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神、誌、誌是中醫術語。其中,神是指精神活動,包括靈魂、精神、意誌、意誌,分別代表不同的含義。
簡單理解,神主要指精神活動中不可預知的意義,魂主要指人的“潛意識”,靈主要指人的“冷熱感知覺”,意主要指人的思維、觀念和靈感,意誌主要指記憶和意誌力,這些都與大腦的功能有關。
五神並不是絕對獨立的,它們關系密切,很難完全區分,共同維持人體的正常精神狀態。
1,神與心
中醫“神”的含義非常廣泛,把人的精神心理活動稱為“神”,把思想產生的感覺、認知過程、記憶過程、思維過程都歸於心,稱為“心藏神”。
這是我們感知、思維、意誌、情感等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所以心靈的功能滲透到了其他“四神”之中。作為其他四神的基礎和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說,心只是主導,不代表具體。
2.靈魂和肝臟
我們經常會聽到“走神”、“鬧鬼”、“嚇得魂不附體”之類的話。這裏的靈魂主要是指註意力、潛意識、刻意判斷等等,與睡眠有關。
3.神與肺
壹般認為,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的、低級的感覺功能,比如耳朵的聽覺、眼睛的視覺、皮膚的瘙癢,都是精神。中醫認為,肺主氣,助心活血,主全身皮毛,氣血充足,分散全身,所以感覺正常。
4.意與脾
意思是“思考,思考,思考,靈感”。中醫認為,脾主情誌中的“思”,有思才會有思路和靈感。脾是消化系統之首,是後天之本,是生成氣血的基礎。
只有脾胃消化功能好了,氣血才會充足,才能改造腎臟,大腦才有足夠的氣血支撐,思維才會清晰。脾胃虛弱,氣血生成不足,大腦營養不足,“意”就不行。
5、誌與腎
誌向是指記憶力和意誌力。大腦是所有情感活動的解剖學基礎。動物在進化過程中,隨著腦容量的增加,變得越來越聰明。
中醫認為,腦髓的充盈取決於腎精的多少。腎主藏精,腎精可化為腦髓,腎精充盈腦髓充盈,腎精不足。
在衰老的過程中,隨著腎精的減少,我們的大腦逐漸萎縮,記憶力逐漸下降,大不如前。因此,補腎填精也是治療腦病的重要方法。
總之,中醫認為五臟是壹個系統的整體,人的精神活動屬於五臟,但心神是主導。大腦的功能與心臟密切相關,也與五臟相關。
精神意識、思維、情誌活動異常的癥狀,絕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心腦的病變,而應從五臟論治。