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小腿的頭部放在比身體其他部位低的位置,或者向後擡起幾秒鐘,讓黏液從口鼻自然流出,然後用幹毛巾撓小腿的鼻孔,刺激小腿開始呼吸。
小牛出生後,在距腹部8~10 cm處剪斷臍帶,將臍帶內殘留的血液擠幹後結紮,再用3%~5%的碘酒塗抹臍帶或用碘酊浸泡消毒,防止感染。
新生小牛最適宜的外界溫度是20攝氏度。所以犢牛床是保溫的,牛舍保持通風、幹燥、清潔、衛生,光線充足,空氣新鮮。
牛棚要經常打掃,勤換草,保持幹凈衛生。
每天刷犢牛1~2次,清除犢牛糞便中的汙物,從而促進皮膚的血液循環,保持皮膚清潔,減少寄生蟲的滋生。
嚴格執行防疫、檢疫等獸醫衛生制度。
奶具用後洗凈,犢牛棚(欄)和飼餵槽定期消毒。
新生犢牛的管理措施
犢牛出生後1周內可在棚內自由運動,10天後可在棚外短時間運動1~2次,每次半小時。
隨著年齡的增長,運動時間可以適當增加。
為了使犢牛養成良好的飼養習慣,達到人牛親和,飼養者要有意識地靠近、撫摸、刷洗。
靠近時要註意從正面靠近,不要對小腿粗暴。
分別在犢牛出生、3月齡、6月齡、12月齡和斷奶時稱重,並記錄,以便掌握犢牛生長發育情況,調整日糧。
隨後,進行登記、攝像、人體測量和編號。
小牛編號通常用塑料耳標固定在耳朵上,用於檢疫和檢查。
出生後30天內可用氫氧化鈉棒法或電烙鐵燒法去除小牛角。
為了減少奶牛打架時流產、傷害人體、損壞設施的發生。
哺乳期要單欄養,斷奶後要大欄養或拴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