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苦、辛、微寒。
歸經屬於脾、胃、肝、膽經。
功能主要用於清濕熱,退黃。用於黃疸、少尿、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性肝炎。
用法用量:6 ~ 15g。外用適量,煎服,熏洗。
註(1)用於濕熱熏蒸引起的黃疸,可單用大劑量湯劑口服;也可與大黃、梔子同用。如小便不利,可與澤瀉、豬苓同用。本品對黃疸有較好的療效,故既可用於濕熱黃疸,也可用於寒濕或體陽不足所致的陰黃病。但應與溫中散寒的藥物配伍,如附子、幹姜等,以起到散陰寒退黃的作用。
陳印:神農本草經
味苦,性平。主風濕、寒熱、邪氣、熱毒黃疸。取智人久適,益氣抗老。
茵陳:本草綱目
疏通濕熱,治黃疸。苦燥濕,寒勝熱。入太陽(膀胱經)。發汗利濕可以緩解太陰、陽明(脾胃)的濕熱。
是治療黃疸(脾胃濕熱時呈黃色,黃色也是脾的顏色)的君藥。如果天氣很熱,身體呈橘黃色,汗如柏汁。也有寒、濕、黃、黃、暗。總的來說,治療以艾草為主,陽中偏黃增加黃梔子,陰中偏黃增加附子和幹姜,各有寒熱。還治傷寒、發熱、瘧疾、頭痛頭暈、女疝氣(均為濕熱病)。
茵陳:藥物指南
氣微寒,味苦辛,陰微陽,經藥入陽。治風濕寒熱黃疸全身發黃小便不利。仲景陳印支子大黃煎劑治療濕黃,支子白皮湯治療幹黃,這兩種藥物治療陽黃。還能治陰黃。
茵陳:中醫詞典
味道微寒、辛辣、苦澀。功能主要用於清濕熱,退黃。
以上關於茵陳的解釋,摘自幾部藥典,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