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民間偏方:簡單有效的隔蒜灸制作方法

民間偏方:簡單有效的隔蒜灸制作方法

從65438到0974,我和弟弟都是生產隊的主要勞動力。就在今年初夏的某壹天,氣溫突然下降,我去水田裏幹活,腳突然覺得冷。第二天,弟弟說感覺左腹大腿隱隱作痛。從第三天開始,我看到疼痛腫脹,發紅,行走受限。工作之余自學了中醫,就去抓了點中藥給我哥內服外敷,結果治療了兩天就白費了。後來找公社衛生院的醫生肌肉註射了兩天青黴素,看到腫的越來越大,面積有半個手掌大。疼痛難忍,弟弟躺在床上。

正在我壹籌莫展的時候,聽說壹個村民剛從20裏外請來壹個姓黃的老中醫給家裏治病。我馬上邀請他去我家。黃老確診後,讓我馬上去拿艾葉和大蒜。鄰居家有艾葉,大蒜成熟了,都快好了。我遵醫囑,反復把艾葉揉成茸,把大蒜剝成塊,搗成泥狀。只見黃老拿出桑紙,將艾條包在裏面,在桌上壹卷,長出壹根約1尺的圓柱形艾條。他擦完之後,我照常擦了兩片備用。他在弟弟的患處塗上蒜泥,厚約半厘米,蓋住腫脹部分,然後點燃艾條,距離蒜泥2 ~ 3寸,用熱灸烤。大約1小時後,哥哥說感覺好點了,腿可以慢慢伸了。黃老還叫他媽煮些生姜、紫蘇、紅糖,讓他哥喝了壹大碗就出汗了,還說:“出汗了瘡就好了。”就這樣,艾灸5次,調理3天,弟弟就可以上班了,半個月後腫疙瘩就消了。

在隨後的幾十年裏,我用上述方法治愈了20多個類似病情的患者。這個來之不易的偏方也讓我終生難忘。

北京天壇醫院中醫科主任範永平評價:艾灸是壹種借助灸火的熱量,使人體升溫,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療法。古語有雲“藥不如針,艾灸必有”。

艾灸的原料很多,但臨床上多為艾葉。艾葉芳香易燃,具有溫經活血、祛濕散寒、消腫散結、防病保健的作用。《名醫阿別錄》說“艾薇味苦,微溫,無毒,為百病主灸”。

隔蒜灸是臨床常用的艾條灸中的壹種間接灸。所謂間接灸,就是艾條在灸的時候不直接接觸皮膚。其他間接灸有隔姜灸和隔鹽灸,臨床上可根據癥狀選擇。同樣,艾灸還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濕散寒、消腫散結的作用。同時使用大蒜有兩個目的:使傳熱均勻,防止局部皮膚灼傷。此外,大蒜本身具有散寒解毒的作用。

本文患者為外感寒濕,經絡氣血不通,肢體運動功能受限所致的癤腫。用隔蒜灸是有效的。這種方法的要點是寒濕引起的時間短,但如果是熱毒引起的或長期感覺寒濕,已經化膿,就不適合這種方法。還提到給患者服用生姜、紫蘇、紅糖湯也是符合中醫原理的。由於瘙癢發病早,服用生姜、紫蘇、紅糖湯具有散寒解表的作用,有助於瘙癢的治療。

提醒妳:簡單有效的“隔蒜灸”是來自網絡的民間偏方。使用前請遵醫囑。

  • 上一篇:什麽是分層抗衰老?
  • 下一篇:古代的痢疾是不是無藥可治?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