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會說,咳嗽、貧窮、愛情這三樣東西是沒辦法隱藏的。妳越想隱藏它們,妳就越會暴露它們。仔細想來,確實如此。
比如咳嗽,是無法掩飾的!咳嗽的聲音可以打破夜晚的寧靜,甚至會讓人因為劇烈的咳嗽而突然驚醒,真的很傷人心!有什麽辦法可以讓咳嗽消失?
咳嗽是以癥狀命名的常見病、多發病。它不僅是壹種獨立的疾病,也是許多肺部疾病的重要癥狀。它是由於肺的宣降功能異常,導致肺氣上亢、咳嗽、有或無痰涎的壹種疾病。有音無痰稱為咳嗽,有痰無音稱為咳嗽。臨床上很難區分痰和音,所以稱為咳嗽。咳嗽可見於各種疾病。俗話說“五臟六腑都讓人咳嗽。”《醫學概論》將咳嗽分為風咳、寒咳、濕咳、熱咳、郁咳、勞咳、食滯咳、氣咳、痰咳、幹咳、血咳、酒咳、慢性咳、夜咳、死咳。
目前咳嗽壹般分為兩種:外感咳嗽(風寒、風熱、燥熱等。)和內咳(痰濕、痰熱、肝火、肺虛等。).《景嶽全書》雲:“咳嗽證雖多,不外乎肺病。李炎教授認為,肺主氣,主呼吸,五臟覆花,其氣通百脈,通其他臟腑,所以肺除了與其他四臟有密切關系外,還與血液的盛衰有密切關系。肺不耐寒不耐熱,稱為“嬌氣不潔,易受外邪侵襲而成病,而病在播散異常,肺氣反咳,宜宣肺而不宜閉肺。肺喜潤燥,所以潤肺不如溫肺。
壹、病因和發病機制
1.感冒咳嗽
感冒咳嗽可分為風寒和風熱。風寒咳嗽,表現為咳嗽痰稀,鼻塞或流涕,體熱頭痛,惡寒不出汗,苔薄白,脈緊。這是寒邪侵襲皮毛和肺氣所致。風熱咳嗽表現為體熱頭痛,惡風出汗,咯黃,咳痰不爽,口渴咽痛,苔薄黃,脈浮。這就是風熱侵肺,肺失清氣的原因。
2.風溫哮咳
西醫的大葉性肺炎相當於中醫的風溫咳嗽,癥狀為高熱、面紅、汗出、口渴、咳痰黃而粘,或有血絲,或痰中帶銹,胸悶、喘粗氣、黃幹苔、脈滑。該病是由外邪和痰熱內阻引起的。
3.肺癰咳嗽
該病西醫稱為肺膿腫,中醫認為是由於外感風熱,熏蒸於肺,或肺經痰熱重,熱郁,易致癰。癥狀有吐沫腥臭,形似米粥,或有膿血,舌苔黃膩,脈浮或滑。
4.肺結核和咳嗽
西醫認為,這種病是由於抵抗力不足,結核侵入肺部所致。中醫認為是正氣不足,被感染的結核蠕蟲侵蝕肺部所致。開始時有輕微咳嗽,消瘦乏力,隨後咳嗽加重,幹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咽痛氣喘,手腳煩躁,舌紅少苔,脈數。該病為肺腎陰虛,木火金旺所致。
5.痰和咳嗽
此病相當於西醫的慢性氣管炎,是老年人的多發病。中醫認為此病是脾腎兩虛,精微之食不能運化,濕積成痰,肺上有斑所致。所以,患此病的患者大多是陽虛陰盛,精氣不足為過。
第二,辨證論治
因為咳嗽的主要病機是肺不泄氣,肺氣上行,治療以泄肺降氣為主,使肺恢復正常功能。但是,肺是嬌嫩的,肺是虛的,嬌嫩的。吸入的時候是滿的,呼出的時候是空的。它們對寒暑濕風的侵襲沒有抵抗力,對其他臟腑邪氣的傳播也沒有抵抗力。肺位於胸部,內臟之上,位置最高。《蘇文秉能論》說:“肺是藏之蓋。因此,肺又被稱為“華蓋”。所以治療要溫和冷靜,不能太冷、太熱、太幹、太苦。因為咳嗽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的,所以咳嗽的治療要辨證施治,根據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咳嗽主要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
外感咳嗽以宣肺祛邪為主,散寒清熱潤燥。內傷咳嗽多為外感咳嗽,以痰濕、陰虛為主。痰濕咳嗽以化痰降氣為主,陰虛咳嗽以養陰降氣為主。《景嶽全書·咳嗽》雲:“外邪多。現實中如有不足,宜補宜散。內傷綽綽有余。如果徐若被夾在中間,它應該被清理和潤濕。即外感咳嗽以驅邪為主,若有虛象,略加補充。
內傷咳嗽以補為主,如有邪實,亦用於驅邪。但要記住,藥要輕,不可猛擲大劑量,以免傷肺。《藥咳引論》說:“新咳痰者,為外感,隨時化解;無痰者熱,只宜清。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無痰者清金降火。外感久則郁熱,內傷久則火炎,皆宜郁濕.....不根治的話,鈴鐺和小米殼收斂劑就會被濫用,導致揮之不去。在治療咳嗽時,不能止咳,以免引邪氣入內,使邪氣縈繞,外感咳嗽轉為內傷咳嗽。
在咳嗽發作期,中醫多采用經驗辨證治療。小青龍湯,解表散寒,宣肺解酒;痰濕壅盛的治療采用桂苓豬肝湯合二陳湯加減,溫陽健脾,化痰平喘。治療燥熱傷肺,用清燥救肺湯加減,辛涼清肺,潤燥化痰。
緩解期的治療主要是通過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來預防復發,控制病情的發展。中醫辨證治療在這壹時期有很大優勢。這個時期多屬於虛寒,體現在肺、脾、腎三臟。脾肺兩虛者用六君子湯合玉屏風散加減治療,能補肺健脾,益氣固表。肺腎兩虛的治療,輔以生脈散,能補下元,平喘。陰虛者,與六味地黃丸同用,或與山茱萸、訶子、山藥同用,滋陰斂液,或與銀柴胡、制鱉甲、烏梅同用,滋陰清熱;陽虛者,服用腎氣丸,用附子、肉桂、核桃仁、紫應時、補骨脂、沈香補下元,溫腎納氣;熟地黃、茯苓、山茱萸和澤瀉滋養腎陰。
止咳秘方。
金銀花15g、連翹15g、石膏30g、杏仁15g、甘草10g、魚腥草30g、貫眾20g、大青葉15g、桔梗15g、知母15g、黃芩15g。
有證加減:生姜10g,荊芥10g,有風寒表證;風熱表證加金銀花30g、天花粉10g、野菊花10g;熱重者加石膏30g咳嗽痰多者,去知母、黃芩,加二陳湯;咳嗽黃痰多者加石膏30g,麥冬10g;痰多黏稠者加浮石10g;幹咳無痰加川貝母10g(或浙貝母15g)、麥冬10g、天花粉10g;痰中帶血,脅痛者,加黛葛散10g,仙鶴草10g,蓮藕節10g;咳嗽咽痛者,金果蘭10g,僵蠶10g,或織錦10g;紫蘇子、白蘿蔔各65438±00g,用於慢性咳喘患者;去除了外邪,增加了銀杏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