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炎,病因學
鏈球菌和葡萄球菌是細菌性感染性口炎的主要病原體。如果在急性感染、長期腹瀉等機體抵抗力低下的情況下,這些細菌在口腔內不潔,就會使細菌大量繁殖,從而引起急性口腔黏膜損傷。
口腔炎?表示
1.潰瘍性口炎
它可以發生在口腔的所有部位,通常發生在唇、舌和頰粘膜,也可以擴散到唇和喉。起初可出現粘膜充血、水腫和皰疹,然後出現大小不壹的糜爛或潰瘍。創面覆蓋著壹層由厚厚的纖維素滲出物形成的灰白色或黃色的假膜,邊界清晰,易於擦掉。擦拭後留下壹片帶血的泥面,很快假膜重新出現。局部疼痛,淋巴結腫大。拒絕進食,易怒,發燒39℃ ~ 40℃。全身癥狀較輕的患者體溫在壹周左右恢復正常,潰瘍逐漸恢復;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脫水和酸中毒。
2.皰疹性口炎
發病時發熱達到38℃ ~ 40℃,1 ~ 2天後,牙齦、唇、舌、頰黏膜等部位的口腔黏膜出現單個或簇狀皰疹,直徑2 ~ 3 mm,周圍有潮紅。快速破裂後形成潰瘍,覆蓋黃白色纖維素分泌物,多個潰瘍可融合成不規則的大潰瘍,有時累及腭部和咽部。嘴角及唇周常出現皮膚瘡疹,疼痛劇烈,拒食,流涎易怒,頜下淋巴結常腫大。體溫3 ~ 5天後恢復正常,病程1 ~ 2周。局部淋巴結腫大可持續2 ~ 3周。
3.藥物敏感性口腔炎
服藥後口腔黏膜出現急性炎癥。壹般在服藥後24小時左右出現。其早期癥狀為口腔黏膜充血水腫或紅斑、水皰。由於藥物的不斷吸收,早期癥狀逐漸加重,形成粘膜潰瘍。這種潰爛的黏膜表面與普通口瘡不同,口瘡表面布滿血性分泌物,腫脹,常引起刺激性的劇烈疼痛,患兒因疼痛而拒絕進食。
4.念珠菌角膜炎
表現為雙側發作,嘴角區皮膚黏膜皸裂,相鄰皮膚黏膜充血,皸裂區糜爛滲出物,或結痂,張口時疼痛或出血。這種以濕白色糜爛為特征的真菌性口角炎應與維生素B2缺乏癥或細菌性口角炎相鑒別。前者同時並發舌炎、唇炎、滑囊炎或外陰炎,後者多為單側口腔分離,細菌培養陽性(主要為鏈球菌);念珠菌性角膜炎多發生於兒童、體虛患者、血液病患者。
老年患者的口角炎多與咬合垂直距離縮短有關。嘴角區域的皮膚塌陷成溝狀,導致唾液從嘴角溢出進入溝內,因此經常處於濕潤狀態,有利於黴菌的生長繁殖。
口腔炎?款待
傳染性口腔炎:平時適當運動,增強機體免疫力。病情嚴重者患病期間應臥床休息,多喝水維持體液平衡,進食困難者可通過輸液補充維生素B和維生素C。
敏感口腔炎:適當補充體內水分,保持水電解質平衡,給予大量維生素C,減少人體敏感反應中活性物質的生成,可以達到壹定的增強抗組胺藥對抗敏感反應的作用。
潰瘍性口腔炎:口腔潰瘍患者應多吃水果蔬菜,補充適量水分,保持大便通暢,口腔濕潤。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疲勞。同時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自身免疫力。
由於每種類型口腔炎的病因和癥狀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包括局部用藥與全身用藥相結合,也使用其他輔助方法。
口腔炎?預防
1.小兒口腔炎
常見的口腔炎包括鵝口瘡、皰疹性口腔炎和細菌性口腔炎。
其預防有五個關鍵點:
①註意科學餵養,提高抗病能力,增強體質,避免營養不良和維生素缺乏;
註意口腔衛生,尤其是有急性感染時;
③註意飲食、用具的清潔消毒,減少腹瀉的發生;
④皰疹性口炎流行期間預防性服用板藍根,1次/天,連用3天;
⑤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兒童鵝口瘡的濫用和二次感染。
2.過敏性口炎
(1)具備藥物敏感反應的意識和常識。在第壹次或第二次使用同壹種藥物期間,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皮疹伴瘙癢,或突然出現胸悶、心悸、頭暈、出冷汗、惡心、嘔吐,應及時考慮藥物敏感反應。
(2)如果有藥物過敏史,每次就診壹定要主動告知醫生藥物過敏史,避免復發。
(3)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禁止用藥過多、過亂、過雜,同時劑量不宜過大。
(4)長期在露天工作的人應警惕藥物引起的光敏反應。
3.膜性口炎
每天刷牙,正確刷牙很重要。應該豎著刷牙,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用牙線清潔鄰近的牙齒空間;每1~3個月換壹把新牙刷;每3~6個月看壹次牙醫;註意含氟牙膏的用量(尤其是兒童),壹般為豌豆大小;正確刷牙,使用的牙刷如果刷毛外翻要更換;如果沒有牙周病,可以壹年洗壹次牙;註意少喝碳酸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