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個典型的歷史例子:南美洲厄瓜多爾的壹個印第安人患了瘧疾,非常口渴。他爬到附近的壹個小池塘,喝了很多水,突然感覺好多了。這時,他發現池塘裏泡了很多樹,使得水變得很苦。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其他印第安人,印第安人開始用這種樹皮的浸泡液治療瘧疾。後來,壹位印第安酋長向壹位西班牙傳教士透露了這種樹皮的功效。傳教士用它治愈了居住在厄瓜多爾鄰國秘魯的壹些西班牙人,包括西班牙占領者在秘魯的總督辛春伯爵的妻子。後來大約在1640年傳到西班牙,這種樹皮被稱為金雞納。西班牙國王下令保護這種稀有樹木,並控制其出口,但後來種子被英國研究人員竊取,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種植成功,並建立了大型種植園。直到1826年,法國藥劑師pelletier (P.J.Pelletier,1788 ~ 1842)和Kavantu (J.B.Caventou,1795 ~ 1877)提取了這種樹皮。這個名字來源於秘魯這種樹的名字,奎那。傳入中國後,從金雞納音譯為金雞納霜,因為是白色粉末,看起來像奶油。所以奎寧已經成為全世界廣泛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現在可以用化學方法制造了。
另壹個例子是壹些顛茄屬和曼陀羅屬的植物含有壹種叫做顛茄的植物生物堿。它是壹種無色晶體,有劇毒,廣泛用於醫學。不僅可用於治療角膜炎、虹膜炎、瞳孔散大,還可用於治療神經痛、氣管炎等疾病。西方稱之為阿托品,取自其拉丁名atropa。拉丁文名稱中的顛茄由意大利語的bella(美麗)和donna(少女)兩個字組成,因為古希臘女性長期使用這種植物煎劑滴眼,導致瞳孔擴張,看起來很美。在中國,類似顛茄的東莨菪堿、曼陀羅等植物早已為人所知。中國古代把東莨菪堿的種子入藥,稱為仙。食用後中毒癥狀為狂浪、放蕩,故名東莨菪堿。曼陀羅被傳遞給醫生,用作麻醉劑。《三國演義》中,關雲長在襄陽與曹仁作戰,被箭射中。他請大夫華佗(145 ~ 208)刮骨療毒,而關雲長卻“喝肉,笑下棋,壹點痛苦也沒有”。這是因為華佗準備了壹種叫做麻非散的麻醉劑,它是曼陀羅的酒精浸液。
希波克拉底(約公元前460 ~ 377年),西方醫學史上最著名的古希臘藥理學家,曾用過260種藥物。如強心藥海蔥、瀉藥驢奶、催吐藥白藜蘆醇、麻醉劑東莨菪堿等。
最著名的阿拉伯醫學家【歐洲的阿維森納】(980 ~ 1037)伊本·西納在他的《醫學典》中收集了希臘-印度醫生常用的藥物,又補充了數百種,特別是用水銀制成的藥膏,成功地用於治療皮膚病。
14 ~ 15世紀,瑞士醫生帕拉塞爾蘇斯(1493 ~ 1541)大聲疾呼,化學的目的不是煉金,而是制毒。把煉金術引向醫學化學!
他認為人體是壹個化學實驗室。在這個實驗室裏,有壹個叫阿奇烏斯的化學家,他生活在人體的胃裏,主管人體化學功能的運作,把食物分成有用和無用的部分。他由此開創了生物化學。
然後比利時醫生J.B .範·赫耳蒙特(1580 ~ 1644)的《醫學導論》在他死後於1648年出版。他談到酶,認為沒有酶的作用,物質就不會引起變化。可以說,他提出了催化劑的概念。
赫耳蒙特知道胃液中的酸是消化所必需的,但過量的酸會導致不適和疾病。赫耳蒙特還清楚地認識到氣體會在各種化學過程中產生,從而確立了氣體的概念。
荷蘭的壹位博士德勒·博·西爾維烏斯(1614~1672)提出,人和動物體內所有的生命過程都是化學的。他認為呼吸和燃燒是相似的現象,都需要空氣。
中國古代醫學是壹座偉大的寶庫,為世界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神農本草經是我國最早的藥物專著,成書於東漢末年,即公元壹、二世紀。這本書包含365種藥物。後來歷代關於本草的著作很多。
本草學,顧名思義,研究的是植物藥,但實際上包括動物、植物、礦物質三種物質。動植物的成分非常復雜。除了碳水化合物(糖)、蛋白質和脂肪外,還有生物堿、糖綴合物、維生素和激素,這些都是復雜的有機化合物。礦物質雖然很多,但都是簡單的無機化合物,是混合物而不是純物質。古人在使用這些物質時,只是依靠經驗了解主要有效成分的壹些性質。
中國也有很多醫書是不需要“本草”的,比如唐代名醫孫思邈寫的《千金方耀》,裏面記載了很多特效藥,比如用白頭翁、馬齒莧、苦參、黃連治痢疾,用檳榔治絳蟲,用龜甲治佝僂病。他還創造性地用動物肝臟來治療雀(夜盲癥)。今天已經知道夜盲癥是由於缺乏維生素A引起的,而動物肝臟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他還用古柏皮粥治療腳氣,用黃豆、防風、車前子治療該病。今天,我們知道這些物質富含維生素B1,人們因缺乏維生素B1而患腳氣病。腳氣病的癥狀是雙腳無力。含碘海藻、海帶等有20 ~ 30種。唐代外胎秘方中治療大脖子病(甲狀腺腫)。歐洲人直到12世紀初才知道如何用海藻處理。
唐朝是中醫發展的時期。當時雞的胃內膜是用來治療消化不良的,因為膜上富含消化酶,消化酶是蛋白質的壹種,也是壹種催化劑,不同的酶催化不同的物質發生化學變化。胎盤也被用作滋補品,因為它含有激素,又稱激素,是人和動物體內分泌腺分泌的物質,具有維持機體代謝的功能。
明代李時珍(1518 ~ 1593)總結和發展了前人的經驗,在實踐的基礎上完成了190萬字的《本草綱目》。1647被《歐洲文摘》以《中國植物誌》為題譯成拉丁文,後被譯成英、日、法、德、俄等多種文字,流傳於世界各地。
李時珍出生於湖北蘄春縣,年輕時隨父學醫。後來,他被推薦去填補明朝京都太醫院的空缺。他曾反對當時在宮中煉丹的嘉靖皇帝朱侯,指出朱砂中有水銀。如果他長期服用,他會“鉆入骨頭,陽光會侵蝕他的大腦。”辭官後回到家鄉,重修本草。《本草綱目》收載藥物1 892種,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
為了進壹步證實古代記載藥物的真實作用,李時珍在臨床上不斷應用,摸索經驗,明確了壹些物質的藥性,如延胡索的鎮痛作用、常山的抗瘧作用、矮牽牛的止瀉作用、黃岑的解熱作用、三七的止血作用、香薷的解暑作用、益母草的調經作用等。,列舉了長期服用白石英(含二氧化矽)和石鐘。
中國醫學化學家不僅認識到壹些物質的醫學性質,而且發現了壹些物質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飄曉,此物見水即消,能消食萬物,故謂之消。”這裏的硝酸鹽是指硫酸鈉(Na2SO4)。李時珍發現它溶於水,能與許多物質發生反應。南北朝名醫陶弘景(456 ~ 536)在著作中說:“燒之,紫煙升騰,雲為真硝。”這裏的亞硝酸鹽是指硝酸鉀(KNO3),燃燒時產生紫色火焰,這是鉀的特征性火焰反應。陶宏景發現,可以用它來鑒別鉀化合物,以區別硝酸鈉(NaNO3)。中國古代有很多“明礬”。宋代《圖說本草》(165438+20世紀中期)在談及青礬(FeSO4 7H2O晶體)時曾說:“真如放在鐵板上,集炭封之,袋吹使火熾,其礬即沸出,色如熔金汁。”“包”指的是吹出來的皮。這說明硫酸亞鐵受熱分解生成紅色氧化鐵,從而可以鑒別綠礬,以區分膽礬(CuSO4 5H2O晶體)和明礬[k2so 4·Al2(SO4)3·24h2o晶體]。
此外,中國古生物學家和西方古生物學家都發現,濃縮酒有2O3防腐、消毒、麻醉和浸出某些物質的作用,砷化合物有殺蟲和治療疥瘡的作用,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有劇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