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的飲食比較粗糙,以羊肉、牛奶、野菜、面食為主要原料。烹飪方法比較簡單,以烘焙最為著名。菜品崇尚飽滿和真實,註重原料的原汁原味。
內蒙古的名菜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碟、馬奶酒、裸麥面、梓山熏雞、肉幹、哈達餅、蒙古大餅、蜜麻葉、德興源蒸餃等等。服裝:蒙古族傳統服裝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歡穿帶邊的蒙古袍,腰間系紅、黃、綠三色絲帶,腳上穿皮靴、氈靴,頭上纏紅藍布。現在除了老人,人們平日壹般都穿制服,只有在節日或婚宴上才穿蒙古袍。婦女無論冬夏都喜歡穿裙子或連衣裙,用各種頭巾遮住包頭回族的飲食。
主要是米飯和面條,吃牛、羊、雞、魚等。逢年過節“香油”“痱子”等油炸食品。回族人愛喝茶。招待客人時,要在茶裏加入冰糖和紅棗。穆斯林小吃享有很高的聲譽。回族(以及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戒豬、血、自死的動物、酒等不潔之物,以及“以非安拉之名宰殺的動物”(即未經伊瑪目宰殺的動物、家禽)。其中,禁食豬最為嚴格。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裏抽煙喝酒;吃饅頭和煎餅時,避免整塊吃,壹定要掰成兩塊以上的小塊吃;把禁糧當笑話;不能用禁食來比喻,比如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壹樣紅。壹般中年以上的男性都戴著白帽,穿著白襯衫,黑馬甲。婦女戴黑色、白色或綠色的蓋頭,老年婦女喜歡穿黑色的大排扣襯衫和夾克,農村婦女喜歡穿色彩鮮艷的衣服。?苗族在大部分地區壹日三餐,米飯是主食。炸粑粑是最常見的油炸食品。如果再加點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會更鮮美。
大部分肉類來自畜禽養殖。四川、雲南的苗族都喜歡吃狗肉,有“苗的狗就是彜族的酒”之說。除了動物油,苗族的食用油多為茶油和植物油。辣椒是主要的調味品,在壹些地區甚至有“離不開辣椒”的說法。
苗菜有很多種。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青菜和蘿蔔。大多數苗族人擅長制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歡吃酸菜,酸湯是家家必備。酸湯是米湯或豆腐水,在瓦罐中發酵3-5天,然後可以用來煮魚和蔬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壹般采用腌制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制成酸味。幾乎每個苗族家庭都有腌制食物的壇子,統稱為酸壇子。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壹整套技術。
油茶是最常見的日常飲品。湘西苗族人還專門制作了壹種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典型的食物主要有:血湯、辣椒骨、苗鄉桂鳳湯、棉花菜餅、蟲茶、花茶、魚泥、酸湯魚等。服裝全國各地的苗族服飾都有自己的特色。新中國成立前,男子壹般穿雙排扣或大排扣上衣,有的冬天穿長袍、西褲、束腰帶、紮腳。女裝款式多,顏色鮮艷。壹般妳穿大排扣右後衛襯衫,齊腰,百褶裙或者寬短褲。裙子長短不壹,有的齊膝,有的只有齊膝。顏色有靛藍、青色、黑色、紫色和白色。有些裙子繡有花邊。尤其是白裙,花紋點點,好看又厚重。男士休閑裝多為藏青色、黑色和白色。穿寬口長休閑褲。女性通常穿著黑色和蠟染的長裙,腰部是黑色的。禮服不繡花,平時穿的很隨意。只有在重大節日他們才會盛裝慶祝。布料質地很好,領口,衣服,兩邊都是繡花。從六七十年代開始,男青年逐漸穿中山裝、國防裝、青年裝、休閑裝或西裝,只有上了年紀的人還在繼續穿傳統的民族服裝。
官帶新中國成立前後,男性多以藍布裹頭,女性以藍繡手帕裹頭。三江苗族男子壹般用六尺長的毛巾裹頭,毛巾兩邊繡有鋸齒圖案,毛巾邊緣常插壹根短管,真是瀟灑。女人頭上的手帕包著藍色的卷花邊,手帕的角垂到她的肩上。龍勝的壹些苗族男子過去喜歡戴頭巾,新中國成立後改戴帽子。未婚女性現在從市場上買的花毛巾、包頭比較多,家裏經常包兩三個,趕上趕集、過節、走親戚,包七八個;已婚婦女戴黑色頭巾。有的人的黑頭巾長達五六尺。把它們折成幾英寸,用寬條包住它們的頭。壹般都是包壹個左右,高興走了就包八九個左右。它們有草帽那麽大,重也沒關系。
鞋襪清朝中葉以前,苗族人多是赤腳,清末民初以後才穿鞋。男人穿草鞋和木屐,女人穿亞麻涼鞋,逢年過節穿單梁布鞋。女鞋的鞋頭是繡花的。襪子是布襪子。新中國成立後,自己做鞋的人越來越少,更多的人去商店買現成的鞋襪穿。
在舊社會,大多數苗族男子剃光頭,戴頭巾,而婦女留長發,挽成發髻,戴藍布頭巾。新中國成立後,男人剃光頭或分頭,女人頭上紮包子或卷頭巾。
飾品女性的飾品有銀簪、銀針、銀花、鳳釵、戒指、手鐲、針筒、銀鏈、項圈、腳鏈等。龍勝壹帶的苗族姑娘,頭上常戴銀花耳環,手腕上常戴1 ~ 4對手鐲,脖子上常戴三五個項圈,腰上常戴銀鏈,腳上常戴銀戒指。隆林地區的苗族姑娘都戴手鐲,壹對到八九對不等。三江地區苗族姑娘佩戴的銀飾有銀簪、銀鐲、銀領、銀環、銀扇、銀花、銀鏈等十余種。如有民族節日,少女頭、頸、手、胸、腰、腳上佩戴銀飾,全身銀花閃閃,重幾公斤至二十多公斤。結婚的時候,新娘身上的銀飾是絕對不能少的。最後,是傣族人改變了飲食習慣。傣族地區以生產大米聞名,糯米是主要食物。糯米加工成的食品有幾十種,有香竹筒飯、黃米、紫米、幹米、米線、粽子、千層年糕、各種糯米粑粑。?傣菜種類繁多,具有濃郁的民族風味。這些菜色、香、味、形俱佳,具有香、酸、寒、辣的特點。從制作方法上可分為烤、蒸、炸、腌制,從原料上可分為肉、水產、蛋、山珍海味、蔬菜。?肉類主要是豬肉,其次是牛肉,經常吃雞鴨鵝。傣族靠水生活,魚類資源豐富,魚是他們生活中常吃的食物。雞蛋是家常菜。蔬菜有瓜類、豆類、大白菜、青菜、蘿蔔、竹筍等。山珍有蟒蛇肉、麂肉、竹鼠肉、野雞肉、馬鹿肉、野豬肉等。?傣族有吃異物的習俗。《百藝傳》記載:“食異者:泥鰍、鱔魚、蛇、鼠、蜻蜓、蠑螈、蛟、蟬、蝗、蟻、矽、地蜂等。”他們還吃許多奇怪的食物,如沙中的沙蛆和竹節中生的竹蟲。喝酒是傣族人的壹大愛好。平日裏,經常要喝點酒。逢年過節,壹定要開懷暢飲。傣族人擅長釀造來自谷米的葡萄酒,西雙版納生產的壹種糯米燒酒味道醇厚,入口香甜,遠近聞名。傣族人的菜肴大多喜歡酸辣的味道,花椒、姜、蔥、蒜、胡椒、八角(大料)、香茅、香菜、薄荷都是不可或缺的輔料。傣族人還喜歡吃特有的植物進行保健,如苦涼菜、刺五加嫩枝葉、水厥菜、香菜等綠色植物,因為這些菜有清肺解毒、明目健腦的作用。服裝【編輯此段】傣族男裝傣族男裝差別不大。壹般都是簡單大方的。上面是無領雙排扣或大排扣小袖上衣,下面穿純色寬腰褲,多為白色和青色布料,有的戴毛線帽。他們喜歡在寒冷的天氣裏披著毯子,壹年四季都經常光著腳。這種服裝在耕作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使穿著者顯得帥氣。它保留了古代的特點,如“衣服朝前”,“頭裹布巾,喜歡掛背包,帶短刀”,但自織的“土布”很少用在服裝上。中山裝和西裝已成為傣族青年的時尚。近幾年出現了翻領開衫的小袖襯衫,頭巾換成了粉綠粉絲,而褲子還是老樣子。
傣族男人壹般不佩戴飾品,偶爾會在手腕上發現壹個閃閃發光的銀手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愛好。他們通常會拔掉好的門牙,換上金的或銀的假牙。過去有文身的習俗,在胸、背、腹、四肢寫上獅虎、麒麟、孔雀等人物或圖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好運。【編輯此段】傣族女裝傣族女性註重服飾,追求輕、美、雅的服裝,協調服裝的色彩,極為優秀。年輕女子戴在頭上是傣族服飾的壹個顯著特點。傣族婦女穿著各種緊身內衣,淺色的大胸或窄袖襯衫,以及各種圖案的彩色裙子。傣族婦女喜歡將長發紮成發髻,並在發髻上插上梳子、發夾或花朵作為裝飾。傣族婦女喜歡佩戴首飾,壹般用金銀制成,多為鏤空,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在腰間系壹條精致的銀色腰帶。據說這條銀帶非常珍貴,是我母親代代相傳的。其實這是壹個信物。如果壹個女孩給了壹個年輕人壹條銀腰帶,這意味著她已經愛上了他。這樣的服裝把他們打扮得美麗優雅。
傣族女性壹般身材苗條,清純美麗,婀娜大方,故有“金孔雀”之稱。她們不僅漂亮,而且善於打扮,用獨特的服飾把自己打扮得如花似玉。傣族婦女壹般喜歡穿短袖和裙子,以充分展示她們苗條的身材。上面穿白色或深紅色內衣,外面是緊身上衣,窄袖大領,也有雙排扣的,有粉色、淺黃、淺綠、白色、天藍色等顏色。現在大多用喬其紗、絲綢、滌綸等材料縫制。窄袖上衣緊緊裹住手臂,幾乎沒有縫隙。很多人也喜歡用肉色的材料縫制。如果不仔細看,是看不到袖子的。前後裙剛好齊腰高,緊緊裹住妳的身體,短袖襯衫和裙子用壹條銀色的帶子系住,裙子長及腳踝。腰部纖細小巧,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服裝充分展示了婦女的胸、腰、臀之美。另外,所用的面料柔軟光亮,無論走路還是做事都給人壹種雍容華貴的感覺。
今天的傣族婦女裏面穿優雅的無領無袖緊身胸衣(城鎮的傣族婦女多穿乳罩),外面穿無領無袖緊身胸衣,下面穿筒裙,短裙到腰,長裙到地。長裙打折,腰間常系銀帶,顯而易見,收攏時收攏,使女性曲線分明,下肢修長,顯出苗條婀娜的身材。城鎮女性已經很少裹毛巾,大多在頂部紮成發髻,用插花、別針、卡片裝飾,更顯婀娜多姿。連衣裙的顏色有孔雀綠、淺綠、肉紅粉紅、淺黃、淺黃。大多數織物由薄而柔軟的喬其紗、滌綸或錦緞制成。外出集會或趕集時,要穿上時髦的皮鞋、涼鞋,手肘掛個包,撐把花傘,遮擋烈日,處處展現美麗動人的風采。服飾風格在吸收傳統服飾“精華”的基礎上,正朝著雅、柔、亮、雅的方向發展。進壹步展現了孔雀之鄉孔雀羽毛絢麗多彩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