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嬰幼兒要有充足的睡眠,讓大腦得到休息。
嬰幼兒的大腦發育並不完善,活動後需要特殊保護。凡是睡眠好的人,胃口都會好,睡眠不足的人,胃口就會不好。
2、嬰幼兒應有適當的活動。
有些嬰幼兒整天被抱在懷裏,整天坐著沒有活動的機會也是食欲不振的原因之壹。在空氣新鮮的戶外活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嬰幼兒如果有適當的活動會有很好的食欲,當然也不要讓他太興奮。
3、嬰兒飲食要有壹定的時間。
寶寶到2個月以後,就可以定時餵奶了。餵食的間隔應該是三四個小時,這樣食物才能完全消化。體弱或生病的寶寶消化能力差,可以少吃多餐,間隔更短。嬰幼兒可以定時進食,然後會覺得餓,食欲也不成問題。從小養成定時餵食的習慣,可以避免以後進食困難。喜歡吃零食的孩子總是處於饑腸轆轆的狀態,不可能有好胃口。飯後吃壹塊糖和壹塊巧克力是無害的。吃飯前給孩子吃零食,哪怕壹個小餅幹都會影響食欲。
4.提高嬰幼兒的飲食興趣。
家長要給嬰幼兒做壹些有吸引力的食物,如面包、饅頭、餛飩等,這些都是嬰幼兒喜歡的食物。如果饅頭的形狀像動物,就能引起孩子們的興趣。給孩子壹個餐具,比如紅色的塑料小碗和勺子,幫他自己舀,也會增加他吃飯的興趣。
5.不要強迫孩子多吃。
當父母告訴他們必須吃多少時,壹些胃口小的孩子會立即感到惡心,失去食欲。家長對孩子吃飯要保持冷靜、平和的態度,不要說三道四。家長擔心過多,會造成孩子飲食困難。不要壹次給孩子吃太多,可以分幾次給。
6.當孩子拒絕吃飯時,不要勉強。
對於大壹點的孩子,可以跟他說“我現在吃不下,等會妳想吃的時候跟媽媽說”,但是說話的時候不要帶著責備的語氣。孩子吃壹頓飯清淡或清淡,不會影響身體健康。主要是找到原因,對癥下藥。有些孩子把不吃飯作為吸引大人註意和遷就的手段。大人要掌握幼兒的心理,讓他知道,只有吃好了,大人才能滿足他的合理要求。如果孩子有過激行為(打人、扔東西、在桌子上鬧事等。),可以請他們暫時離開,吃飯的時候不要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