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方法:上臂外展至水平位置,在肩高骨外側(鎖骨肩峰端)的肩關節處出現兩個凹陷,前方凹陷處就是這個點。
進針方向:從外向內與肩關節面成90度。
針刺深度:針刺垂直於皮膚,直刺0.5-0.8英寸;或斜刺向內,與穴位下方及外側皮膚成50°角,略向下向內,斜刺1.5-2寸;或向下斜刺法,與上、內穴皮膚成50°夾角,向下斜刺1.5-2寸,或向前、向內、向下、向後、向內透刺。
感覺和輻射方向:會有壹種酸痛感向肩關節周圍擴散,甚至擴散到手指。
2.肩鎖關節點位置的層次解剖1。皮膚:由鎖骨上外側神經分布,到達穴位區的神經纖維由第四頸神經組成。
2.皮下組織:上述皮神經的分支穿過。
3.三角肌:穴位是三角肌中部的上部。該肌肉由腋神經支配,並且到該肌肉的神經纖維由第五和第六頸神經組成。
4.三角肌下囊:是位於三角肌深面和肱骨大結節之間的滑膜囊,常與肩峰下囊相通。當這個滑膜囊腫脹時,可產生“肩周炎”癥狀。
5.棘上肌腱:該肌腱附著於肱骨大結節的上端。岡上肌受肩胛上神經支配。
3針刺肩袖的作用主要是指肩袖穴位於肩端,肩端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也是手陽明與喬麥的交會點。該穴具有祛風活絡、祛邪退熱、調和氣血、疏通關節、止痛止癢的作用,用於治療上肢癱瘓、肩臂疼痛、筋骨疼痛、手臂痙攣、頭風。
4.肩峰常用的配伍療法是1。與肩峰、曲池、合谷、環跳、足三裏、吊鐘、針刺、通經、通絡、止痛等配伍,用於治療風寒濕痹引起的關節疼痛、氣滯血瘀引起的半身不遂。
2.配合肩頜、曲池、手三裏、外關、合谷、針刺瀉下,祛風通絡,治療風痰阻絡所致上肢麻木、麻痹、疼痛。
3.配合天宗、肩骨骺、曲池、挑口透山、針刺瀉下、舒筋活絡,治療因經絡不通、舉不利、肘臂疼痛等引起的肩臂疼痛。
4.用曲池、枝、肘穴、三室、掌門、針刺下法,清熱祛風,用軟件散結治療風熱瘰癧。
5.配陽西、大椎、曲池、三陰交,針刺瀉下,疏風清熱,和營止癢,治風熱成癮疹、風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