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裏開始!基本如廁訓練技巧1.1.5 ~ 2歲,肌肉控制的發育已經逐漸成熟,可以開始嘗試如廁訓練,只要妳有能力(不壹定是口語能力,有的孩子會用手勢)主動向父母表示妳有排尿或排便的意圖。
2.有些孩子可以順利地直接使用成人馬桶上的小馬桶,但有些孩子不喜歡腳飛的感覺。家長可以帶著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小馬桶,放在家裏固定的位置,讓孩子上廁所的時候,腳有踩在地上的感覺,更安心。
3.因為孩子晚上控制額葉的能力差,不容易成功,所以最好選擇白天進行如廁訓練。
4.爸爸是孩子比媽咪最好的模仿對象,尤其是1.5 ~ 3歲的孩子,可以嘗試鼓勵或者帶孩子壹起上廁所。
5.可以用相關繪本引導孩子明白,上廁所就是長大了,或者戒掉紙尿褲自己上廁所很有趣。
6.4歲左右,大部分孩子已經幾乎完全控制了膀胱和腸道的肌肉,但是完全控制並不代表100%的成就!如果孩子尿褲子或尿床,請家長以平常心對待。
延伸閱讀:孩子準備好戒掉紙尿褲了嗎?在妳決定之前做這個測試!
如廁訓練壹定要從夏天開始嗎?
臺北萬華親子中心副主任、心理咨詢師陳燕琪認為,訓練孩子上廁所的季節並沒有特別的限制。早期有這個想法,可能是怕孩子冬天著涼。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到了冬天,如果真的很冷,家長可以把家裏的暖氣或者相關設備打開保暖,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光著身子就感冒了。
還是卡關了?高級如廁訓練技能及格1。孩子害怕排便怎麽辦?情境:孩子會說“我怕便便”“我討厭上廁所”,觀察孩子的行為、表情、舉止真的是這樣。但是孩子在家裏從來沒有受到過威脅,壹次次用有趣的繪本引導。我們如何幫助他們?
心理學家李說,根據心理學家埃裏克·h·埃裏克森(Eric H. 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如廁訓練會跨越幼兒期(1 ~ 3歲)和學齡前兒童(3 ~ 6歲)兩個階段。在這兩個階段,孩子開始每天“自主地、自發地”嘗試使用身體不斷進化的能力,“有個人意誌”地走、爬、說話、吃、抱、拿、扔、咬、排泄,從行動的結果中獲得反饋,在試錯的過程中調整自己的力量和方法,從而增加控制感。
建議父親比母親從以下幾個方面評價和觀察是什麽影響了孩子“自主性和自發性”以及“個人意誌和控制感”的發展:
1.自主性和自發性:孩子對“便便”的恐懼真的會影響他對自主性的嘗試嗎?孩子對便便的理解和想象是怎樣的?孩子如何理解便便和自己的關系?「便便」會傷害自己嗎?比如妳可能經常便秘,在“便便”的時候要非常用力,很痛苦,很難受?還是孩子認為“便便”是自己身體的壹部分,或者像自己的寶寶壹樣,不希望“便便”離開自己的身體?害怕赤裸冰冷?
心理醫生陳燕琪說,有些孩子可能不喜歡在廁所裏撒尿,會有壹種水濺到自己身上的感覺。有些孩子不喜歡每次大便都會被爸爸催得比媽媽還緊的感覺。建議他們的父親可以靜下心來,壹起思考壹下,是什麽可能讓孩子減少這種主動性和自發性。
2.個人意誌和控制感:孩子缺乏完成“便便”這個動作的意誌和動力,可能與他們無法控制力度、時間、場地或廁所有關。當他們無法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調整,或者無法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時,就會失去自控力,從而降低完成“便便”的動力和意願。
具體做法:
1.“妳在擔心什麽,孩子?”,“哦,難怪妳擔心……”我告訴妳,其實,這個只要……,妳願意和爸爸壹起試嗎?」
2.“孩子,我們來玩個遊戲。我們吃的食物在我們的身體裏旅行。哦,他的第壹站是在我們的嘴裏,咬穿我們的牙齒後,他進入食道,然後去胃…妳知道最後壹站在哪裏嗎?是我們* * * (* *)哦,所以盡量讓他慢慢離開我們身體的最後壹站!」
3.“孩子,我們來變個魔術吧。我們把便便從身體變成了馬桶。妳覺得會改變多少次?”是要5秒改還是10秒改?」
4.“便便藏在我們的身體裏。讓我們壹起變魔術,看看我們能不能改變它。加油!能變出來的人都很厲害!」
5.“妳覺得便便長什麽樣?”“妳看像不像…(巧克力,毛毛蟲)?」
總之,肯定孩子做過的事情,增強孩子的信心和動力,給出明確的建議讓孩子去嘗試。重點是輕松、有趣、好玩的方式和態度,增強他們的自主性、意願和控制感。
延伸閱讀:尿床,反抗,不斷失敗?如何讓寶寶成功戒掉紙尿褲?
如何幫助孩子度過恐懼期?《廣廣老師的細心咨詢室》壹書中提到,恐懼是壹種非常強烈的原始反射。當人受到不熟悉的事物威脅時,會用我們的反應來保護自己,感到害怕。尤其是4歲以下的孩子,由於自我保護能力尚未成熟,特別容易產生恐懼心理。
給人安全感才是最重要的
妳可以讓孩子知道,妳和他在壹起,不會離開,不會消失。有了父母的鼓勵和安慰,妳的孩子就會願意鼓起勇氣去嘗試!當孩子的恐懼感上升時,父母所有的威脅性話語或行為只會讓孩子感到更害怕,哭得越來越多,沒有任何積極的幫助。
家長的整體心態影響孩子的學習意願。
3-4歲的孩子特別擔心做錯了事或者受到責備。孩子往往會因為害怕被指責而更加抗拒壹些東西。孩子的情緒其實是和父母聯系在壹起的。當家長此刻有過度的情緒表達或責罵,更容易導致孩子的錯誤連接。
小心思怕便便?如廁訓練卡關了!卡間隙2。孩子壹直假裝上廁所,不肯真的去的情況:孩子3歲了,卻只能假裝玩廁所的遊戲,問為什麽不真的出來。孩子回答:“我已經裝乖了,我不想真的去。”我該怎麽辦?
心理學家李進壹步指出,在“假裝排便”的情況下,孩子坐在馬桶上可能是為了配合父母,可能是“被要求”而不是自發的。為了促進孩子的自發性,孩子們通常會有壹個兒童廁所。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給自己的馬桶起名字,比如“馬桶娃娃”,問孩子“妳想什麽時候和妳的馬桶娃娃玩?””,“妳要馬桶娃娃怎麽幫妳真的便便出來?“要不要廁所娃娃陪妳聊天?妳說什麽鼓勵妳?”,“爸爸比媽咪記得更清楚,好像有壹次馬桶娃娃真的幫妳排便了。它是怎麽做到的?盡量通過積極有趣的方式,著重提高孩子的自發性和控制力。
特定實踐
1.使用向上獎金法。比如,孩子假裝上廁所五次,哪怕只有壹次真的成功了,也要把註意力放在那次成功的經歷上,立即給予強化和鼓勵,逐步強化孩子上廁所的意願和自己上廁所的獨立感,讓孩子和自己產生積極的體驗聯系。
2.爸爸可以試著說:“哇,這次妳要告訴爸爸媽媽妳很棒。爸爸媽媽相信妳下次能做到。”哇,妳已經知道什麽是假裝,什麽是上廁所了。那麽下次妳準備好了,爸爸媽媽就可以和妳壹起慢慢練習,真正的便便出來。」
高級如廁訓練技巧8重點整理泰安醫院安美診所敦南兒童集中中心醫療合作萬功能治療師的建議:
1.如果孩子在訓練期間還在廁所裏穿紙尿褲也沒關系。沒有必要壹開始就強制要求脫下尿布。孩子只需要坐在他的馬桶裏,即使不想脫尿不濕,也可以先包好再放進尿不濕裏。
2.在固定的時間養成習慣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固定的時間,還要註意的是,孩子壹定要帶足夠的水,多喝水,多吃纖維類的水果蔬菜,這樣孩子上廁所的時候才能真正出來。否則,即使他們故意在固定的時間把孩子放在馬桶上,孩子的生理狀況也不會出來,當然也很難成功,這樣孩子就越來越難以有效地將尿液或糞便與馬桶連接起來。經過郝偉治療師的例子,比如爸爸可以引導孩子先喝300杯水左右,30分鐘左右後,帶孩子先坐在馬桶上。因為之前喝了更多的水,孩子小便的可能性會大大提高,成功率也會大大提高。
3.爸爸不要過度焦慮孩子對如廁的恐懼或抗拒,甚至是訓練不成功。孩子其實比媽咪更能感受到爸爸的焦慮,這種焦慮更難成功。其實有時候小孩子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大凳子會去哪裏,也不知道廁所是怎麽回事,尤其是廁所居然是個洞。這個洞會讓壹些孩子感到害怕或不舒服。可能是孩子害怕從那個洞裏掉下去或者感覺到了。
4.當孩子有不敢反抗大便或如廁的言語或行為時,迅速轉移孩子的註意力,不要壹直拼命問孩子:“妳怕什麽?””“妳為什麽會這樣?或者故意強調:“妳是不是怕大便又黑又臟!因為害怕,孩子有時候會把註意力放在* * *事情上,這會讓他們越來越緊張害怕。這個時候,不如趕緊引導孩子把註意力轉移到其他不害怕的東西上。甚至讓孩子拿著自己喜歡的或者只是——玩的玩具去上廁所也不心疼!
5.孩子害怕的時候,請不要老提“勇敢壹點”、“妳膽小壹點”、“有什麽好怕的”之類的話。這時候最重要的是耐心地給孩子更多足夠的時間。其實有時候孩子自己也會發現原來的東西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可怕,自然會願意去嘗試,去親近。家長要明白,有時候妳覺得孩子害怕,但有時候並不是真的害怕,只是相對於其他事情,孩子需要更多的時間去適應和理解,或者說他們使用的描述性詞語並沒有那麽多樣。
6.如果如廁訓練壹開始就失敗了,包括爸爸已經可以比媽咪更能感受到自己和孩子的焦慮或壓力,請先暫停2個月左右,多給對方壹些時間,等妳準備好了再重新開始。
7.只要發育或生活上沒有身體上的問題,父母就不必過於擔心或焦慮。上廁所的關鍵點是孩子獨立自主,並不是到了壹定年齡壹定要達到的目標。
8.心理學家李曾多次強調:“在65、438+0 ~ 6歲時,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也會影響孩子的反應。如果采取鼓勵的態度,孩子就能發展自主和勇敢的嘗試;如果偏向於嚴厲的態度,會影響孩子自主性和控制感的發展,容易造成孩子內心感到害怕和害羞,行為上更加孤僻和被動。」
家裏有長輩的壓力嗎?至於來自長輩的壓力,心理醫生陳燕琪建議,爸爸不必比媽媽馬上做出所謂的回應。有時候長輩還沒學會上廁所就忍不住對孩子說比較或負面的評價。爸爸可以在回家的時候安排壹段快樂輕松的時間和他們的父母孩子在壹起,認真自然地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詮釋爺爺奶奶剛才對孩子說的話的含義。這同時也會給他們壹個機會。
如果長輩真的總是急著對孩子說壹些不合適的話,那麽爸爸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場,當場對孩子說:“媽咪已經覺得妳每天都在進步了,妳已經學會了巴拉巴拉巴拉。相信妳會慢慢學會的。媽咪會陪妳按照我們自己的節奏慢慢學習練習。壹方面避免與長輩不必要的沖突。另壹方面,孩子能感受到更多的支持,更有安全感,更有學習和進步的意願。
寶寶停尿布時,大人的NG行為為NG 1,打斷孩子玩耍,突然打電話或要求孩子上廁所,沒有任何征兆。心理專家陳燕琪建議,家長要註意打電話或讓孩子上廁所前後的情況。有時候,可能孩子在玩耍,他沈浸在自己覺得開心的活動中,大人卻突然跳出來拼命問他有沒有大便。妳想去洗手間嗎?也許孩子的不願意,只是不願意離開被命令快樂的情境。並不是像家長想象的那樣,孩子不理解,不願意或者拒絕上廁所。
NG 2。明明我自己也會說屎,突然就完全不說了。父母超級生氣。2-4歲的孩子其實遇到的是所謂逆反心的發展問題。有時候父母要求或者邀請他去上廁所,他就是不想去,有的甚至故意忍住,讓父母去找孩子的大便。另外,還有壹種情況是冬天來臨,氣溫驟降。其實孩子的大便在尿布裏。沒有大人想的那麽難受,但是孩子其實感覺很溫暖很舒服。這種情況下,孩子是不會主動表現出排便的。所以,請不要因此而感到憤怒或無奈。其實靜下心來想想也很正常。
NG 3。總是催孩子上廁所。《我家的好醫生》這本書裏提到,當父母提醒或問孩子要不要上廁所時,孩子壹般回答“不要”,但可能過壹會兒就馬上出來,或者說有急事要上廁所。這種情況往往會讓父母感到憤怒和不耐煩。請不要責怪孩子,因為妳之前問他的時候,他真的不想尿尿,但是妳的壹句話到了他的大腦,提醒了膀胱尿尿!所以沒多久孩子就出來了或者很快就說我要上廁所。
不要把如廁訓練當成“不成功”,或者當成孩子成長的“過渡期”。
心理專家陳燕琪建議,當如廁訓練沒有想象中順利時,家長要減少焦慮。壹般來說,兒科醫生會說,大概壹年半以後,肌肉會逐漸成熟,可以嘗試開始如廁訓練,但這並不代表壹定要從這個時候開始。如果他們年齡大壹點,口語表達能力好壹點,壹開始肯定會很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