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臨床上表現為發熱、皮膚丘疹、皰疹、成批結痂。這種病傳染性很強,冬春季流行。發病年齡常見於10歲以下兒童。病情輕重不壹,預後壹般良好,痊愈後不留疤痕。壹次,再也不會了。
水痘在中醫中的描述由來已久。北宋時,錢乙在《小兒醫證指南》中觀察到水痘的特征性水皰,南宋時首次提出水痘的病名。“它的皮很薄,如水泡,破了就叫水痘。”歷代醫家都強調觀察和護理的重要性。如張明解彬在《景嶽全書麻疹釋義》中指出:“水痘須忌,七八日即愈”。陳付爭《幼兒集》指出,該病“不宜用姜、辣椒辛辣,冷水洗澡”。
病因和發病機制
外感病時,邪氣作祟,從口鼻入,積肺脾。當肺脾受邪影響,表裏失調,毛發異常時,就會出現發熱、咳嗽、流涕等肺表癥狀。水濕運行異常,邪毒與內濕相互競爭。當它滲透到肌肉表面時,就是水痘。水痘壹般較輕,多為風熱證。少數致病因素嚴重、熱毒熾盛、氣營內侵的患者,會發展為皮疹斑密、色紅、紫暗等重癥。
臨床表現
早期癥狀包括發燒、咳嗽和流鼻涕。
發熱的同時或1 ~ 2天後,軀幹皮膚出現紅色斑疹,數小時後轉為丘疹,數小時後為皰疹。部分表面較淺,大小不壹,橢圓如豆,約3至5毫米,內含水分。開始是清澈的,像露珠壹樣,後來就渾濁了,周圍發紅。壁薄易破,常伴有瘙癢。
皮疹多見於軀幹,其次是頭部發際線和四肢附近皮膚。分布向心,軀幹、胸背、頭部較多,遠端肢體較少。皰疹在1 ~ 3天內從中心開始幹燥下垂,然後結痂,幾天到1 ~ 2周痂蓋完全脫落,壹般不留疤痕。臨床嚴重程度各不相同,從幾個皮疹到嚴重病例超過壹千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