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腎病的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

腎病的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

理、法、方、藥是中醫辨證論治中不可分割的四個環節。治療是在確定癥狀和檢查病因和發病機理後進行的有針對性的治療。是指導中成藥處方和選用的指導原則。所以中醫常說:“法以癥為據,方以法為據,方以藥為藥。”可見,理、法、方、藥四位壹體,缺壹不可。

中醫療法有很多種。結合腎臟病患者的臨床特點、常見中醫癥狀和長期臨床實踐經驗,腎臟病常用的中醫治療方法歸納如下:

發汗解表

腎病患者由於免疫功能低下,往往容易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反過來,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可加重原有腎臟疾病,如水腫加重,反復蛋白尿和血尿,腎功能衰竭患者血清肌酐升高。因此,腎病患者的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不能掉以輕心。

中醫的發汗解表法,是通過宣肺氣、調理營衛、解表的作用,使人體出汗,使肌表六淫之邪隨汗液而解除的壹種治療方法。其優點是可以因癥異病、因人而異、因時制宜,做到邪不正傷;對病毒性感冒有特效;也可以避免壹些抗生素的副作用。

發汗解表有多種方法,如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扶正解表等。溫心解表法適用於風寒表征。常用方劑有桂枝湯、蘇星散、九味羌活湯。麻黃湯是止汗藥,不宜使用。若夏季外感風寒,內傷濕滯,則用藿香正氣散散寒祛濕。辛涼法適用於風熱表征。常用方劑有銀翹散、桑菊飲。扶正解表法適用於外感虛損,扶正的目的是幫助鼓邪氣出門,祛邪不傷正氣。

常用方劑有參參敗毒散、蘇靜神池湯(自擬方劑:荊芥、紫蘇葉、黨參、豆豉)、加味顆粒湯、小柴胡湯。小柴胡湯是《傷寒論》中解少陽的代表方劑。由於方中藥物兼顧扶正祛邪,而柴胡的藥理作用具有良好的抗感冒病毒作用,常引申到扶正解表方中,臨床療效如鼓。

在使用止汗藥時,應避免“閉門造車”,也就是說,應暫時停用原補方藥,集中精力驅散外感邪氣,以便迅速切斷病程。因為補藥有愛惡的缺點。另外要註意輕煎才能充分發揮藥效。

解毒和喉嚨痛療法

咽炎和腭扁桃體炎是腎炎的重要病因之壹。如蛋白尿、血尿常因咽炎、腭扁桃體炎發作而加重。現代醫學提倡使用抗生素和手術切除腭扁桃體。中醫認為咽喉是肺胃之門戶,咽炎、腭扁桃體炎主要歸咎於肺胃熱毒的侵襲。因此,治療方法是清熱解毒,利咽散結。常用方劑有銀翹散、五味消毒飲、銀聚軒脈海菊湯(金銀花、野菊花、玄參、麥冬、胖大海、桔梗)。

利尿消腫法

水腫是腎臟疾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之壹,現代醫學稱之為“腎性水腫”。按其機制可細分為腎病性水腫和腎炎性水腫兩種。腎病性水腫歸因於血管內外液體交換失衡,主要是尿蛋白大量丟失,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所致。腎炎水腫歸因於體內外液體交換的不平衡,主要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腎小球濾過率降低,造成水鈉瀦留。

中醫治療腎性水腫的優勢在於調整和恢復相關臟腑的功能,協調水、氣、血的關系,即重視機體對水液代謝的自我調節能力,所以不易反復消腫,無副作用,患者的體力也較好。此外,它比輸註白蛋白或血漿更經濟,以擴大容量和利尿。現將利尿消腫的方法敘述如下:

(1)宣肺利水法

適用於腎性水腫急性期,癥狀屬於肺氣不適宜者,即前人所謂的“開鬼門”、“發汗法”。常用方劑有越脈加術湯、越脈五皮飲、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車五皮飲(麻黃、車前草、車前子五皮飲)。

(2)活血利水法

適用於血瘀水郁的患者,其機理多為水病血病。如女性患者腎性水腫可引起閉經,腎病綜合征合並腎靜脈血栓患者應首選此法,以活血利濕,消腫散瘀。常用方劑為加味當歸芍藥散(當歸尾、白芍、川芎、白術、茯苓、澤蘭葉、牛膝、丹參)。

(3)行氣利水法

適用於氣滯水停。若脾阻滯,腹脹停水,常用方劑為水道茯苓湯、淩薇湯。若因肝氣郁結而加重水腫,在利尿的同時應及時使用逍遙散、柴胡疏肝散,並輔以情誌護理,使肝氣達,水液運行。

(4)清熱利濕

適合濕熱者。濕熱之邪往往難解,病程纏綿。所以治療要養好,不要急於求成。識別濕熱,要分清孰重孰輕和疾病的重心,才能用藥恰到好處。如果是下焦濕熱,可以選擇八正散橘皮湯。若濕熱入三焦,濕重於熱者用三仁湯;濕熱並重者用杏仁滑石湯。

(5)溫陽利水。

適合陽虛水郁者食用。脾陽虛則選擇健脾飲。腎陽虛水停者宜用濟生腎氣湯。對撤激素過快、反復水腫的腎病患者有效且持久。如果心、腎、陽虛損,水氣在心,常選用真武湯、桂苓疏肝湯。對於尿毒癥心包炎,我們采用桂苓疏肝湯合生脈湯,以利溫陽。

(6)健脾益氣利水法

適用於脾氣虛、水郁不暢的患者,常用方劑有季芳黃芪湯、季芳茯苓湯、春澤湯、五苓散、香砂六君子湯、沈淩白術散。

(7)滋陰利水法

適用於陰虛水瀦留。由於治療難度較大,為防止養陰凝滯、利水傷陰,宜選用能清補寒氣之品,與甘味淡或寒涼的利尿藥合用。常用方劑有朱令湯、六味地黃湯。

(8)益氣養陰利水法

溫腎養陰利水法適用於氣陰兩虛、腎陰兩虛的患者。前者選用參芪地黃湯合五皮飲;後者應選擇濟生參芪湯。

通腑瀉濁法

通腑瀉濁法是中醫的“下法”。主要是用瀉劑導大便,消除胃腸積滯,使濁邪從下竅出來。結合腎病患者,此法主要用於腎功能衰竭患者。現代醫學認為,尿素氮75%隨尿液排出,25%隨糞便從腸道排出。所以近幾年出來的口服腸道吸附劑,比如氧化澱粉,重點是導瀉降低尿素氮。但在臨床應用中,腹瀉過多,患者體力不支;胃部不適,難以接受;雖然尿素氮降低了,但是患者的癥狀並沒有減輕。中醫通腑瀉濁法的優勢在於結合患者的個體癥狀靈活運用大黃,不僅沒有上述弊端,還能降低尿素氮,同時還能使患者調暢芳香,振奮精神,真正做到了助危救急。

使用大黃治療腎衰竭始於唐朝。近20年來,大黃已成為壹種常規療法,灌腸也是常用的。實驗研究提示,大黃能降低尿素氮,降解血液中中等分子量的含氮化合物,促進體內毒物的排泄,降低其毒性,改善腎功能。大黃的應用特別註意四個方面:制劑的選擇、用量、煎煮方法、與扶正藥物的搭配。

生大黃適用於胃腸積熱、大便幹燥的患者,用量為3 ~ 20g。應註意掌握每個患者的有效治療劑量。生大黃要在排便後服用,排便前往往會有輕微的腹痛,不用太擔心,然後很快就沒了。對於大便幹燥、脾胃虛弱或年齡較大的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宜選用大黃煎劑,用量為3 ~ 20g。有時,中藥如馬人潤腸丸或連翹敗毒丸可用於緩解腹瀉。由於腎功能衰竭患者正氣不足,即使腑臟受阻,也多為實質不足,實質過盛,應采取扶正攻下法,避免壹念之差而脫邪的危險。若脾胃虛寒,大便幹燥,常以香砂六君子湯制大黃;如果是肝腎陰虛引起的便秘,則常用六味地黃湯、大黃;若氣陰兩虛伴有便秘,則常用參芪地黃湯、大黃;如果是腎陽虛伴大便幹燥,可以用參芪湯做大黃。此外,若痰熱阻滯嚴重,大便幹燥,可暫不配備扶正藥物,可用黃連溫膽湯、生大黃清痰熱、清腑化濁。壹般來說,服藥後每天排便兩次,要以通腑瀉濁的方法來掌握,過多會傷害正氣。對於大便不秘或不稀,甚至腹瀉的腎功能衰竭患者,不宜使用大黃。如果濫用,就會有“不足”的弊端。

  • 上一篇:有什麽方法可以去掉痣?
  • 下一篇:鐵臀部作品簡介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