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民科的社會評價

民科的社會評價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鄭永春說:

“熱愛科學不是壞事,但科學研究有嚴格的規範。“民科”所從事的所謂“科學研究”,與真正的科學研究有著本質的區別。

首先,科學是基於現象和數據,通過邏輯、推理和演繹的合理認識。“民科”與科學的主要區別在於是否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解決問題。

其次,真正的科學研究非常重視學術民主,批評和質疑是科學的本義。因此,科研成果提交後接受嚴格的專家評審和同行評審是科研領域最常見的做法。錯的就是錯的,對的就是對的。科學理論的真假之辨,不會因為誰提出來而改變。而“人民的臣民”往往無法正確面對質疑,也無法給出合理的答案。他們認為科學界在打壓他們,甚至認為整個現代科學理論都有問題。

再次,真正的科研非常重視學術傳承和科研合作。而“人民主體”的理論往往是天生的,沒有科研傳承。他們的“科研”基本靠單槍匹馬。

民間科學缺乏邏輯驗證的科學方法。這樣做“科研”,不僅不會對人類文明的進步有什麽實質性的貢獻,往往還會影響個人生活。"

中國的“民間科學家”數量是世界第壹,但我沒意識到中國的科學發展也是世界第壹。技術發明和科學研究不能混為壹談。有些技術發明並不需要高深的科學知識,而是通過長期的探索、經驗積累甚至靈機壹動就可以實現的。如果要鼓勵“民間技術發明”,恐怕沒人會反對。

大概沒有壹個批判“民間科學家”的人主張“民間科研”應該受到思想的譴責,所以“民間科學家”的支持者們大談思想自由,純屬漫無目的。但是,法律上要容忍“民間科學家”,學術上卻不能容忍。學術上,科學家之間也是互不包容的,為什麽要饒過民間科學家?既然聲稱自己在研究科學問題,人們當然應該用科學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研究。有人說這是“科學主義”。是否意味著對科學問題要用形而上學的標準而不是科學的標準?

更有趣的是,有這樣壹種需求,人們容忍荒謬:“荒謬挑戰科學的勇氣在知識中並不是沒有意義的。科學澄清荒謬,更能展現科學的力量。”按照這個邏輯,是不是也可以說罪犯挑戰警察的勇氣在社會上不是沒有意義的,警察通過消滅罪犯可以更好的展示自己的力量?

“民間科研”並非完全無害。“民間科學家”往往過於執著於個人和家庭生活。不用說,他們往往有迫害情結。他們利用各種機會指責科學界對他們的壓制和迫害,甚至聲稱科學界在制造“冤案”。如果這種聲音被媒體放大,得到人文學者的支持,民間科學家就真的被當成挑戰黑暗科學界,讓大眾誤解科學界的“英雄”和“烈士”了。不是會影響科學進步的社會危害嗎?

前沿科研是最專業的。如果有人認為人人都可以搞科研,號召人人都去搞,大躍進就是前車之鑒。

媒體炒作這些人也是不合適的,不要讓公眾誤解科學界,以為真的有被科學界打壓的天才,不要助長科學偏執,這顯然無助於他們回歸正常生活。沒有鑒別理科專業能力的記者,要認清自己的定位,不要做科學領域的無冕之王。科學研究有自己的規律。在科學史上,從來沒有外國幹預推動科學發展的先例,無論是來自政治、宗教還是媒體。支持“民科”反映了科學教育的缺失。教育不是鼓吹壹些科學成果,炫耀壹些科學概念,而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對科學方法的理解。科學思維最重要的特征是理性和懷疑,任何提出的結論或成果都要合理地接受或拒絕。所謂“理”,就是任何科學結論都要邏輯自洽,通俗地說就是“編個圈”。所謂“證據”,就是任何科學結論都要有事實依據支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那麽多娛樂明星,微博大號,讀者網上朋友都支持郭英森,這和前些年那麽多名人達官貴人捧王林大師差不多。這個噱頭的營銷號是幕後炒作的。顯然,他和王林大師壹樣,深知人們缺乏科學素養的現實,他很容易達到網絡營銷的目的。

有人說科學界也有造假、不端和“學術霸權”的作風。歷史上也有過這樣的情況,當時科學界認為是正確的,後來發現是錯誤的,被認為是錯誤的,後來被認為是正確的。那麽,為什麽要相信學術界的判斷,而不擔心學術界可能制造冤假錯案呢?

首先,科學家個人的行為不能代表科學界。學術造假和不端行為不是科學界的主流,也不可能成為科學界的主流。它們正是科學界主流所反對的,與科學本身格格不入。它們是科研中的異常現象,經不起考驗。

第二,雖然歷史上有過最初被認為是錯誤的理論後來被平反的例子,但這並不意味著現在被認為是錯誤的理論被冤枉了。事實上,歷史上大多數被認為是錯誤的理論仍然是錯誤的。就像壹個被告不能用與自己無關的冤假錯案為自己辯護壹樣,壹個科學的理論是否成立,要看它是否有充分的證據,不能把學術界犯過的錯誤作為其成立的理由。

第三,科學有自我修正的能力。科學界發生的所有變化(錯的變成對的,對的變成錯的,主流變成支流,支流變成主流等等。)都是科學界的內部事務,從來沒有被科學界以外的勢力推動過。非科學因素的幹預只能適得其反。科研是最專業化的行業。如果壹個科學問題連科學家都錯了,為什麽其他行業的人都覺得自己比科學家強?歷史上有沒有過政治家、哲學家、作家、記者、節目主持人等對壹個科學問題的看法比當時的科學界更正確的例子?

北師大哲學系教授、最早研究“民間科學”的專家之壹松田,曾經給“民間科學”下過定義。“科學* *是在同壹身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特殊人群。他們或想壹舉解決壹個重大科學問題,或試圖推翻壹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致力於建立壹個龐大的理論體系,但他們不接受或不理解科學* * *的基本範式,無法與科學* * *達成基本的交流。總的來說,他們的工作不具備科學價值。”

松田認為,“民間科學”和“業余科學愛好者”是有區別的。後者可以愛看星星,愛收集蝴蝶標本,但絕不會推翻顛覆天文學的重大理論。更重要的是,後者將以科學認同的方式與主流科學界交流。

松田把“不能交流”作為區分“民事主體”的核心標準。“人民主體”大多偏執地認為自己擁有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理論,任何人的不同意見都聽不進去。他們認為別人不理解,或者是權威在打壓他,或者是別人想抄襲他的理論。因為偏執,“民間科學”往往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世俗社會很難有正常的交流,哪怕是為了心中的“科學理想”。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雲帚認為,任何科學發現,普通人都無法理解,但同專業的科學家卻能理解,並有能力判斷其真假。就像引力波壹樣,其實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它,只是人們選擇相信它,因為這個理論得到了科學家的認可和稱贊。“科學家通體的規則是科學精神,即‘用證據證明’的精神,而不是空談精神、偏袒精神和嘩眾取寵的精神。”

從這個角度看,判斷“民間科學”是真科學還是偽科學,要看它是否具有科學精神。

“人民主體”往往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科學訓練,但對科學研究仍有濃厚的興趣。有些人的出口會很驚人,理論會很新穎,甚至會成為有名的“網絡名人”。對待這個群體,需要科學的態度。如果李博在科學的幌子下出名,他壹定會被噓和喊。對於科學,不能浮躁。不想努力就會大獲成功,這和小說裏的偏方沒什麽區別,吃個“神藥”就能讓武功蓋世。

所有著名的科學家,只有用汗水和智慧才能推動科學發展。科研不是簡單的腦洞大開,堆砌名詞。而是首先要樹立崇尚科學的態度,經歷專業的科學訓練,儲備紮實的科學知識,積累豐富的科研經驗。科研不是花言巧語,要有腳踏實地的精神,真刀真槍,幾十年如壹日的努力,才能坐得住冷板凳。說白了,只有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才能進入科研的房間。別忘了,就連被戲稱為“人民的臣民”的愛因斯坦和華,也曾接受過系統專業的科學教育,培養了淵博的知識。只有通過勤奮的努力,刻苦的研究和豐富的想象力,他們才能成功。人們普遍認為被研究對象文化水平低,缺乏應有的科學基礎知識和科學界的“遊戲規則”,缺乏與科學家交流的平臺,偏執;造飛機,造潛艇,證明哥德巴赫猜想,設計永動機。這些人來自各行各業,很多只是農民和下崗工人,與體制內的專業人士不同。他們被簡稱為“民間科學家”或“民間課題”。據網上搜索,近年來,中國農村至少有二十幾個人在忙著造飛機,還有幾十個民間研究者在媒體上公開宣稱哥德巴赫猜想已經解決。

如果再細分,上面例子中的兩類人就不能歸為壹類了。相對於人們執著於“推翻達爾文猿變理論”、“如何制造永動機”、“宇宙爆炸理論四大錯誤”,而壹旦被專家批判證偽,則被認為是“學術迫害”。通過經驗積累做出壹些技術發明的民間科普愛好者,還是壹個可以交流的群體。雖然總的來說,兩個群體都有某種程度的偏執。有很多人因為自己的發明和研究被視為“異類”,花光了所有積蓄,彼此分離。

沒有專業知識的零基礎科研

盡管有各種山寨和不靠譜,但很多人還是認為民間科學家的創新精神和豐富想象力是值得稱道的,他們的毅力也是值得鼓勵的,很多媒體也發聲為他們鳴不平。但是,科學畢竟是有門檻的。沒有專業知識,從零開始的科研發明無異於“另起爐竈”或者“在沙漠中建高樓”北京大學副校長王藝臻這樣評價民科,“妳會覺得很可惜。他們確實有壹些想法,但是基礎太差。他們所想的沒有科學依據或者早就被別人解決了,只是自己不知道罷了。”

77歲的老人陳敏道用36年時間,解決了用直尺和直尺畫壹個角的問題。然而,近200年前,法國數學家伽羅瓦的群論證明了用直尺和尺子畫壹個角是不可能的,直到2003年,他才意識到這是古希臘三大作圖難題之壹。要麽他們缺乏基本知識,要麽他們頑固地質疑權威。民間科學家花費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試圖壹舉做出重大科學發現、證明重大問題、推翻重大科學理論,結果往往是徒勞無功。

與現代技術相違背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進入多學科、多部門、多方向的系統管理和大兵團協同作戰的時代。每個大企業都有自己的R&D機構,每年投資過億元的新技術R&D項目非常常見。而且這些科研人員素質高,針對性強,管理制度嚴格,還和社會上的壹些高校、科研機構有合作。

民間科研工作者不僅缺乏資金、實驗、人才、實驗儀器和專家指導,更重要的是缺乏市場信息、客戶需求、研發管理體系、設備技術、成本核算等需求和評價體系。成功的機會很小,甚至很渺茫。隨著專業研究機構研發管理水平的提高,民間發明家的空間越來越小,從民間發明到民生應用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民間發明家視為珍寶的創新,實用價值並不高。

“官員腐敗”不代表“民科可靠”

民間科學是中國社會特有的現象。“官學”就是在“政府”科研機構工作的科學家。由於歷史原因,沒有民營企業,沒有民營研究型大學,沒有民營研究機構。所以,生活在民間的科學研究,很難接受嚴格的科學訓練。隨著社會各種經濟形式的發展,形成了不同類型的科研機構和民營科技企業。由此,民間科學研究的發展到了壹個新的歷史時期,“民間科學”不應再等同於缺乏科學訓練的業余愛好者。比如美國著名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就是民間科學家的典型代表。

民間科學家的欣賞很大壹部分來源於對“政府科學家”的不信任。當然,體制內的科學家可以享受更多的經費和科研資源,不可否認社會上有很多名不副實的教授專家。但吏部的權威不在於學術資源的優勢,而在於其嚴格的學術成果評價體系。把民間科學理解為生活在民間的科學家,把學術界定義為官方科學是錯誤的,因為它只關註行為和分配渠道。

如果私營部門的研究人員主要通過學術渠道發表研究成果,並接受同行評議,則不屬於私營部門。另壹方面,如果壹個人即使在學術界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也只能通過非學術渠道申報壹個重大的“研究”,那麽不管他身在何處,名聲是否顯赫,至少他在這個“研究”中的表現可以算是壹個民間課題。對科學成果或學術水平的評價,應以研究本身的價值和科學性為標準,而不是僅僅因為“科學家”就在人民中間,就大唱贊歌。

根本原因在於反智思潮

“民間科學”現象在現在的年輕人中已經越來越少了。據媒體報道,多集中在中老年人。而且他們經歷過文革等社會動亂,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只有中小學的知識水平。除了缺乏教育的背景,他們其實也是反智運動的受害者。從五六十年代開始,從官方發動群眾到火熱的土制煉鋼、土制坦克,再到文革時期對正統學科的蔑視和對民眾創造力的誇大,無壹不是在解構科學的權威和反智。

這種傳統,科普和基礎教育做得好的地方,基本沒有發展的土壤。但在沒有教育資源的田野裏,接觸不到現代科學的人們依然懷揣著壹個偉大的科學夢想。哪怕這個科學夢最後只是壹個科學妄想,在他們眼裏也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 上一篇:請問不停打嗝是什麽病,有什麽方法治療?
  • 下一篇:我有輕微的腰椎間盤突出和膨出。請問海口?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