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內經》的方劑學中,就詳細論述了痤瘡的形成。蘇文。上氣不接下氣地對天說:“出汗出濕是粉刺的原因,也是生病的原因。”“出汗是風,冷瘦是左檢右膚,抑郁是痘。”隋代的《傷寒論》叫“左面遮臉,右面遮臉”。清代醫宗金鏡直接稱為“肺風生痘”,“外科精熟”又稱為“酒刺”。現在,俗稱“痘痘”。
[識別]
常見綜合征
肺熱長痘:臉上有與毛囊壹致的丘疹,大小如小米,可擠出白色、粉紅色的油性物質。皮疹多在鼻子周圍,額頭也可見,偶爾有黑頭。有輕度瘙癢,常伴口鼻幹燥,大便幹燥,舌微柱,苔薄白或薄黃,脈滑。
胃熱型痤瘡:臉上有散在的毛囊丘疹,如小米大小,可擠出白色、粉紅色的油性物質,偶爾有黑頭,尤其是口周圍,在背部、胸部也可見,臉上油脂較多,毛孔較多,常伴有暴飲暴食、口臭、口幹、舌燥冷飲、便秘等癥狀。舌紅苔膩,脈沈滑有力。
血熱性痤瘡:面部兩頰散在淡紅色丘疹,如米粒大小。嘴巴和鼻子周圍以及眉毛之間有更多的皮疹。臉上經常有毛細血管擴張。天熱或者情緒激動的時候,臉明顯濕潤,感覺很熱。女性月經前後常有較多皮疹,大便幹結,小便黃赤,舌苔薄紅,脈細滑。
熱毒粉刺:臉上有米粒狀散在的大丘疹,丘疹頂端常有小膿皰,或周圍有輕微紅腫,上部膿皰壹個接壹個,反復。上膿皰消退後,皮膚表面可留下壹個小凹疤,像橘皮壹樣。胸背經常受累。大便幹或秘,持續不了幾天。小便黃赤,舌紅,苔黃幹,脈滑或數。
濕毒血瘀型痤瘡:除面部、胸背部出現米粒大的丘疹外,還常出現黃豆或櫻桃般大的結節或囊腫,皮膚表面凹凸不平。嚴重者感染膿液,導致上病下包,局部紅腫疼痛,並可能引起頭痛、體熱等全身不適。面部皮膚是油性的,胸部和背部也經常受到同樣的損害。舌質暗紅,苔黃或白,脈緩或沈。
什麽樣的情況可以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