏動突然消失的位置,能準確診斷栓塞部位。
③動脈造影:可以知道栓塞部位,遠端動脈是否通暢,側支循環情況,是否有繼發性血栓形成。同時要明確診斷,針對動脈栓塞的原因做相應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