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編》)
無名蚊枝葉(必備藥材)、白背葉(嶺南采集藥材記錄)、姜葉(湖南醫學記錄)、蒲姜葉(廣東中藥)、姜子葉(農村常用藥材手冊)。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黃荊的葉子,植物形態詳見《黃荊》。
初夏開花前收集幹凈的葉子,疊牢使其發汗,倒出來曬至半幹,再疊牢,再曬至綠色潤澤。
藥材幹葉皺縮,灰黑色或綠褐色,背黑,毛短;掌狀復葉,5小葉,或偶有3小葉,長圓形至披針形,頂端長,基部楔形;葉柄方形有毛。葉脆香。
所在地:廣東、廣西等地。
同屬植物黃荊的葉子在西藏同樣被用作藥物。
化學成分包括牡荊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四羥基甲氧基黃酮α-D-葡萄糖苷、5-羥基-3,6,7,3 ",4"-五甲氧基黃酮、對羥基苯甲酸、5-羥基間苯二甲酸、3,4-二羥基苯甲酸等。它還含有牡荊素和維生素c。
藥理作用對大鼠甲醛性關節炎有抗炎作用。
性味甘苦,平。
(1)《草木皆方便》:“寒。”
②《嶺南采藥錄》:“甘苦,平。”
③農村常用草藥手冊:“苦,寒。”
功能:解表、清熱、利尿、解毒。治療感冒、中暑、吐瀉、痢疾、瘧疾、黃疸、風濕、外傷腫痛、瘡瘍疥瘡。
①救命苦:“治九竅出血,搗汁,兌酒,服二。”
(2)求本草本源:“洗癬惡毒。”
(3)《嶺南本草集錄》:“治小兒疳積。煎湯沐浴身體,散熱,消瘡消腫。”用水炒飯,喝下去止嘔止瀉。"
(4)《廣州植物誌》:“治慢性痢疾、霍亂、腫腳氣。”
⑤貴州民間驗方藥集:《治痢疾血淋;利尿,治水腫黃疸。”
⑥《南寧醫學誌》:“灌酒煎外敷,可治跌打損傷、風濕。”
⑦農村常用草藥手冊:“解表發汗,消暑解渴。”
內服用法用量:煎湯,鮮飲0.5 ~ 2兩。外用:搗或水煎服。
方案壹:治感冒:黃荊子葉壹兩片,路邊黃荊子壹兩片,蔥姜各兩元。用水煎服。(農村地區常見草藥手冊)
②治療中暑、嘔吐、腹痛、腹瀉:牡荊葉、辣蓼、半夏。焙研成細粉,煉蜜成丸,黃豆大。每天吃兩次,每次兩元。(農村地區常見草藥手冊)
③治療營養不良性腹痛:鮮黃荊葉、鮮辣蓼葉(切碎)、吳茱萸三錢(磨細)。爛極了,做成條狀紡錘,曬幹。使用時,取壹元錢的藥錠,用冷水研磨。(江西民間草藥療法)
④治瘧:荊條葉六兩,煎水取濃汁壹碗半(發作前四小時取壹半,發作後兩小時取壹半)。感冒瘧疾或體弱者不適用)。(廣東中醫)
⑤治腳腐(足癬):荊條葉,在箅子上搗碎。(《簡編》)
⑥治毒蛇咬傷,全身紅腫起泡:荊條嫩頭,上面塗有搗碎的汁液,咬出殘渣。(《談野翁試偏方》)
⑦外傷、狗咬傷、蜈蚣咬傷的治療:取黃荊子葉二至四片,搗碎,搓擦,敷於患處。(農村地區常見草藥手冊)
臨床應用①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
將半斤鮮黃荊葉洗凈,加水800毫升,煎煮1.5小時,過濾,再濃縮100 ~ 120毫升。成人每次服用30 ~ 40ml,壹日三次。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54例。服藥後第二天全身癥狀減輕,大便次數減少,體溫降至正常。腹痛、急性腹瀉、膿血粘液分別在2 ~ 7天內消失。平均治愈時間為5.65438±0天。治愈50天,隨訪18例,無復發。對慢性細菌性痢疾也有壹定療效或作為預防用藥。
②急性腸炎的治療
取5片新鮮黃荊嫩葉煎服,每日1劑;或用1 kg的布精莖葉煎成7500 ml,每日服用150 ml。治療40多例,服藥第二天基本控制。夏天用開水代替茶水可以預防腸炎。
提醒妳:荊條葉,中草藥,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